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阳光日渐炽烈,庞庄村的山野被浓郁的绿色覆盖,沙棘青果挂满枝头,高粱苗已没膝深,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婚礼的喜庆喧嚣已然沉淀为温暖的记忆,王龙飞和李静的生活与工作重心,迅速而坚定地回归到“本味农庄”如火如荼的发展建设中。时间步入五月下旬,年初规划的几大核心工程,相继进入了最后的收官阶段,而关乎未来核心竞争力的马勃菌规模化生产项目,也进入了紧锣密鼓的筹备期。整个农庄,如同上紧发条的精密钟表,在收获的季节里,为下一轮更高质量的爆发积蓄着能量。
一、 田园共创驿站:从蓝图到现实的家园
“田园共创驿站”一期工程,是进度最快的项目。主体建筑和外部装修已全部完工,简约现代的风格与乡村环境巧妙融合,毫不突兀。此刻,工作的重心已从外部施工转向内部装修、环境营造和运营体系搭建。
室内,工人们正在进行最后的墙面修补、灯具安装和保洁工作。李静带着张小梅、周媛以及有设计背景的志愿者小林,穿梭在一个个单元房里,仔细检查细节。
“这个插座的位置,还要再往上调整五公分,放在床头柜上方,更方便充电。”李静指着主卧的墙壁对施工队长说。
“静姐,你看这个共享厨房的操作台面,选这种带细微颗粒感的石英石怎么样?防滑耐脏,也好打理。”小林拿着样品征求意见。
“可以,颜色就选暖灰色,和整体的木色调搭配。”李静点头,又对张小梅说,“小梅,家具下周全部进场,你跟进一下安装和环保检测。所有布草、厨具的采购清单最终确认了吗?品质必须把关。”
“放心吧静姐,都按最高环保标准采购,样品我看过了,没问题。”张小梅晃了晃手中的平板电脑,上面记录着详细的清单。
王龙飞则更关注公共空间和外部环境。他正和李强在驿站的小广场上,看着工人铺设透水砖和种植绿化。
“强子,这片小花园的灌溉系统要独立出来,用水肥一体化滴灌,省水省工。那边规划的共享菜地区,围栏要结实又美观,给未来的‘新村民’留出种地的空间。”王龙飞规划着。
“明白,飞哥。健身器材和儿童游乐设施下周也能安装到位。监控和网络全覆盖也测试好了。”李强一一汇报。
与此同时,周媛负责的 《驿站入住管理手册》 和 《社群共建公约》 也已几易其稿,进入了最后的意见征集阶段。他们计划在全部硬件就位后,先邀请核心团队成员和内测用户(如几位深度参与的粉丝)进行短期试住,收集反馈,优化流程,为正式开放做最充分的准备。驿站,这个承载着新乡村生活梦想的载体,正一点点从图纸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家园。
二、 万平米智能温室:钢铁巨兽的最终调试
不远处的万平米智能玻璃温室项目,则展现着工业级的严谨与规模。巨大的钢结构骨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犹如一头蛰伏的钢铁巨兽。目前,玻璃幕墙的安装已超过90%,内部环境控制系统、灌溉系统、层架式栽培床等核心设备的安装正在同步进行,进入了最复杂、最关键的系统联调联试阶段。
温室内部俨然一个现代化的工厂车间。李静和高林、程诺,正陪同设备供应商的工程师团队,进行紧张的调试。空气中弥漫着新设备的气息和调试电路的微弱焦糊味。
“A区3号风机,转速提升10%,再测一下出风口风速和噪音!”李静盯着控制屏上的数据流,通过对讲机指挥。
“B区喷淋系统,第5组喷头水量偏小,检查是否有堵塞或压力问题。”高林在栽培床间穿梭,核查着每一个喷头。
程诺则专注于他的数据王国,他在中央控制室搭建临时工作台,测试温室物联网平台的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功能。“静姐,环控系统传感器数据接入正常,历史曲线生成稳定。但水肥机与控制系统的通讯协议还有点小问题,正在排查。”
王龙飞定期来巡视,他最关心的是进度和关键节点。“张工,”他问项目总工,“按现在的进度,六月中旬能完成所有设备安装和单机调试吗?”
