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码头,喧嚣鼎沸。
运河与通惠河交汇处,千帆林立,樯橹如云。漕船、商船、官船挤挤挨挨,空气中弥漫着河水腥气、货物霉味、汗臭以及远处骡马粪便的混合气息。力夫们喊着号子,扛着沉重的麻袋、木箱在跳板上蹒跚而行,监工尖利的呵斥声此起彼伏。
码头一隅,几艘明显比周围漕船高大一截的福船静静停泊,桅杆上悬挂着“沈”字商旗。船身吃水颇深,显然满载。沈廷扬身着宝蓝色绸缎直裰,外罩一件半新不旧的玄色马褂,站在最大一艘福船的甲板上,看似平静地望着码头方向,手指却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一块温润的羊脂玉佩。他身后站着几个精悍的伙计,眼神警惕地扫视着周围。
码头栈桥入口处,气氛却有些凝滞。十几个身着飞鱼服、腰挎绣春刀的锦衣卫,簇拥着一位身着簇新蟒袍、面皮白净无须的中年太监。这太监正是新上任的司礼监随堂、提督通州等处市舶太监——曹化淳的干儿子,王志心。他手里慢悠悠地捻着一串油光水滑的檀香木佛珠,眼皮半耷拉着,嘴角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冷笑,正听着一个点头哈腰的税吏禀报。
“……王公公,小的们查得仔细,那几船货,香料、象牙、苏木倒还寻常,唯独那批暹罗来的硝石,成色灰暗,颗粒不均,小的瞧着……着实有些蹊跷,恐非上等货色,更怕里头掺了别的不干净的东西……”税吏的声音不大不小,恰好能让周围几丈内的人都听得清楚。
沈廷扬的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硝石!果然冲着这个来的!他深吸一口气,脸上迅速堆起商人特有的、带着三分惶恐七分讨好的笑容,快步走下跳板,朝着王志心方向深深一揖:
“草民沈廷扬,拜见王公公!公公亲临码头查验,实乃我等商贾之福,朝廷法度森严,草民万万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姿态放得极低,语气诚恳。
王志心眼皮都没抬,鼻子里哼了一声,拖着长长的太监腔:“沈大掌柜?久闻大名啊。咱家新官上任,总得烧几把火,给万岁爷和九千岁把好这国门不是?你这硝石……啧啧,”他捻着佛珠的手指点了点堆在码头空地上、被打开的几个麻袋,里面露出灰白色的硝石颗粒,“瞧着可不太地道。南洋的硝石,咱家也见过,白如霜雪,粒粒分明。你这……莫不是拿些下脚料,掺了河沙土坷垃,糊弄朝廷,糊弄九千岁?”
这话诛心至极!扣上“糊弄朝廷、糊弄九千岁”的帽子,轻则抄家,重则掉脑袋!
沈廷扬心头一凛,面上惶恐之色更甚,腰弯得更低了:“公公明鉴!草民万万不敢!这批硝石确系暹罗王城大矿所出,一路漂洋过海,海上湿气重,难免有些受潮板结,颜色是暗了些,但品质绝无问题!公公若是不信,草民愿当场取些样品,请公公遣懂行的匠人验看!若有半分掺假,草民甘愿领罪!”
他话音未落,一个清朗温和、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矜持的声音插了进来:
“王公公,何事如此喧哗?扰了码头清净?”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方正化在一队王府侍卫的簇拥下,缓步而来。他今日换了一身低调的藏青色蟒袍,外罩一件玄色披风,面白无须,仪态从容,脸上带着惯常的、仿佛用尺子量过的温和笑意。他身后跟着四个健壮的小太监,两人抬着一个沉甸甸、盖着红绸的紫檀木箱,另外两人则合力抬着一个看起来分量不轻、用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长条状物件。
方正化的出现,如同沸油锅里滴入一滴冷水。码头上的喧嚣瞬间低了下去,无数道目光聚焦过来。王志心的脸色微微一变,捻佛珠的手指停顿了一下,随即脸上也堆起笑容,只是那笑容怎么看都有些僵硬。
“哎哟!这不是方公公吗?什么风把您吹到这腌臜码头来了?”王志心上前两步,拱手行礼,姿态放得比方正化刚才还要低三分。他虽然也是司礼监随堂,但曹化淳的干儿子,在信王面前的红人方正化面前,天然矮了一头。
方正化微微颔首还礼,目光扫过地上打开的硝石麻袋,又落在沈廷扬身上,语气平淡:“奉王爷钧旨,出来办点小事。路过此地,见王公公在此公干,特来打个招呼。这是……?”他目光带着询问看向王志心。
王志心心中一紧,连忙道:“回方公公的话,咱家正在查验一批南洋来的硝石。您瞧,这成色……着实让人不放心啊。沈大掌柜说是受潮,可咱家职责所在,不敢马虎。”
方正化“哦”了一声,缓步走到那堆硝石前,弯腰用两根手指捻起一小撮,凑到眼前仔细看了看,又放在鼻尖轻轻嗅了嗅。动作优雅从容,仿佛在鉴赏什么名贵香料。
“嗯……潮气是重了些,”方正化慢条斯理地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在场每个人耳中,“不过嘛,硝石这东西,只要没掺进硫磺木炭,受点潮倒也无妨,晒晒便是。王爷前些日子还念叨,说工部火药局那边抱怨南洋硝石紧俏,价钱飞涨,连带着京营的火药供应都吃紧。九千岁为此还发了话,要严查囤积居奇、以次充好……”他话锋一转,目光似笑非笑地看向王志心,“王公公新官上任,火眼金睛,查得严些也是应当。只是……沈大掌柜是信王府的老熟人了,一向本分,王爷偶尔也
