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十里迎-《红楼:开局吕布战力的我强夺金钗》

  这一日,晴空万里,秋高气爽。

  秦易率领的凯旋大军,终于抵达了京畿之地的最后一段路程,距那座巍峨雄壮的京城仅十里之遥。

  按照大夏惯例,对于立下重大军功的统帅凯旋。

  皇帝需派出由皇室宗亲和中枢重臣组成的代表队伍,在京城外的十里亭举行盛大的郊劳仪式,以示恩宠与荣典。

  十里亭周边,早已被净街洒扫,旌旗招展,仪仗森严。

  皇家乐队肃立两侧,鼓乐手们屏息凝神。

  前来迎接的队伍规格极高。

  由当今圣上的弟弟、素以闲散示人却无人敢小觑的忠顺亲王亲自带队。

  六部九卿之中,除了必须留守衙署处理紧急公务的,几乎全员到齐。

  这份阵容,充分显示了对征北大将军秦易此番功绩的极度尊崇与肯定。

  然而,在这份盛大与荣耀的光环之下。

  那一张张或真诚、或敷衍、或嫉妒、或隐含敌意的面孔。

  那一道道审视、衡量、探究的目光,却交织成一张无形的网,笼罩在十里亭的上空。

  秦易一身笔挺的戎装,外罩御赐的蟒纹战袍,在距离亭前百步之处,利落地翻身下马。

  他整理了一下衣甲,将佩剑交由身旁的亲卫。

  然后独自一人,迈着沉稳有力的步伐,走向那座象征着皇权与恩荣的亭子,走向香案后代表皇帝的忠顺亲王。

  他单膝跪地,抱拳行礼,声音清朗洪亮,穿透了现场的鼓乐声,清晰地传入每一个人耳中。

  “臣,征北大将军秦易,奉旨北征,赖陛下天威浩荡,三军将士用命,上下齐心,今已平定北疆边患,迫降瓦剌,特此凯旋回朝,向陛下复命,交还兵符!”

  整个仪式庄重而繁琐。

  忠顺亲王代表皇帝,宣读了早已拟好的褒奖诏书,言辞华丽,极尽赞誉之能事。

  随后亲手赐下御酒。

  秦易始终礼仪周到,应对得体,接过御酒,一饮而尽,动作干脆利落。

  既不因立下大功而显露出丝毫居功自傲之态,也没有过分谦卑谄媚,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令人挑不出任何毛病。

  仪式结束后,忠顺亲王脸上堆起亲和的笑容,上前几步,对秦易道。

  “秦大将军一路辛苦,为我大夏立下如此不世之功,实乃国家柱石!皇兄在宫中早已是翘首以盼,急切想听听爱卿讲述北疆的详细战况。不如这就随本王一同入宫面圣,也让皇兄早日安心?”

  这是预料之中的程序,也是莫大的恩宠。秦易面色平静,点头应下。

  “有劳王爷引路,臣遵旨。”

  他随即转身,对紧随其后的赵虎、周仓等将领低声吩咐了几句。

  令他们带领大军回归京郊早已安排好的大营妥善安置,严明军纪,不得有误。

  自己则只带了区区二十名最为信赖的亲卫,翻身上马。

  跟随在忠顺亲王那豪华的车驾之后,向着那九重宫阙所在的皇城方向,迤逦行去。

  紫禁城,养心殿。

  此地并非举行大朝会的金銮宝殿。

  而是皇帝日常处理政务、召见心腹臣子的私密场所。

  在此接见,本身就蕴含着一种超越常规的信任与恩宠。

  殿内熏香袅袅,陈设典雅,只有雍和帝、侍立在侧如同泥塑木雕般的贴身大太监戴权,以及刚刚奉召入内的秦易三人。

  “爱卿快快平身,看座。”

  雍和帝笑容和煦,显得心情颇佳,他仔细打量着风尘仆仆却更显沉稳刚毅、目光深邃的秦易,语气中带着毫不掩饰的赞赏。

  “北疆苦寒,战事艰辛,朕虽深居九重,亦能想见一二。爱卿此番出征,不仅力克强敌,更能审时度势,以最小代价迫降哈撒,订立盟约,为我大夏奠定北疆数年太平之基,此功卓着,朕心甚慰!”

  秦易再次谢恩,然后才在太监搬来的锦墩上欠身坐下。

  他并未急于表功,而是用一种清晰、平实又不失恭敬的语气。

  将北疆战事的经过、几次关键战役的决策、遇到的困难、军中将士的英勇。

  以及最终与哈撒谈判的细节、盟约的主要条款、目前边境的态势、瓦剌内部的可能动向等等,条理分明、重点突出地一一禀报。

  他既突出了皇帝的英明决策与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也毫不避讳地谈及了自己在关键时刻的考量与决断,语气坦诚,姿态放得很低。

  雍和帝听得极为专注,不时微微颔首。

  尤其是在听到秦易如何运用计谋离间联军,如何选择时机断其粮道。

  最终又如何在绝对优势下选择“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政治手段解决军事难题时,眼中屡屡闪过激赏之色。

  “爱卿深谋远虑,智勇双全,非一般赳赳武夫可比。既能破阵杀敌于万军之中,亦能运筹帷幄,安邦定国于千里之外,实乃朕之肱骨,国之干城!”

  然而,就在这看似君臣相得、气氛融洽之际,雍和帝话锋看似随意地一转,仿佛不经意间提起。

  “朕近日听闻,爱卿凯旋归途之中,似乎遇到了一些小小的……麻烦?可有受惊?”

  秦易心中凛然,知道真正的试探来了。

  他面色丝毫不变,依旧是那副沉稳如山的模样,平静地回答。

  “回陛下,确有此事。在途经落雁坡时,遭遇了百余名不明身份的匪徒袭击。幸得麾下将士警惕,反应迅速,已将匪徒尽数歼灭,未曾惊扰圣听。想来不过是些流窜作案、不开眼的毛贼,或许是听闻大军携带赏赐,心生贪念,铤而走险罢了,不足挂齿,臣亦未将此事放在心上。”

  他轻描淡写,将一场精心策划、目标明确的伏杀,定性为“毛贼劫道”。

  既避免了在毫无实证的情况下直接指控朝中重臣而引发不可控的剧烈冲突。

  也巧妙地显示了自己的气度、对局面的强大掌控力以及不愿借此生事的姿态。

  雍和帝深邃的目光在秦易脸上停留了片刻。

  对他这番滴水不漏的回答似乎颇为满意,脸上的笑容更真切了几分,颔首道。

  “嗯,爱卿无事便好,朕也就放心了。不过,京畿重地,天子脚下,竟有匪类如此猖獗,胆敢袭击凯旋王师,朕定要下旨严查,绝不姑息!”

  “爱卿一路劳顿,想必也辛苦了,今日就先回府好生歇息,与家人团聚。明日大朝,朕再于百官面前,论功行赏,必不使功臣寒心!”

  “臣,谢陛下体恤!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秦易起身,恭敬地行礼拜谢,然后缓缓退出了养心殿。

  走出那象征着无上皇权的宫殿,午后的阳光照射在身上,带来一丝暖意。

  但秦易的心却如同浸在寒潭之中。

  这场看似和谐的君臣奏对,仅仅是一个开始。

  皇帝的态度暧昧难明,既有褒奖与倚重,更有深深的试探与难以消除的忌惮。

  明日那场注定万众瞩目的大朝会。

  那关乎他未来命运走向的封赏,才是真正的风尖浪口,是各方势力角逐的中心舞台。

  他需要养精蓄锐,以最饱满的状态,去迎接那场不见刀光,却凶险更胜战场的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