“王总,问题不大。只要后续设备到场不延误,六月底前完成系统联调,七月份进行带料试运行,是有把握的。”张工信心满满。
“好!时间节点卡死!质量是底线,不能有任何隐患。”王龙飞强调。这座温室的如期投产,对“本味”提升菌菇产业能级、实现全年稳定供应至关重要。
三、 “本味·映像”婚纱基地:软硬件的协同打磨
“本味·映像”婚纱摄影基地的硬件建设相对简单,已基本完工。漂亮的拍摄服务中心、几个精心布置的固定场景(花廊、观景台等)都已可使用。当下的工作重点是服务流程标准化和市场推广的深化。
张小梅和周媛忙着最后细化《拍摄服务协议》、《场地使用规范》和《应急预案》。她们与已签约的几家摄影机构召开了协调会,明确了预约、收费、化妆间使用、现场引导、安全责任等细节。
“最重要的是体验!”张小梅在内部会议上说,“从新人咨询开始,到拍摄完成离开,每一个环节都要让他们感受到专业、贴心、独特。我们提供的不仅是场地,更是一站式的田园拍摄体验。”
周媛则策划了一系列线上推广活动,利用婚礼的余热,发布了几对真实新人在基地拍摄的样片和花絮视频,市场反响热烈,预约咨询量持续攀升。
四、 马勃菌规模化种植:技术决胜前的精密布局
在各项工程收尾的同时,真正牵动李静和王龙飞全部精力的,是马勃菌规模化种植项目的筹备。这是“本味”未来技术的制高点和利润的核心增长极,容不得半点闪失。万平米温室,就是为它准备的舞台。舞台即将搭好,主角必须如期登场。
筹备工作细致而繁琐,李静投入了绝大部分精力:
1. 工艺方案的最终确定与SOP(标准作业程序)固化:
李静带领小芳、小林,对中试阶段积累的海量数据进行了最后一次系统性复盘和分析。他们优化了最终用于规模化生产的培养基配方(精确到每种辅料的比例、含水量、pH值),确定了菌种扩繁的各级流程和时间节点,细化了发酵培养、接种、发菌、催蕾、育菇等全过程的环境参数控制标准(温度、湿度、CO2浓度、光照周期与强度),并形成了详尽的、可操作性极强的 《马勃菌工厂化栽培SOP 1.0版》 。这份文件,是规模化生产的“圣经”。
2. 菌种保障与扩繁计划:
规模化生产需要稳定、纯净、活力强的菌种。李静已与省农科院食用菌工程中心签订了优质马勃菌母种供应协议,确保了“源头活水”。同时,在现有的菌菇棚内,她指导小芳和小林按照SOP,开始了首批生产用菌种的扩繁工作。这是一项需要极度细心和无菌操作的工作,如同呵护婴儿,为温室投产储备第一批“种子部队”。
3. 生产物资的采购与储备:
王龙飞和小孙根据李静提供的清单,开始招标采购规模化生产所需的大量物资:栽培袋(定制规格)、原料(木屑、麸皮、棉籽壳等)、药品、劳保用品、采收工具、包装材料等。每一项都需比对质量、价格和供应商资质,确保稳定供应。
4. 团队培训与组织架构搭建:
“技术最终靠人执行。”王龙飞和李静深谙此理。他们已经开始谋划马勃菌生产团队的组建。计划以小芳和小林为核心技术员,再从现有员工中选拔细心、有责任心的年轻人进行系统培训。李静亲自编写培训教材,准备在设备调试后期,开展理论结合实操的全方位培训,确保“人机料法环”各个环节无缝衔接。
五、 夏日的序幕:在收官中开启新程
傍晚,王龙飞和李静再次登上新居的露台。夕阳下,远处的万平米温室反射着金色的光芒,旁边的驿站显得宁静而温馨,农庄各处是人们忙碌的身影。空气中混合着青草的味道和远处工地传来的隐约声响。
“感觉像又到了临门一脚的时刻。”王龙飞望着温室,语气中带着期待与压力。
“嗯,”李静点头,目光沉静,“驿站和基地是‘锦上添花’,温室和马勃菌才是‘强基固本’。基础打不牢,一切繁华都是空中楼阁。接下来两个月,是关键中的关键。”
“怕吗?”王龙飞握住她的手。
“不怕,”李静回以坚定的微笑,“该做的准备我们都做了,剩下的,就是全力以赴。就像种地,该播种时精心播种,该管理时用心管理,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和这片土地。”