运河与通惠河交汇处,千帆林立,樯橹如云。漕船、商船、官船挤挤挨挨,空气中弥漫着河水腥气、货物霉味、汗臭以及远处骡马粪便的混合气息。力夫们喊着号子,扛着沉重的麻袋、木箱在跳板上蹒跚而行,监工尖利的呵斥声此起彼伏。
码头一隅,几艘明显比周围漕船高大一截的福船静静停泊,桅杆上悬挂着“沈”字商旗。船身吃水颇深,显然满载。沈廷扬身着宝蓝色绸缎直裰,外罩一件半新不旧的玄色马褂,站在最大一艘福船的甲板上,看似平静地望着码头方向,手指却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一块温润的羊脂玉佩。他身后站着几个精悍的伙计,眼神警惕地扫视着周围。
码头栈桥入口处,气氛却有些凝滞。十几个身着飞鱼服、腰挎绣春刀的锦衣卫,簇拥着一位身着簇新蟒袍、面皮白净无须的中年太监。这太监正是新上任的司礼监随堂、提督通州等处市舶太监——曹化淳的干儿子,王志心。他手里慢悠悠地捻着一串油光水滑的檀香木佛珠,眼皮半耷拉着,嘴角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冷笑,正听着一个点头哈腰的税吏禀报。
“……王公公,小的们查得仔细,那几船货,香料、象牙、苏木倒还寻常,唯独那批暹罗来的硝石,成色灰暗,颗粒不均,小的瞧着……着实有些蹊跷,恐非上等货色,更怕里头掺了别的不干净的东西……”税吏的声音不大不小,恰好能让周围几丈内的人都听得清楚。
沈廷扬的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硝石!果然冲着这个来的!他深吸一口气,脸上迅速堆起商人特有的、带着三分惶恐七分讨好的笑容,快步走下跳板,朝着王志心方向深深一揖:
“草民沈廷扬,拜见王公公!公公亲临码头查验,实乃我等商贾之福,朝廷法度森严,草民万万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姿态放得极低,语气诚恳。
王志心眼皮都没抬,鼻子里哼了一声,拖着长长的太监腔:“沈大掌柜?久闻大名啊。咱家新官上任,总得烧几把火,给万岁爷和九千岁把好这国门不是?你这硝石……啧啧,”他捻着佛珠的手指点了点堆在码头空地上、被打开的几个麻袋,里面露出灰白色的硝石颗粒,“瞧着可不太地道。南洋的硝石,咱家也见过,白如霜雪,粒粒分明。你这……莫不是拿些下脚料,掺了河沙土坷垃,糊弄朝廷,糊弄九千岁?”
这话诛心至极!扣上“糊弄朝廷、糊弄九千岁”的帽子,轻则抄家,重则掉脑袋!
沈廷扬心头一凛,面上惶恐之色更甚,腰弯得更低了:“公公明鉴!草民万万不敢!这批硝石确系暹罗王城大矿所出,一路漂洋过海,海上湿气重,难免有些受潮板结,颜色是暗了些,但品质绝无问题!公公若是不信,草民愿当场取些样品,请公公遣懂行的匠人验看!若有半分掺假,草民甘愿领罪!”
他话音未落,一个清朗温和、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矜持的声音插了进来:
“王公公,何事如此喧哗?扰了码头清净?”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方正化在一队王府侍卫的簇拥下,缓步而来。他今日换了一身低调的藏青色蟒袍,外罩一件玄色披风,面白无须,仪态从容,脸上带着惯常的、仿佛用尺子量过的温和笑意。他身后跟着四个健壮的小太监,两人抬着一个沉甸甸、盖着红绸的紫檀木箱,另外两人则合力抬着一个看起来分量不轻、用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长条状物件。
方正化的出现,如同沸油锅里滴入一滴冷水。码头上的喧嚣瞬间低了下去,无数道目光聚焦过来。王志心的脸色微微一变,捻佛珠的手指停顿了一下,随即脸上也堆起笑容,只是那笑容怎么看都有些僵硬。
“哎哟!这不是方公公吗?什么风把您吹到这腌臜码头来了?”王志心上前两步,拱手行礼,姿态放得比方正化刚才还要低三分。他虽然也是司礼监随堂,但曹化淳的干儿子,在信王面前的红人方正化面前,天然矮了一头。
方正化微微颔首还礼,目光扫过地上打开的硝石麻袋,又落在沈廷扬身上,语气平淡:“奉王爷钧旨,出来办点小事。路过此地,见王公公在此公干,特来打个招呼。这是……?”他目光带着询问看向王志心。
王志心心中一紧,连忙道:“回方公公的话,咱家正在查验一批南洋来的硝石。您瞧,这成色……着实让人不放心啊。沈大掌柜说是受潮,可咱家职责所在,不敢马虎。”
方正化“哦”了一声,缓步走到那堆硝石前,弯腰用两根手指捻起一小撮,凑到眼前仔细看了看,又放在鼻尖轻轻嗅了嗅。动作优雅从容,仿佛在鉴赏什么名贵香料。
“嗯……潮气是重了些,”方正化慢条斯理地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在场每个人耳中,“不过嘛,硝石这东西,只要没掺进硫磺木炭,受点潮倒也无妨,晒晒便是。王爷前些日子还念叨,说工部火药局那边抱怨南洋硝石紧俏,价钱飞涨,连带着京营的火药供应都吃紧。九千岁为此还发了话,要严查囤积居奇、以次充好……”他话锋一转,目光似笑非笑地看向王志心,“王公公新官上任,火眼金睛,查得严些也是应当。只是……沈大掌柜是信王府的老熟人了,一向本分,王爷偶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