就在本丸大广间内众人好奇的目光,尽数投向官职最高的羽柴中纳言殿下时,赖陆心中浮现的,却是母亲吉良氏曾以藤条逼迫他记诵的《韩非子·喻老》:“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下手诸公亦知,北条泰时卿于《贞永式目》有言:“君者,一言一行,皆为天下之表仪。”
真正的谈判,从来不会在初次接触时敲定。利益的权衡、实力的试探、意图的揣摩,皆需在无声的交锋与有意的展示中反复砥砺,方能窥见一丝真实的可能。
端坐主位的羽柴赖陆,对那异邦使者微微颔首:“辛苦了。待我一观龙虎将军与佟都督所言,再做答复。”
何和礼将书信双手奉于近侍递来的南蛮托盘。当那卷略显粗砺的纸张被转呈至赖陆案头时,广间内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其上。
信笺抬头是《建州卫都督佥事舒尔哈齐致羽柴中纳言赖陆书》。赖陆展开信纸,目光沉静地扫过纸面——起初看来,其上并非预想中边地武夫的苍劲笔触,反而法度严谨、清劲秀雅,恰似母亲当年逼他苦练的文氏小楷,是万历年间科举应试必备的童子功底。
信中辞藻得体,对太阁旧事追忆推崇,对赖陆当下势头不吝赞誉,更对辽东、三韩局势作了看似坦诚的剖析。然而,这一切在赖陆眼中,皆是表面功夫。唯独信末那句“纸短言长,余意尽在何和礼口中”,才是关键所在。
他的目光在此行停留片刻,心中暗忖:“文辞滴水不漏,姿态不卑不亢。既表敬意,又抛诱饵,更将最紧要之言留待面谈……一个女真酋长麾下,竟有如此精通汉家权谋与笔墨的幕僚?”赖陆向来注重细节,善从小处观大势。这封信本身,便是大有看头。
就单说这一笔字,初看不过是下了翻苦工的小楷。可细细品味,这手小楷,远非“清秀”二字可以概括。
其点画精到,起笔藏锋如绵里藏针,收笔回锋似悬崖勒马,一撇一捺间,力道内含,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法度。 这绝非靠苦练就能获得的匠气,而是得了正宗笔法真传的体现——每一笔的走势,都暗合“锥画沙”、“屋漏痕”的意味,线条饱满圆润,透着沉静的光泽。
更令他心惊的是字里行间的“气”。 这手字,根基无疑是当朝科举所需的台阁体,法度森严。但细观其结字,在严谨的框架下,却透出几分赵孟頫的舒展流丽,将官样文章的刻板化解于无形,显得从容而高贵。这绝非闭门造车者所能为,执笔之人必定日日摩挲魏晋唐人名帖,眼界、师承、功力,缺一不可。
信息闭塞的辽东,能写出这样一手字吗?这绝非寻常落魄文人,怕是不出身江南书香门第,师从名家,且能接触到常人难以想象的珍贵碑帖收藏。 而能驱使这等人物效命的舒尔哈齐,其所能调动的资源与展现出的野心,已不言自明。
然而,当他目光再次扫过信末落款,一个更微妙的关键浮现——这份以建州卫都督佥事名义发出的文书,唯独缺了那位“龙虎将军佟大人”的花押。
“信是写给我羽柴赖陆,关乎太阁旧事与未来海东形势……如此大事,作为建州核心的‘龙虎将军’,竟会全然不知,或不予置评?”赖陆嘴角勾起一丝玩味的弧度,“兄弟同心?抑或是……各有盘算?”
这缺失的花押,比信上所有文辞都更值得品味。它暗示的,或许是建州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他缓缓卷起信笺,抬眼望向肃立殿中的何和礼,脸上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平和笑容,并未急于屏退左右进行密谈,而是如同寻常寒暄般问道:“佟都督有心了。只是,此番遣使,为何不见龙虎将军印信?莫非龙虎将军对此另有考量?”
