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天下响应-《在造大明》

  第两百一十七章 天下响应

  北京城的惊雷,裹挟着魏忠贤集团覆灭的余威与新朝初立的气息,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沿着四通八达的驿道,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广袤的大明疆域内,激起了层层叠叠、姿态各异的涟漪。

  - - - - - -

  紫禁城,文华殿侧殿。

  这里临时辟为了朱由检处理监国政务的核心所在,相较于正殿的庄严,此处更显忙碌与务实。几日过去,殿内原本因匆忙布置而略显凌乱的陈设,已被方正化带着几个机灵的小太监收拾得井井有条。空气里弥漫的不再是血腥与硝烟味,而是新墨、纸张与淡淡檀香混合的气息,以及一种紧绷而高效的氛围。

  朱由检几乎是以殿为家,案头堆积的奏章文书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摞越高。除了审阅李若琏报送的肃清余孽进展、方正化汇总的内廷整顿条陈、英国公张维贤呈上的京营整顿方略,此刻更吸引他注意力的,是另一类如同雪片般飞入京城的文书——来自帝国四面八方的奏疏、题本、密信。

  方正化指挥着两名识文断字、心腹可靠的小太监,将这些文书按地域和紧要程度初步分拣,重要的便立即呈送御前。

  “监国,这是南京守备太监、南京兵部尚书联名呈递的贺表,恭贺监国铲除奸佞,承继大统,并表示留都文武官员及军民百姓,谨遵监国号令。”方正化将一份装饰华美的奏表轻轻放在案头最显眼处。

  朱由检头也没抬,只是轻轻“嗯”了一声,目光依旧停留在手中一份来自陕西的急奏上,那是关于赈灾粮款发放遇到地方胥吏刁难的情况。南京的表态在他意料之中,作为帝国的陪都,政治正确的站队必须迅速且坚决,但这其中的诚意有几分,还需日后观察。

  很快,又一份文书递来。“监国,漕运总督、凤阳巡抚、淮安知府联名上奏,言及漕运畅通,江淮安堵,请监国安心。”

  “湖广巡抚、布政使、按察使三司联名奏贺,并进献祥瑞白鹿一双……”旁边的小太监念着另一份奏疏的摘要,声音里带着一丝新奇。

  朱由检闻言,终于抬起头,嘴角撇过一丝难以察觉的讥诮:“祥瑞?白鹿?是吃的太饱了,还是嫌境内的流民不够多?告诉他们,心意领了,鹿……留着他们自己观赏吧。再有进献祥瑞者,罚俸半年。”他的声音平淡,却让那小太监一哆嗦,连忙躬身记录。

  方正化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的笑意,这才是他效忠的主上,务实而厌恶虚饰。

  接下来的时间,仿佛成了大明各地封疆大吏和实权人物的忠诚度展示会。

  两广总督的奏疏带着岭南的湿热气息,除了惯例的恭贺,还特意提及已加强海防,严防红毛夷(葡萄牙/荷兰)与海盗趁乱滋事。

  云贵总督的贺表则透着边陲的质朴,重点保证境内土司安分,未有异动。

  宣大总督、山西巡抚的奏报则带着北地的肃杀,除了恭贺,核心是汇报边镇稳如泰山,蒙古诸部未见异常集结,请朝廷放心。

  甚至连远在朝鲜的国王李倧,也通过使臣送来了言辞恳切的贺表,重申事大之礼,对魏阉伏诛表示大快人心,并隐约试探着新朝对辽东及皮岛(毛文龙部)的政策是否会发生变化。

  一份份奏疏,用的多是华美铿锵的骈文,堆砌着“天命所归”、“神武英断”、“社稷之福”、“海内欣跃”等溢美之词,仿佛一夜之间,大明朝野上下已是万众归心,铁板一块。

  朱由检快速浏览着,他的大脑如同一个高效的信息处理中枢,自动过滤掉那些空洞的赞美,敏锐地捕捉着字里行间可能透露出的真实信息:各地的治安状况、边防压力、财政情况、以及主政官员的态度倾向。

  “都在观望啊。”他轻轻放下又一封来自河南的贺表,语气听不出喜怒,“看看孤这个新立的监国,究竟是能坐稳江山,带来新气象,还是昙花一现,很快又被别的什么势力取代。顺便……再试探一下孤的喜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