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这叫……争取最好的可能,准备最坏的可能。-《始皇别闹!我就吹个牛你当真了?》

  “比如你们朝廷现在想推行新法来改善民生。如果一下子推出十几条、几十条法令,全面铺开,指望立竿见影,那结果很可能就是底下人手忙脚乱,理解不透,执行走样,最后搞得一团糟,反而坏了新法的名声。不如先选择一两个地方,作为……嗯,试点。”

  “集中力量,把这一两个地方的新政搞好,搞出成功的经验,总结出可行的办法,然后再慢慢地、逐步地向其他地方推广。这样看起来慢,但实际上更稳妥,更容易成功。由点到面,循序渐进。”

  “当年商鞅变法,也不是说一蹴而就。徙木立信,先在栎阳小试,取信于民,而后才推及全国。这便是‘试点’之效。”

  “试点……由点到面……”嬴政默念着这两个词。

  这与他习惯于颁布律令、全国一体推行的做法完全不同,但却显得更为谨慎和务实。

  “还有,”赵天成补充道。

  “做决策,办事情,要留有余地。话不能说满,事不能做绝。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准备好应对的方案。这叫……争取最好的可能,准备最坏的可能。”

  “比如朝廷要发动一场战争,不能光想着打赢了如何,还得想想万一打输了,或者战事拖延下去,该如何收场,如何维持国内的稳定。治理国家也是一样,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到各种可能性,留有调整和转圜的空间。一根棍子直直地容易折断,稍微有点弹性,反而能承受更大的力量。”

  “齐桓公当年不追究管仲射钩之仇,反委以国政,便是留有余地,看人家最后不是成了春秋首霸。治国者,同样也是要有此胸襟与远见。”

  “留有余地……弹性……”嬴政若有所思。

  他以往的作风,往往是追求极致,不留后路。

  房间内再次陷入长时间的寂静。

  只有灯花偶尔爆开的声音,和几人深浅不一的呼吸声。

  嬴政垂着眼睑,手指在桌面上无意识地划动着,仿佛在勾勒着帝国新的蓝图。

  赵天成这一番关于治国之道的论述,虽然没有引用任何具体的经典,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但其内涵之深刻,逻辑之严密,视角之独特,远远超出了他以往接触过的所有百家学说!

  “掌握第一手材料”、“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依靠大多数人”、“抓住主要矛盾”、“试点推广”、“留有余地”……这一条条,一款款,如同散落的珍珠,被一种超越时代的智慧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套前所未有的、极具操作性的治国方略。

  这套方略,核心在于“实事求是”,在于“灵活应变”,在于“争取人心”。

  它不像法家那样迷信制度和刑罚的绝对力量,也不像儒家那样空谈仁义道德,它更务实,更深刻。

  如今的嬴政正在全力推进新法改革,他是不是也要做一些准备?

  嬴政的内心掀起了滔天巨浪。

  他仿佛看到了一条不同于严刑峻法、不同于高压统治的新路径。

  这条路径,或许更能化解他内心深处对帝国未来的隐忧。

  他甚至开始下意识地将这套方法与现行的秦制进行比较,思考着哪些可以借鉴,哪些可以融合。

  这需要时间,需要仔细地消化,需要与朝中重臣商议。

  但毫无疑问,赵天成今晚这番话,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治理境界的大门。

  他缓缓抬起头,目光再次落在赵天成身上,那眼神已经没有了最初的探求,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情绪,有震撼,有钦佩,有探究。

  此人之才,经天纬地!

  幸甚,他志不在此,一心求死。

  “先生……”嬴政开口,声音带着一种长时间思考后的沙哑,以及一种发自内心的郑重。

  “今夜之言,于吾……如暗室逢灯,如醍醐灌顶。治理之道,竟可如此……透彻明晰。吾需……回去细细思量,逐条揣摩。”

  他依旧保持着“吾”的自称,语气更像是一个受教的后辈或同僚。

  赵天成看着嬴政那副深受震撼、认真无比的样子,摆了摆手,又恢复了那副懒洋洋的神态,仿佛刚才那个侃侃而谈、剖析国政的并非他本人。

  “琢磨呗,反正道理就那么些,具体怎么做,还得看你们……嗯,看朝廷自己的情况。我就随口那么一说,你也随口那么一听。”

  他打了个大大的哈欠,重新瘫倒回躺椅,闭上眼睛。

  “行了,老爷子,天儿也不早了,您老也该回去歇着了。我这还得养精蓄锐,等着……嗯,等着呢。”

  他含糊地收住了话头,但意思很明显,等着他的“死期”。

  嬴政深深地看了赵天成一眼,不再多言,站起身。

  扶苏也连忙起身。

  “先生安歇,吾等告辞。”

  嬴政拱手。

  赵天成眼皮都没抬,只是含糊地“嗯”了一声。

  嬴政转身,迈着沉稳的步伐,走出了石室。

  扶苏紧随其后。

  厚重的铁门在身后缓缓关上,隔绝了内外。

  走在幽深的甬道中,嬴政的步伐不快,他的脑海中依旧在反复回响着赵天成所说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

  外面的夜风带着凉意吹拂在他脸上,却无法冷却他内心那团被新思想点燃的火焰。

  他知道,今夜之后,他看待这个帝国、看待治理的方式,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

  一条新的道路,似乎就在眼前,迷雾散去,显露出依稀的轮廓。

  尽管前路依然充满未知与挑战,但至少,他看到了不同于以往的方向。

  “吾儿,要多加学习先生之才!”

  临走之前嬴政对着扶苏说道。

  “是,父皇,先生之才经天纬地,儿臣怕是一辈子都学不完。”

  “嗯,确实,朕回宫了,需要与朝臣共同商议先生之言。”

  扶苏看着自己父皇的身影,心中感慨万千,只是扶苏多希望赵先生能够留下来,辅佐自己的父皇,为大秦帝国打造万世基业。

  章台宫。

  “传李斯、蒙恬、蒙毅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