何和礼神色不变,从容应对,言语中甚至刻意抬高了舒尔哈齐的身份:“回禀中纳言殿下。我家都督不仅身为建州卫都督佥事,更蒙大明皇帝天恩,特授建州右卫都指挥使之职,麾下控弦之士两千有余,专司抚绥边陲、弹压不臣。此番致书,乃是以都指挥使身份,与殿下共商边海事宜。龙虎将军坐镇本部,统筹全局,对此自是知晓的。”
他话音落下,广间内隐约响起几声极力压抑的嗤笑。在座的大名,出兵最少的也有四千之众,听闻对方所谓“精锐”不过两千余人,心下不免轻视,只觉是边陲一小藩,竟也敢遣使来与拥兵十五万的羽柴中纳言平起平坐。
何和礼仿佛浑然未觉周遭微妙的氛围,他忽然向赖陆微一躬身,朗声道:“殿下,外臣久闻贵邦武士勇悍,然我建州儿郎,亦非虚名。今日觐见,愿献一技,以博殿下一哂。”
说罢,他不待赖陆回应,便缓步在广间内踱行起来。他的步伐沉稳,带着一种塞外武士特有的韵律,目光扫过在场众人,隐隐带着一丝睥睨。他一边走,一边说道,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我建州右卫的控弦之士,餐风饮露,猎虎搏熊,绝非贵国各藩那些饥寒交迫的农兵可比,更非大明境内那些羸弱不堪的卫所兵所能企及。”
他踱步的方向,看似随意,却精准地计算着距离。当他在距离赖陆主案约四十步的地方停下脚步时,整个广间的空气仿佛都凝滞了。只见何和礼目光落在赖陆案头那只插着几支令箭的青铜笔筒上,随即从怀中随意取出一根用餐的竹筷。
“借中纳言殿下笔筒一用。”
话音未落,他手臂一挥,动作流畅如行云流水,不见丝毫瞄准之态,那竹筷便划出一道迅疾而精准的弧线,带着轻微的破空声——
“嗒”的一声清响。
竹筷不偏不倚,径直投入那只笔筒之中,与其中的令箭碰撞,发出清脆的回音。
广间内,鸦雀无声。先前那几不可闻的嗤笑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死寂,以及无数道震惊的目光。四十步外,信手一掷,筷入笔筒!这是何等的眼力、腕力与自信!
何和礼面色平静,仿佛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他转向赖陆,微微躬身:“雕虫小技,不过是我建州卫儿郎平日嬉戏的‘小儿把戏’,让殿下与诸位见笑了。”
羽柴赖陆的目光,从笔筒中那根突兀的竹筷,缓缓移回到何和礼那张波澜不惊的脸上。他指尖在案几上轻轻一点,嘴角勾起一抹难以捉摸的弧度。
而羽柴中纳言的目光,也仅是与笔筒中那根竹筷一触便舒然抬起,非但没有丝毫愠色,反而抚掌轻笑,那笑声在寂静的广间里显得格外清晰。
“好!好一个‘小儿把戏’!佟都督麾下果然豪杰辈出,眼力、腕力、胆色,皆是一流。”他语气中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赏,仿佛方才那近乎挑衅的示威只是一场助兴的杂耍。话锋随即一转,如同熟络的老友般提及:“不过说起技艺,前日贵使所赠的那张硬弓,确是难得一见的良弓,其力道之劲,造型之异,令我麾下儿郎皆叹为观止。”
他说着,已自主位起身,不必示意,近侍早已会意,将那张来自建州、弓臂短促而强韧、形如满月的异邦硬弓双手奉上。赖陆持弓在手,指尖拂过冰凉的弓臂,目光扫过在场众人。
侍立其身后的斋藤福(阿福)反应极快,几乎在赖陆提及弓弦的同时,已迅速将一直戴在自己拇指上的那枚温润虎骨扳指褪下,双手高举,恭敬地呈到赖陆面前。动作流畅自然,带着一种经过严格训练的、刻入骨子里的顺从。
赖陆接过扳指,却并未立刻佩戴。他目光转向身侧那位身着黑色长袍、一直静默观察的南蛮顾问——亚历山德罗·瓦利尼亚诺神父。
“亚历山德罗,”赖陆将弓与扳指递向他,“你是欧罗巴来的见多识广之士,不妨试试此弓,看与我邦和弓有何不同?”
