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的时光在忙碌中飞逝。在紧张撰写基金本子、面试招聘的同时,顾言澈和苏念晴丝毫没有放松核心的研究工作。他们将博士期间未尽的、最具潜力的一个交叉学科课题进行了深化和拓展,目标是在博士后初期,力争发表一篇完全由他们独立构思、主导、并作为通讯作者的高水平论文,以此为他们的学术独立性提供最有力的证明。
这个课题源于他们博士工作的延续,但切入点更为巧妙和深入。顾言澈发展了一套新的网络 inference 算法,能够从海量的单细胞数据中更精准地推断细胞间的通讯关系;而苏念晴则设计了一系列精巧的体外实验,旨在验证算法预测的关键通路。这项工作,将计算方法的创新与生物学机制的验证紧密结合,体现了他们交叉研究的核心优势。
数据产生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算法的调试耗费了顾言澈大量的心血,而苏念晴的实验也经历了多次失败和优化。但他们凭借扎实的基础和默契的配合,逐一攻克了难关。当最终的分析结果呈现出清晰而令人兴奋的模式时,他们知道,一篇重量级论文的基础已经奠定。
论文写作再次成为E-707办公室的主旋律。这一次,与博士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写作、或者与K99申请书写职业规划不同,这是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叙事。他们需要独立决定故事的走向、证据的强弱、结论的边界。
顾言澈负责方法、结果中的计算部分和大部分图表制作,他的文字精准、逻辑链条严密。苏念晴负责引言、生物学结果分析、讨论和论文的总体语言润色,她的叙述流畅、视野开阔,能巧妙地将技术细节与重大的生物学问题联系起来。通讯作者的邮箱,郑重地填写了他们两人的博德研究所邮箱。
写作、修改、互相审阅、争论、达成共识、再修改……这个过程循环往复。他们对每一个用词、每一张图表的呈现方式都精益求精。因为他们深知,作为独立通讯作者的第一篇论文,其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学界对他们独立研究能力的首次重要评判。
经过数轮打磨,论文最终投向了领域内的顶级期刊《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投稿系统显示“Under Consideration”后,便是漫长的等待。这种等待夹杂着期待与焦虑,比博士时期等待论文结果时更甚,因为这次的责任完全在自己肩上。
审稿周期比预想的要长。两个月后,终于收到了编辑的邮件——送审了!但随附的是三位审稿人长达数十个问题的、极其苛刻的审稿意见。意见肯定工作的新颖性和潜力,但提出了大量深刻的质疑和需要补充的实验及分析。
面对厚厚的审稿意见,他们没有气馁,而是立刻进入“应对”模式。他们再次坐在白板前,将审稿人的问题逐一列出,分类,制定详细的回复和修改计划。有些问题需要补充复杂的计算验证,有些则要求额外的实验数据。工作量巨大。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他们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修改中。顾言澈熬夜编写新的代码进行分析,苏念晴则扎根实验室,争分夺秒地补做关键验证实验。他们分工协作,共同撰写回复信,力求对每一个问题都给出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的回应。这个过程虽然辛苦,但他们的心态比博士时更加成熟沉稳,将其视为提升论文质量的宝贵机会。
修改稿和详细的回复信再次提交。又是漫长的等待。每一天查看邮箱都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动作。
终于,在一个周二的下午,顾言澈的邮箱提示音响起。发件人赫然是“Nature Methods”。他点开邮件,苏念晴也立刻凑了过来。两人屏住呼吸,快速浏览着邮件内容。跳过客套话,目光直接锁定关键句:
“…We are pleased to inforyou that your nuscript has been 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Nature Methods…”(我们很高兴通知您,您的稿件已被《自然·方法》接受发表)。
一瞬间,办公室陷入了极短的寂静。随即,苏念晴发出一声低低的欢呼,猛地抱住了顾言澈的胳膊,眼眶瞬间就红了:“接受了!我们做到了!”
