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匠神初遇 下-《在造大明》

  第32章 匠神初遇(下)——格物院的蓝图

  骡车碾过皇庄内平整的土路,发出沉闷的“嘎吱”声。车窗外,景象与官道旁的荒凉截然不同。

  宋应星的目光被牢牢吸住了。

  大片绿意盎然的田亩整齐排列,沟渠纵横交错,清澈的水流在阳光下闪着粼光,正按照某种精确的节奏,缓缓浸润着每一寸土地。更让他惊异的是,田垄间种植的作物,许多是他未曾见过的。

  “朱公子,”宋应星忍不住指着窗外一片藤蔓匍匐、叶片肥厚的作物,“此为何物?观其叶形,不似我中土常见粮蔬。”

  朱由检(朱明)顺着他的手指望去,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少年得意:“先生好眼力!此物名唤‘番薯’,乃晚生托人从南洋吕宋岛辗转所得。其性耐旱耐瘠,块根硕大,可蒸可煮,饱腹感极强。旁边那片叶似手掌的,名曰‘玉黍’,又称玉米,籽粒金黄,亦可充饥。还有那开着紫色小花的,是‘土芋’,地下结块茎,产量亦是不俗。”

  他语气轻松,仿佛在介绍几样新奇的玩具,但落在宋应星耳中,却如惊雷炸响!

  耐旱?耐瘠?高产?

  身为一个足迹遍布南北、深知农事艰辛的读书人,宋应星太明白这几个字的分量了!小冰河期的阴影下,北地旱魃横行,多少农田颗粒无收,多少百姓流离失所!若此三物真如这少年所言…

  “朱公子此言当真?!”宋应星身体猛地前倾,声音都带上了颤音,眼神灼灼如同发现了稀世珍宝,“此等祥瑞之物,于国于民,功在千秋!公子是如何想到引种此物的?它们习性如何?可能适应北地寒凉?”

  一连串的问题如同连珠炮般砸来,宋应星脸上因激动泛起红晕,早把什么“萍水相逢”、“贸然登门”的顾虑抛到了九霄云外。

  朱由检心中暗笑,面上却是一副“这没什么大不了”的表情,随意地摆摆手:“先生莫急。晚生也是偶然从番商处听得,想着或许能解些农人疾苦,便弄了些种子来试种。说来惭愧,晚生只知它们耐旱高产,具体习性,还得靠先生这等行家来摸索指点呢。您瞧这水渠,”他巧妙地转移话题,指向田边一条用青石砌得整整齐齐、坡度均匀的引水渠,“就是按先生方才在茶馆所讲的‘导引水力’之法修的,果然好用多了!”

  宋应星的目光再次被那精妙的水利工程吸引,心中对这位“朱公子”的评价又拔高了一层。此子不仅心怀民生,更有超乎寻常的见识和执行力!他引种海外作物是巧合,但这因地制宜、精准引水的能力,绝非侥幸!

  骡车在一处被高大树木掩映、外观朴素的院落前停下。院墙高耸,门口并无显眼标识,只有两个穿着普通庄户短打的精壮汉子守着,看似闲散,目光却锐利如鹰隼,扫过宋应星时,让他下意识地绷紧了神经。

  “先生,请。”朱由检率先下车,方正化早已无声地侍立在侧。

  踏入院门,宋应星想象中的乡绅庄园并未出现。眼前是一个异常宽阔的场院,地面用细沙和石灰混合夯实,平整得惊人。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奇特的味道——是煤炭燃烧的烟火气、铁水熔炼的炽热金属味,还有一种淡淡的、难以形容的刺鼻气味(提纯的硫磺和硝石)混合在一起。

  场院深处,几座用厚实砖石和泥土垒砌的古怪建筑矗立着,烟囱里正冒着滚滚浓烟。隐约能听到里面传来沉闷的撞击声、轮轴转动的吱呀声,还有工匠短促有力的呼喝。一切都显得忙碌、高效,带着一种与世隔绝的、充满力量感的蓬勃生机。

  “这…这是?”宋应星彻底懵了。这哪里是什么富家公子的别院?分明是一个规模不小的…工坊?可这工坊的气息,又与他见过的任何官办或民间作坊都截然不同!

  “哦,晚生闲着也是闲着,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