瓦利尼亚诺神父微微躬身,双手接过硬弓,脸上露出好奇与谨慎交织的神色。他尝试以欧罗巴常见的地中海式射法,用食、中、无名三指扣弦,手臂发力。然而,弓弦仅被拉开寸许,便纹丝不动。他白皙的面庞因用力而微微泛红,最终无奈地摇头,将弓恭敬奉还,用带着异国腔调的日语说道:“殿下,此弓……非凡品。依鄙人浅见,欲将其圆满张开,非有两百磅以上的臂力不可为。若以贵国度量衡计,恐需二十四贯之强力。” 语气中充满了对造物之巧与人力之极限的惊叹。
这番话在广间内引起一阵低低的骚动。二十四贯!这已远超寻常武士日常习射所用弓的磅数。
此时,端坐于左首第一位的会津百万石之主上杉景胜,沉声开口:“殿下,容景胜一试。”他素以武勇沉稳着称,此刻显然也被激起了好胜之心。
赖陆颔首示意。景胜离席,接过硬弓。他摆开架势,正是日本小笠原流弓道的“押手” 之法,左手稳稳持弓,右手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紧扣弦线,吐气开声,腰背发力。只见他臂上肌肉贲张,面色瞬间涨得通红,额角青筋隐现。那弓臂在他巨力之下微微弯曲,发出“嘎吱”的艰涩声响,然而弓弦距离满月之状,仍差之甚远。僵持数息后,景胜终是力竭,缓缓收力,将弓奉还,虽面色依旧沉静,但微微急促的呼吸却透露了方才的艰难。他沉声道:“此弓……非人力可常开。”
赖陆这才微微一笑,从容地将那枚虎骨扳指套在自己右手拇指上。扳指的设计迥异于日本弓术,专为单指开弓。他执弓、搭箭、扣弦,动作如行云流水,不见丝毫凝滞。只见他腰马合一,吐气开声,那柄令南蛮神父与越后猛将都束手无策的强弓,在他手中竟被轻易地张如满月!
“嗡——!”
箭离弦,破空之声尖锐刺耳,去势极猛,直接钉入远处箭靶的红心,尾羽因巨大的动能而剧烈震颤。
一连三箭,箭箭如此。广间内鸦雀无声,唯有箭簇钉入靶心的闷响回荡。赖陆用实力无声地宣告:他不仅能驾驭这等杀伐利器,更是游刃有余。
待他放下弓,目光自然而然地落在了何和礼及其随从身上所穿的、看似朴素的布面甲上。不少大名也早已在暗中打量,眼中或多或少带着对“布衣”的轻视。
何和礼何等敏锐,立刻捕捉到了这无声的疑问。他嘴角微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傲然,对身旁一名最为健硕的巴牙喇随从下令道:“解开战袍,让中纳言殿下与诸位大人,瞧瞧我建州儿郎的甲胄。”
那名随从应声上前,利落地解开布面甲侧襟的系带,将外层看似厚重的棉布战袍向两侧掀开。
刹那间,广间内响起一片倒吸冷气之声。
只见那布面之内,并非寻常絮棉,而是密密麻麻、层层叠叠、闪烁着冷冽寒光的精铁甲片,以复杂的方式缀连成整体。更令人心惊的是,在这层铁甲之下,竟然还衬着一件编织细密的锁子甲!布面、铁甲、锁环,三者合一,构成了远超想象的沉重防护。
何和礼的声音适时响起,平静却带着金石之音:“让殿下与诸位见笑。我建州之地苦寒,敌人弓马犀利。故而这甲胄,防得是破甲重箭,挡得是马刀劈砍。虽略显笨重,却是战场上保命的本钱。”
此刻,再无人敢轻视这群“布衣”使者。那竹筷投壶的精准,或许还可视为奇技淫巧,但这需要超常体力才能穿戴、结构如此精良残酷的甲胄,以及那张唯有羽柴赖陆这等人物才能轻松驾驭的强弓,无不昭示着一个事实:这些来自辽东的客人,他们的武备与勇力,是建立在一种截然不同、甚至更为严酷的法则之上的。
羽柴赖陆凝视着那寒光凛凛的内甲,眼神深邃。他不知道佟都督是谁,但他知道能差遣那般文人真心投效更有何和礼这般能臣辅弼自然绝非什么一般人物——怕不是背后有着明廷的大人撑腰。