夜幕降临,农庄的灯火次第亮起,勾勒出奋斗的轮廓。各项工程的收官,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更艰巨、更辉煌的新征程的起点。庞庄村的这个夏天,注定将在汗水与智慧的浇灌下,孕育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一、 田园共创驿站:从蓝图到现实的家园
“田园共创驿站”一期工程,是进度最快的项目。主体建筑和外部装修已全部完工,简约现代的风格与乡村环境巧妙融合,毫不突兀。此刻,工作的重心已从外部施工转向内部装修、环境营造和运营体系搭建。
室内,工人们正在进行最后的墙面修补、灯具安装和保洁工作。李静带着张小梅、周媛以及有设计背景的志愿者小林,穿梭在一个个单元房里,仔细检查细节。
“这个插座的位置,还要再往上调整五公分,放在床头柜上方,更方便充电。”李静指着主卧的墙壁对施工队长说。
“静姐,你看这个共享厨房的操作台面,选这种带细微颗粒感的石英石怎么样?防滑耐脏,也好打理。”小林拿着样品征求意见。
“可以,颜色就选暖灰色,和整体的木色调搭配。”李静点头,又对张小梅说,“小梅,家具下周全部进场,你跟进一下安装和环保检测。所有布草、厨具的采购清单最终确认了吗?品质必须把关。”
“放心吧静姐,都按最高环保标准采购,样品我看过了,没问题。”张小梅晃了晃手中的平板电脑,上面记录着详细的清单。
王龙飞则更关注公共空间和外部环境。他正和李强在驿站的小广场上,看着工人铺设透水砖和种植绿化。
“强子,这片小花园的灌溉系统要独立出来,用水肥一体化滴灌,省水省工。那边规划的共享菜地区,围栏要结实又美观,给未来的‘新村民’留出种地的空间。”王龙飞规划着。
“明白,飞哥。健身器材和儿童游乐设施下周也能安装到位。监控和网络全覆盖也测试好了。”李强一一汇报。
与此同时,周媛负责的 《驿站入住管理手册》 和 《社群共建公约》 也已几易其稿,进入了最后的意见征集阶段。他们计划在全部硬件就位后,先邀请核心团队成员和内测用户(如几位深度参与的粉丝)进行短期试住,收集反馈,优化流程,为正式开放做最充分的准备。驿站,这个承载着新乡村生活梦想的载体,正一点点从图纸变为触手可及的现实家园。
二、 万平米智能温室:钢铁巨兽的最终调试
不远处的万平米智能玻璃温室项目,则展现着工业级的严谨与规模。巨大的钢结构骨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犹如一头蛰伏的钢铁巨兽。目前,玻璃幕墙的安装已超过90%,内部环境控制系统、灌溉系统、层架式栽培床等核心设备的安装正在同步进行,进入了最复杂、最关键的系统联调联试阶段。
温室内部俨然一个现代化的工厂车间。李静和高林、程诺,正陪同设备供应商的工程师团队,进行紧张的调试。空气中弥漫着新设备的气息和调试电路的微弱焦糊味。
“A区3号风机,转速提升10%,再测一下出风口风速和噪音!”李静盯着控制屏上的数据流,通过对讲机指挥。
“B区喷淋系统,第5组喷头水量偏小,检查是否有堵塞或压力问题。”高林在栽培床间穿梭,核查着每一个喷头。
程诺则专注于他的数据王国,他在中央控制室搭建临时工作台,测试温室物联网平台的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功能。“静姐,环控系统传感器数据接入正常,历史曲线生成稳定。但水肥机与控制系统的通讯协议还有点小问题,正在排查。”
王龙飞定期来巡视,他最关心的是进度和关键节点。“张工,”他问项目总工,“按现在的进度,六月中旬能完成所有设备安装和单机调试吗?”
