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再下江南-《解差传》

  凉州城东门外那条官道,三日后,终于见着了一辆豪华的马车。

  车轴转动,其音吱呀,像是暮年老者的叹息。

  驾车的是个老人,背佝偻得如同一只煮熟的虾,一身的风霜色。

  他握着缰绳的手,布满了深刻的褶皱与老茧,却稳如磐石。

  车厢里头,坐着那个叫小乙的年轻人,还有那位燕妮姑娘。

  帘外,则有一人一骑,如影随形。

  马上那人身形悍然高挺,一身筋肉虬结,肤色是常年烈日曝晒出的黝黑。

  他只是沉默地骑着马,像一尊行走的铁塔。

  唯独脸上纵横的两道刀疤,狰狞地诉说着过往的凶险。

  马车行得不快,悠悠然出了城门,仿佛不是远行,只是寻常的郊游。

  就在这时,道旁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槐树下,有道人影动了。

  那人影一见着马车,脸上便绽开一个近乎憨傻的笑。

  他快步迎了上来,像是怕马车不等人,跑得有些急。

  一边跑,一边笨拙地从怀里往外掏东西。

  掏出来的,是一沓用油纸包着,尚有余温的厚厚油饼。

  “小乙哥!”

  一声呼喊,带着少年人独有的清亮与赤诚。

  来人正是王刚,那个眉眼间稚气未脱的少年。

  车帘被一只手掀开,小乙探出头,望向这个气喘吁吁的年轻人。

  “你怎么来了?”他的声音很平淡,听不出喜怒。

  王刚举着手里的油饼,像是献上什么稀世珍宝。

  “小乙哥,我听张五哥说你辞了差事,要去那烟雨江南。”

  “我便想着,这凉州城里也没什么意思。”

  “所以,我也把差事给辞了,往后就跟着小乙哥你!”

  少年的话语里,有一种豁出一切的决绝。

  小乙看着他,看着他被风吹得发红的脸颊,看着他眼里那团不掺任何杂质的火。

  他笑了,如春风解冻,摇了摇头。

  随即,又朝王刚招了招手,那是一个示意上车的动作。

  说实话,小乙离城,本没打算带上这个半大的小子。

  江湖路远,人心叵测,他自己都未必能落得个好下场。

  带着这么一个心思单纯的少年,是福是祸,殊难预料。

  可今日,在这凉州城外,在这棵老槐树下,瞧见王刚这般不管不顾的奔赴。

  小乙心中,竟无端生出一种久违的欣慰。

  这世道凉薄,可终归还有些滚烫的东西,譬如这小子骨子里藏着的,名为情谊的玩意儿。

  这一次出门,他将偌大的宅子,托付给了赵衡。

  还有那裴疏鸿留下的一双孤苦妻女,小乙也特意挑了两个伶俐的下人,好生照看着。

  他小乙可以孑然一身,但不能让他人因自己而流离失所。

  如今,这漫漫长路上,又多了一个王刚。

  这小子仿佛一夜之间开了窍,变得极有眼力见。

  端茶倒水,喂马劈柴,鞍前马后地伺候着,竟是将一行人照顾得妥妥帖帖。

  车马辚辚,一路向南。

  北地的苍凉风沙,渐渐被南方的温润水汽所取代。

  终于,秣陵城那巍峨的轮廓,出现在了地平线上。

  马车径直驶向城中的赵府。

  府门前的石狮子,在江南的湿气里,生出了一层青苔。

  钱公明早已在门口翘首以盼,见到小乙的身影,激动得几乎要老泪纵横。

  他知道,这位深不可测的年轻人,便是赵府乃至整个瑞禾堂的救命稻草。

  小乙来了,那悬在所有人头顶的刀,便有了回鞘的可能。

  周裕和不在府中。

  钱公明说,这段时日,为了瑞禾堂的生意,周先生几乎是以命相搏。

  整个人生生熬掉了一圈肉,憔悴得不成样子。

  但这位神机阁的暗探,确有几分寻常商人不具备的本事。

  他极善笼络人心,也深谙经营之道。

  即便漕运被断,如同被人扼住了咽喉,他竟还能在钱柜的帮衬下,将瑞禾堂的生意打理得有声有色。

  当然,那位前任管事留下的老伙计们,从不曾消停。

  明里暗里的攻讦使绊,如同跗骨之蛆,无日无之。

  可周裕和与那些人,却也达成了一种诡异的默契。

  那便是在这江南米市的牌桌上,重新洗牌,再赌一局。

  谁能解了这漕运的死局,谁,才是这瑞禾堂名正言顺的掌柜。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

  一身疲惫的周裕和,终于回到了府中。

  众人各自安顿已毕,便聚于一堂,堂中灯火通明,却无人有半分闲情。

  小乙端坐主位,手指轻轻叩击着桌面,发出极有韵律的声响。

  他率先开口,打破了沉寂。

  “周兄,说说吧,这江南的风,把瑞禾堂这艘船,吹得有多晃?”

  周裕和拱了拱手,称呼依旧是“少主”,声音沙哑,满是疲惫。

  “少主,新米眼看就要上市,各地的客商都在等着我们发货。”

  “尤其是发往京城的那批贡米,更是耽搁一日都不行,那是要掉脑袋的罪过。”

  “如今,整个江南地面上,凡是能跑的骡马车辆,几乎都已被我们征调一空。”

  “可终究是杯水车薪,数量还差得太远太远。”

  “眼下,也只能勉力保证贡米的陆路运输,至于其他客商的货……”

  周裕和没有说下去,但那份无力感,却沉甸甸地压在了每个人的心头。

  小乙的面色依旧平静,又问。

  “那稻丰米行呢?”

  提及对手,周裕和的眼中闪过一丝厉色。

  “那帮杂碎,现在正四处散播谣言,说我们瑞禾堂的米,根本运不出江南地界。”

  “许多外地的老客商听了风声,都派人前来质询,要我们给出一个准话,立下军令状。”

  “长此以往,我们瑞禾堂百年积攒下的声誉,便要毁于一旦了。”

  小乙点了点头,似乎对这一切都了然于胸。

  “现在距离新米上市,还有多久?”

  “回少主,最快的一批,三日之后,便可开镰收割,入仓脱壳。”

  “好。”

  小乙只说了一个字。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秣陵城的万家灯火。

  “三日后,你将所有米粮,悉数送到城外码头。”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周裕和更是猛地抬头,眼中满是不可置信。

  小乙转过身,目光如炬,扫过周裕和那张写满惊疑的脸。

  “到时候,自然会有船来运米。”

  这句话,他说得云淡风轻,却又重如泰山。

  周裕和的嘴唇哆嗦着,他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几个字。

  “少主……此言当真?”

  由不得他不怀疑,整个江南水路的漕帮,都已被人打了招呼,无一艘船敢接瑞禾堂的生意。

  这三日之内,何处去寻一支能载万石米粮的船队?

  小乙缓缓走到他的面前,伸出手,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

  “我今日踏足江南,便是要替你,替瑞禾堂,解了这漕运之死局。”

  “我来,便是要让那些以为能只手遮天的人看看,天外,尚有天。”

  周裕和再也支撑不住,积压了无数个日夜的焦虑、愤懑与绝望,在这一刻轰然决堤。

  他一个踉跄,险些跪倒在地,口中喃喃。

  “太好了……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