下手诸公亦知,北条泰时卿于《贞永式目》有言:“君者,一言一行,皆为天下之表仪。”
真正的谈判,从来不会在初次接触时敲定。利益的权衡、实力的试探、意图的揣摩,皆需在无声的交锋与有意的展示中反复砥砺,方能窥见一丝真实的可能。
端坐主位的羽柴赖陆,对那异邦使者微微颔首:“辛苦了。待我一观龙虎将军与佟都督所言,再做答复。”
何和礼将书信双手奉于近侍递来的南蛮托盘。当那卷略显粗砺的纸张被转呈至赖陆案头时,广间内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其上。
信笺抬头是《建州卫都督佥事舒尔哈齐致羽柴中纳言赖陆书》。赖陆展开信纸,目光沉静地扫过纸面——起初看来,其上并非预想中边地武夫的苍劲笔触,反而法度严谨、清劲秀雅,恰似母亲当年逼他苦练的文氏小楷,是万历年间科举应试必备的童子功底。
信中辞藻得体,对太阁旧事追忆推崇,对赖陆当下势头不吝赞誉,更对辽东、三韩局势作了看似坦诚的剖析。然而,这一切在赖陆眼中,皆是表面功夫。唯独信末那句“纸短言长,余意尽在何和礼口中”,才是关键所在。
他的目光在此行停留片刻,心中暗忖:“文辞滴水不漏,姿态不卑不亢。既表敬意,又抛诱饵,更将最紧要之言留待面谈……一个女真酋长麾下,竟有如此精通汉家权谋与笔墨的幕僚?”赖陆向来注重细节,善从小处观大势。这封信本身,便是大有看头。
就单说这一笔字,初看不过是下了翻苦工的小楷。可细细品味,这手小楷,远非“清秀”二字可以概括。
其点画精到,起笔藏锋如绵里藏针,收笔回锋似悬崖勒马,一撇一捺间,力道内含,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法度。 这绝非靠苦练就能获得的匠气,而是得了正宗笔法真传的体现——每一笔的走势,都暗合“锥画沙”、“屋漏痕”的意味,线条饱满圆润,透着沉静的光泽。
更令他心惊的是字里行间的“气”。 这手字,根基无疑是当朝科举所需的台阁体,法度森严。但细观其结字,在严谨的框架下,却透出几分赵孟頫的舒展流丽,将官样文章的刻板化解于无形,显得从容而高贵。这绝非闭门造车者所能为,执笔之人必定日日摩挲魏晋唐人名帖,眼界、师承、功力,缺一不可。
信息闭塞的辽东,能写出这样一手字吗?这绝非寻常落魄文人,怕是不出身江南书香门第,师从名家,且能接触到常人难以想象的珍贵碑帖收藏。 而能驱使这等人物效命的舒尔哈齐,其所能调动的资源与展现出的野心,已不言自明。
然而,当他目光再次扫过信末落款,一个更微妙的关键浮现——这份以建州卫都督佥事名义发出的文书,唯独缺了那位“龙虎将军佟大人”的花押。
“信是写给我羽柴赖陆,关乎太阁旧事与未来海东形势……如此大事,作为建州核心的‘龙虎将军’,竟会全然不知,或不予置评?”赖陆嘴角勾起一丝玩味的弧度,“兄弟同心?抑或是……各有盘算?”
这缺失的花押,比信上所有文辞都更值得品味。它暗示的,或许是建州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他缓缓卷起信笺,抬眼望向肃立殿中的何和礼,脸上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平和笑容,并未急于屏退左右进行密谈,而是如同寻常寒暄般问道:“佟都督有心了。只是,此番遣使,为何不见龙虎将军印信?莫非龙虎将军对此另有考量?”