“王总,问题不大。只要后续设备到场不延误,六月底前完成系统联调,七月份进行带料试运行,是有把握的。”张工信心满满。
“好!时间节点卡死!质量是底线,不能有任何隐患。”王龙飞强调。这座温室的如期投产,对“本味”提升菌菇产业能级、实现全年稳定供应至关重要。
三、 “本味·映像”婚纱基地:软硬件的协同打磨
“本味·映像”婚纱摄影基地的硬件建设相对简单,已基本完工。漂亮的拍摄服务中心、几个精心布置的固定场景(花廊、观景台等)都已可使用。当下的工作重点是服务流程标准化和市场推广的深化。
张小梅和周媛忙着最后细化《拍摄服务协议》、《场地使用规范》和《应急预案》。她们与已签约的几家摄影机构召开了协调会,明确了预约、收费、化妆间使用、现场引导、安全责任等细节。
“最重要的是体验!”张小梅在内部会议上说,“从新人咨询开始,到拍摄完成离开,每一个环节都要让他们感受到专业、贴心、独特。我们提供的不仅是场地,更是一站式的田园拍摄体验。”
周媛则策划了一系列线上推广活动,利用婚礼的余热,发布了几对真实新人在基地拍摄的样片和花絮视频,市场反响热烈,预约咨询量持续攀升。
四、 马勃菌规模化种植:技术决胜前的精密布局
在各项工程收尾的同时,真正牵动李静和王龙飞全部精力的,是马勃菌规模化种植项目的筹备。这是“本味”未来技术的制高点和利润的核心增长极,容不得半点闪失。万平米温室,就是为它准备的舞台。舞台即将搭好,主角必须如期登场。
筹备工作细致而繁琐,李静投入了绝大部分精力:
1. 工艺方案的最终确定与SOP(标准作业程序)固化:
李静带领小芳、小林,对中试阶段积累的海量数据进行了最后一次系统性复盘和分析。他们优化了最终用于规模化生产的培养基配方(精确到每种辅料的比例、含水量、pH值),确定了菌种扩繁的各级流程和时间节点,细化了发酵培养、接种、发菌、催蕾、育菇等全过程的环境参数控制标准(温度、湿度、CO2浓度、光照周期与强度),并形成了详尽的、可操作性极强的 《马勃菌工厂化栽培SOP 1.0版》 。这份文件,是规模化生产的“圣经”。
2. 菌种保障与扩繁计划:
规模化生产需要稳定、纯净、活力强的菌种。李静已与省农科院食用菌工程中心签订了优质马勃菌母种供应协议,确保了“源头活水”。同时,在现有的菌菇棚内,她指导小芳和小林按照SOP,开始了首批生产用菌种的扩繁工作。这是一项需要极度细心和无菌操作的工作,如同呵护婴儿,为温室投产储备第一批“种子部队”。
3. 生产物资的采购与储备:
王龙飞和小孙根据李静提供的清单,开始招标采购规模化生产所需的大量物资:栽培袋(定制规格)、原料(木屑、麸皮、棉籽壳等)、药品、劳保用品、采收工具、包装材料等。每一项都需比对质量、价格和供应商资质,确保稳定供应。
4. 团队培训与组织架构搭建:
“技术最终靠人执行。”王龙飞和李静深谙此理。他们已经开始谋划马勃菌生产团队的组建。计划以小芳和小林为核心技术员,再从现有员工中选拔细心、有责任心的年轻人进行系统培训。李静亲自编写培训教材,准备在设备调试后期,开展理论结合实操的全方位培训,确保“人机料法环”各个环节无缝衔接。
五、 夏日的序幕:在收官中开启新程
傍晚,王龙飞和李静再次登上新居的露台。夕阳下,远处的万平米温室反射着金色的光芒,旁边的驿站显得宁静而温馨,农庄各处是人们忙碌的身影。空气中混合着青草的味道和远处工地传来的隐约声响。
“感觉像又到了临门一脚的时刻。”王龙飞望着温室,语气中带着期待与压力。
“嗯,”李静点头,目光沉静,“驿站和基地是‘锦上添花’,温室和马勃菌才是‘强基固本’。基础打不牢,一切繁华都是空中楼阁。接下来两个月,是关键中的关键。”
“怕吗?”王龙飞握住她的手。
“不怕,”李静回以坚定的微笑,“该做的准备我们都做了,剩下的,就是全力以赴。就像种地,该播种时精心播种,该管理时用心管理,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和这片土地。”
夜幕降临,农庄的灯火次第亮起,勾勒出奋斗的轮廓。各项工程的收官,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更艰巨、更辉煌的新征程的起点。庞庄村的这个夏天,注定将在汗水与智慧的浇灌下,孕育出更加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