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宁远筑城 棱堡之固-《在造大明》

  第261章 宁远铸城,棱堡之固

  辽东的寒风,比之陕北的苍凉,更多了几分刺骨的杀伐之气。时已深冬,辽西走廊大地冻彻,呵气成霜,万物肃杀。然而,在宁远城(今兴城)及其周边前沿堡寨,却是一派与严寒抗争、与时间赛跑的火热景象。

  站在宁远城头,督师辽东、兵部尚书孙元化的一身绯袍外罩着厚厚裘氅,依旧难抵那无孔不入的寒意。但他那双因常年钻研炮术而略显深邃的眼睛,此刻却燃烧着灼热的火焰。他手中紧握的,并非以往的炮规量尺,而是一卷绘满了奇异几何图形的绢帛——上面是结合了西方棱堡设计理念与崇祯皇帝亲自提点、强调交叉火力与斜面防御的“新式城防体系”草图。

  他的目光,越过宁远城加固后依旧略显传统的雉堞,投向更远方那些星罗棋布、正在日夜赶工的新建或改建的堡垒。这些堡垒的轮廓,与中原乃至大明九边任何一座传统城关都截然不同。

  它们没有追求高耸入云的巍峨,反而显得有些“低矮敦实”。城墙不再是平直的线条,而是由多个巨大的五角形或菱形凸角堡(Bastion)构成,彼此交错,形成了一个个诡异而充满杀机的多面体。城墙断面呈梯形,外侧是令人望而生畏的陡峭斜面,内侧则是缓坡,便于守军机动和物资输送。每座棱堡自身都是一个独立的火力支撑点,却又通过矮墙( curtain wall )相互连接,构成一个完整的、无死角的防御体系。

  “快!加快速度!水泥!水泥浆浇灌必须持续,绝不能让它上冻!”工地上,呵斥声、号子声、锤凿声、牲畜的嘶鸣声混杂在一起,蒸腾的白雾与尘土交织,驱散着严寒。来自格物院的技术吏员,裹着厚厚的棉衣,拿着图纸,声嘶力竭地指导着军民夫役。

  被称为“神奇泥”的水泥,在这种严寒天气下施工本是大忌,但孙元化得到了皇帝的严令和格物院的全力支持。他们采取了覆草保温、热水拌料、添加特制防冻剂(主要是盐,但严格控制比例避免腐蚀钢筋)等土法上马的措施,硬是顶着酷寒,将一袋袋灰色的粉末变成浇筑棱堡核心结构的坚固粘合剂。

  巨大的条石作为基座和护面,内部则是水泥混合碎石填充,关键部位甚至尝试嵌入粗锻的铁条——这是皇帝提出的“钢筋混凝土”概念的简陋雏形,虽远未成熟,却已代表了超越时代的筑城理念。

  民夫们喊着号子,将沉重的条石和水泥浆运上缓坡。士兵们则两人一组,喊着号子,费力地推动着架设到位的新式重型火炮(红夷大炮的改良优化版)的炮车,将其安置在棱堡突出的钝角炮位内。这些炮位经过精心设计,射界开阔,足以覆盖前方大片区域,而自身却因斜面的保护,极难被敌方远程火力直接命中。

  一个年轻的技术小吏搓着冻得通红的双手,对身旁的老工匠感叹:“王叔,这‘棱堡’的模样真是古怪,不像咱大明以前的城关,倒像个……像个巨大的石头刺猬,浑身是尖角。”

  老工匠眯着眼,用粗糙的手掌抚摸着刚刚浇筑凝固的、冰冷坚硬的水泥墙面,喃喃道:“刺猬?嘿,你小子这话倒有点意思。不过这可不是好看的玩意儿。你看看那些炮位,再看看这墙的斜度……娘的,建虏的箭和楯车,怕是连个印子都留不下!他们的炮子打过来,也得顺着这斜面滑飞喽!督师大人和京里的皇上,真是神人啊,咋想出来的?”

  那技术小吏脸上露出与有荣焉的骄傲:“这是陛下和格物院的大学问,叫什么‘弹道学’、‘防御力学’!说了咱也不全懂,但肯定能让建虏喝一壶大的!”

  类似的对话,在各处工地上悄悄流传。从最初的疑惑不解,到亲眼看到这怪异堡垒以惊人的速度从冻土中“生长”出来,感受到其设计之中蕴含的森冷杀机,参与建设的军民们,心中渐渐被一种前所未有的信心所填充。

  孙元化走下城头,亲自来到最前沿的一处新建棱堡内。他仔细检查着炮位的射界,用手比划着:“这里,还要再垫高半尺!要让我们的炮火,能打到那片洼地的边缘,那里是敌人骑兵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