何和礼神色不变,从容应对,言语中甚至刻意抬高了舒尔哈齐的身份:“回禀中纳言殿下。我家都督不仅身为建州卫都督佥事,更蒙大明皇帝天恩,特授建州右卫都指挥使之职,麾下控弦之士两千有余,专司抚绥边陲、弹压不臣。此番致书,乃是以都指挥使身份,与殿下共商边海事宜。龙虎将军坐镇本部,统筹全局,对此自是知晓的。”
他话音落下,广间内隐约响起几声极力压抑的嗤笑。在座的大名,出兵最少的也有四千之众,听闻对方所谓“精锐”不过两千余人,心下不免轻视,只觉是边陲一小藩,竟也敢遣使来与拥兵十五万的羽柴中纳言平起平坐。
何和礼仿佛浑然未觉周遭微妙的氛围,他忽然向赖陆微一躬身,朗声道:“殿下,外臣久闻贵邦武士勇悍,然我建州儿郎,亦非虚名。今日觐见,愿献一技,以博殿下一哂。”
说罢,他不待赖陆回应,便缓步在广间内踱行起来。他的步伐沉稳,带着一种塞外武士特有的韵律,目光扫过在场众人,隐隐带着一丝睥睨。他一边走,一边说道,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我建州右卫的控弦之士,餐风饮露,猎虎搏熊,绝非贵国各藩那些饥寒交迫的农兵可比,更非大明境内那些羸弱不堪的卫所兵所能企及。”
他踱步的方向,看似随意,却精准地计算着距离。当他在距离赖陆主案约四十步的地方停下脚步时,整个广间的空气仿佛都凝滞了。只见何和礼目光落在赖陆案头那只插着几支令箭的青铜笔筒上,随即从怀中随意取出一根用餐的竹筷。
“借中纳言殿下笔筒一用。”
话音未落,他手臂一挥,动作流畅如行云流水,不见丝毫瞄准之态,那竹筷便划出一道迅疾而精准的弧线,带着轻微的破空声——
“嗒”的一声清响。
竹筷不偏不倚,径直投入那只笔筒之中,与其中的令箭碰撞,发出清脆的回音。
广间内,鸦雀无声。先前那几不可闻的嗤笑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死寂,以及无数道震惊的目光。四十步外,信手一掷,筷入笔筒!这是何等的眼力、腕力与自信!
何和礼面色平静,仿佛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他转向赖陆,微微躬身:“雕虫小技,不过是我建州卫儿郎平日嬉戏的‘小儿把戏’,让殿下与诸位见笑了。”
羽柴赖陆的目光,从笔筒中那根突兀的竹筷,缓缓移回到何和礼那张波澜不惊的脸上。他指尖在案几上轻轻一点,嘴角勾起一抹难以捉摸的弧度。
而羽柴中纳言的目光,也仅是与笔筒中那根竹筷一触便舒然抬起,非但没有丝毫愠色,反而抚掌轻笑,那笑声在寂静的广间里显得格外清晰。
“好!好一个‘小儿把戏’!佟都督麾下果然豪杰辈出,眼力、腕力、胆色,皆是一流。”他语气中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赏,仿佛方才那近乎挑衅的示威只是一场助兴的杂耍。话锋随即一转,如同熟络的老友般提及:“不过说起技艺,前日贵使所赠的那张硬弓,确是难得一见的良弓,其力道之劲,造型之异,令我麾下儿郎皆叹为观止。”
他说着,已自主位起身,不必示意,近侍早已会意,将那张来自建州、弓臂短促而强韧、形如满月的异邦硬弓双手奉上。赖陆持弓在手,指尖拂过冰凉的弓臂,目光扫过在场众人。
侍立其身后的斋藤福(阿福)反应极快,几乎在赖陆提及弓弦的同时,已迅速将一直戴在自己拇指上的那枚温润虎骨扳指褪下,双手高举,恭敬地呈到赖陆面前。动作流畅自然,带着一种经过严格训练的、刻入骨子里的顺从。
赖陆接过扳指,却并未立刻佩戴。他目光转向身侧那位身着黑色长袍、一直静默观察的南蛮顾问——亚历山德罗·瓦利尼亚诺神父。
“亚历山德罗,”赖陆将弓与扳指递向他,“你是欧罗巴来的见多识广之士,不妨试试此弓,看与我邦和弓有何不同?”