顾言澈虽然没有太大的动作,但紧抿的嘴角控制不住地向上扬起,眼中闪烁着极其明亮的光彩,他反手握紧苏念晴的手,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嗯,接受了。”
这是一种与以往任何一次成功都不同的喜悦。博士期间的顶刊论文,有导师作为坚强的后盾和指引。而这一次,从课题选择、方案设计、实验执行、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到应对审稿,每一个环节的主导者和责任人,都是他们自己。这份认可,是对他们独立科研能力最直接、最有力的肯定。
他们平静下来后,仔细阅读接收邮件后的具体安排。然后,顾言澈拿起办公室的电话,第一个打给了他们新招聘的博士后戴维,分享了这一好消息,并感谢他在后期修改中提供的帮助。接着,他们分别给各自的导师发了邮件,告知这一喜讯,也感谢博士期间的培养。
那天晚上,他们没有举行盛大的庆祝,只是比平时稍早一点离开了办公室,去了一家他们都很
这个课题源于他们博士工作的延续,但切入点更为巧妙和深入。顾言澈发展了一套新的网络 inference 算法,能够从海量的单细胞数据中更精准地推断细胞间的通讯关系;而苏念晴则设计了一系列精巧的体外实验,旨在验证算法预测的关键通路。这项工作,将计算方法的创新与生物学机制的验证紧密结合,体现了他们交叉研究的核心优势。
数据产生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算法的调试耗费了顾言澈大量的心血,而苏念晴的实验也经历了多次失败和优化。但他们凭借扎实的基础和默契的配合,逐一攻克了难关。当最终的分析结果呈现出清晰而令人兴奋的模式时,他们知道,一篇重量级论文的基础已经奠定。
论文写作再次成为E-707办公室的主旋律。这一次,与博士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写作、或者与K99申请书写职业规划不同,这是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叙事。他们需要独立决定故事的走向、证据的强弱、结论的边界。
顾言澈负责方法、结果中的计算部分和大部分图表制作,他的文字精准、逻辑链条严密。苏念晴负责引言、生物学结果分析、讨论和论文的总体语言润色,她的叙述流畅、视野开阔,能巧妙地将技术细节与重大的生物学问题联系起来。通讯作者的邮箱,郑重地填写了他们两人的博德研究所邮箱。
写作、修改、互相审阅、争论、达成共识、再修改……这个过程循环往复。他们对每一个用词、每一张图表的呈现方式都精益求精。因为他们深知,作为独立通讯作者的第一篇论文,其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学界对他们独立研究能力的首次重要评判。
经过数轮打磨,论文最终投向了领域内的顶级期刊《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投稿系统显示“Under Consideration”后,便是漫长的等待。这种等待夹杂着期待与焦虑,比博士时期等待论文结果时更甚,因为这次的责任完全在自己肩上。
审稿周期比预想的要长。两个月后,终于收到了编辑的邮件——送审了!但随附的是三位审稿人长达数十个问题的、极其苛刻的审稿意见。意见肯定工作的新颖性和潜力,但提出了大量深刻的质疑和需要补充的实验及分析。
面对厚厚的审稿意见,他们没有气馁,而是立刻进入“应对”模式。他们再次坐在白板前,将审稿人的问题逐一列出,分类,制定详细的回复和修改计划。有些问题需要补充复杂的计算验证,有些则要求额外的实验数据。工作量巨大。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他们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修改中。顾言澈熬夜编写新的代码进行分析,苏念晴则扎根实验室,争分夺秒地补做关键验证实验。他们分工协作,共同撰写回复信,力求对每一个问题都给出有理有据、令人信服的回应。这个过程虽然辛苦,但他们的心态比博士时更加成熟沉稳,将其视为提升论文质量的宝贵机会。
修改稿和详细的回复信再次提交。又是漫长的等待。每一天查看邮箱都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动作。
终于,在一个周二的下午,顾言澈的邮箱提示音响起。发件人赫然是“Nature Methods”。他点开邮件,苏念晴也立刻凑了过来。两人屏住呼吸,快速浏览着邮件内容。跳过客套话,目光直接锁定关键句:
“…We are pleased to inforyou that your nuscript has been 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Nature Methods…”(我们很高兴通知您,您的稿件已被《自然·方法》接受发表)。
一瞬间,办公室陷入了极短的寂静。随即,苏念晴发出一声低低的欢呼,猛地抱住了顾言澈的胳膊,眼眶瞬间就红了:“接受了!我们做到了!”
顾言澈虽然没有太大的动作,但紧抿的嘴角控制不住地向上扬起,眼中闪烁着极其明亮的光彩,他反手握紧苏念晴的手,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嗯,接受了。”
这是一种与以往任何一次成功都不同的喜悦。博士期间的顶刊论文,有导师作为坚强的后盾和指引。而这一次,从课题选择、方案设计、实验执行、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到应对审稿,每一个环节的主导者和责任人,都是他们自己。这份认可,是对他们独立科研能力最直接、最有力的肯定。
他们平静下来后,仔细阅读接收邮件后的具体安排。然后,顾言澈拿起办公室的电话,第一个打给了他们新招聘的博士后戴维,分享了这一好消息,并感谢他在后期修改中提供的帮助。接着,他们分别给各自的导师发了邮件,告知这一喜讯,也感谢博士期间的培养。
那天晚上,他们没有举行盛大的庆祝,只是比平时稍早一点离开了办公室,去了一家他们都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