瓦利尼亚诺神父微微躬身,双手接过硬弓,脸上露出好奇与谨慎交织的神色。他尝试以欧罗巴常见的地中海式射法,用食、中、无名三指扣弦,手臂发力。然而,弓弦仅被拉开寸许,便纹丝不动。他白皙的面庞因用力而微微泛红,最终无奈地摇头,将弓恭敬奉还,用带着异国腔调的日语说道:“殿下,此弓……非凡品。依鄙人浅见,欲将其圆满张开,非有两百磅以上的臂力不可为。若以贵国度量衡计,恐需二十四贯之强力。” 语气中充满了对造物之巧与人力之极限的惊叹。
这番话在广间内引起一阵低低的骚动。二十四贯!这已远超寻常武士日常习射所用弓的磅数。
此时,端坐于左首第一位的会津百万石之主上杉景胜,沉声开口:“殿下,容景胜一试。”他素以武勇沉稳着称,此刻显然也被激起了好胜之心。
赖陆颔首示意。景胜离席,接过硬弓。他摆开架势,正是日本小笠原流弓道的“押手” 之法,左手稳稳持弓,右手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紧扣弦线,吐气开声,腰背发力。只见他臂上肌肉贲张,面色瞬间涨得通红,额角青筋隐现。那弓臂在他巨力之下微微弯曲,发出“嘎吱”的艰涩声响,然而弓弦距离满月之状,仍差之甚远。僵持数息后,景胜终是力竭,缓缓收力,将弓奉还,虽面色依旧沉静,但微微急促的呼吸却透露了方才的艰难。他沉声道:“此弓……非人力可常开。”
赖陆这才微微一笑,从容地将那枚虎骨扳指套在自己右手拇指上。扳指的设计迥异于日本弓术,专为单指开弓。他执弓、搭箭、扣弦,动作如行云流水,不见丝毫凝滞。只见他腰马合一,吐气开声,那柄令南蛮神父与越后猛将都束手无策的强弓,在他手中竟被轻易地张如满月!
“嗡——!”
箭离弦,破空之声尖锐刺耳,去势极猛,直接钉入远处箭靶的红心,尾羽因巨大的动能而剧烈震颤。
一连三箭,箭箭如此。广间内鸦雀无声,唯有箭簇钉入靶心的闷响回荡。赖陆用实力无声地宣告:他不仅能驾驭这等杀伐利器,更是游刃有余。
待他放下弓,目光自然而然地落在了何和礼及其随从身上所穿的、看似朴素的布面甲上。不少大名也早已在暗中打量,眼中或多或少带着对“布衣”的轻视。
何和礼何等敏锐,立刻捕捉到了这无声的疑问。他嘴角微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傲然,对身旁一名最为健硕的巴牙喇随从下令道:“解开战袍,让中纳言殿下与诸位大人,瞧瞧我建州儿郎的甲胄。”
那名随从应声上前,利落地解开布面甲侧襟的系带,将外层看似厚重的棉布战袍向两侧掀开。
刹那间,广间内响起一片倒吸冷气之声。
只见那布面之内,并非寻常絮棉,而是密密麻麻、层层叠叠、闪烁着冷冽寒光的精铁甲片,以复杂的方式缀连成整体。更令人心惊的是,在这层铁甲之下,竟然还衬着一件编织细密的锁子甲!布面、铁甲、锁环,三者合一,构成了远超想象的沉重防护。
何和礼的声音适时响起,平静却带着金石之音:“让殿下与诸位见笑。我建州之地苦寒,敌人弓马犀利。故而这甲胄,防得是破甲重箭,挡得是马刀劈砍。虽略显笨重,却是战场上保命的本钱。”
此刻,再无人敢轻视这群“布衣”使者。那竹筷投壶的精准,或许还可视为奇技淫巧,但这需要超常体力才能穿戴、结构如此精良残酷的甲胄,以及那张唯有羽柴赖陆这等人物才能轻松驾驭的强弓,无不昭示着一个事实:这些来自辽东的客人,他们的武备与勇力,是建立在一种截然不同、甚至更为严酷的法则之上的。
羽柴赖陆凝视着那寒光凛凛的内甲,眼神深邃。他不知道佟都督是谁,但他知道能差遣那般文人真心投效更有何和礼这般能臣辅弼自然绝非什么一般人物——怕不是背后有着明廷的大人撑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