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阳光毫不吝啬地洒向庞庄村,将沙棘叶镀上一层金边,也点燃了农庄里新添的几处热闹角落。王龙飞和李静策划的“微投入、精运营”体验项目,如同几颗投入湖面的石子,迅速激起了层层愉悦的涟漪,为农庄的夏日图景增添了生动而温馨的色彩。
一、 萌宠乐园:童心与温情的聚集地
位于沙棘园旁的萌宠互动区,无疑是最快火爆起来的“明星项目”。原木栅栏围起的小天地里,绿草如茵,几顶白色的遮阳伞点缀其间,营造出轻松自然的氛围。
开业第一天,当几只毛茸茸的荷兰侏儒兔、优雅的安哥拉长毛兔以及从村民家“聘请”来的温顺小羊羔被放入园区时,立刻吸引了大量游客,尤其是孩子们的尖叫和欢呼。
“妈妈!快看!小兔子好白好软啊!”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兴奋地指着围栏里正在啃食胡萝卜的兔子。
“宝贝,轻轻摸,不要吓到它。”年轻的妈妈笑着提醒,一边从旁边工作人员手中买来一小杯专门配比的胡萝卜条。
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小心翼翼地喂食、轻柔地抚摸,与小动物进行着亲密的互动。几只鸽子在网棚内咕咕叫着,偶尔展翅飞起,引得孩子们仰头追逐。那只从邻村借来的梅花鹿更是成了“合影明星”,它温顺地站在特意布置的花环旁,任由游客拍照。
张小梅安排了一位细心且有爱心的年轻员工小赵专职负责萌宠区的日常管理和互动引导。小赵不仅照看动物的健康卫生,还会向游客介绍每种小动物的习性和特点,引导文明互动。园区入口处设立了清晰的《互动守则》,提醒游客注意安全、爱护动物。
“这比单纯看风景有意思多了!”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父亲感慨道,“孩子在这能玩上大半天,我们也轻松不少。”
萌宠区的成功远超预期。它不仅极大地延长了家庭游客的停留时间,那些充满童趣的照片和视频通过社交媒体迅速传播,为农庄带来了新的客流。小小的胡萝卜条和专用饲料的销售,也成了一笔不错的额外收入。
二、 田园手作工坊:创造与记忆的工场
与此同时,设在驿站活动室的“本味手作工坊”也迎来了首批体验者。工坊布置得朴素而温馨,原木长桌、藤编篮子、墙上挂着的手工艺品,处处透着手工的质感。
首个开放的是“多肉植物盆栽DIY”课程。李静亲自筛选了温室里培育的品相好的普货多肉,配以农庄定制的小陶盆和营养土。课程由手巧的周媛主持。
“大家好,欢迎来到手作工坊!今天我们一起用这些可爱的‘肉肉’,创造一盆属于自己的小花园……”周媛耐心地讲解着种植步骤和养护技巧。
参与的家庭和年轻人们兴致勃勃地挑选多肉、铺土、栽种、铺面,整个过程充满了创造的乐趣。孩子们弄得满手是泥却笑容灿烂,大人们也仿佛回到了童年,专注而放松。
“看!这是我做的!我要放在办公室桌子上!”一位都市白领捧着自己的作品,成就感满满。
课程结束后,每位参与者都可以带走自己的盆栽和一张印有养护小贴士的卡片。这份可以带走的、亲手制作的“本味”记忆,远比购买的纪念品更有意义。
随后推出的“沙棘籽串珠”和“芽苗菜种植体验盒”也备受欢迎。沙棘籽串珠简单易学,颇具特色;芽苗菜种植盒则让游客将一份“生机”带回家,延续了农庄的体验。手作工坊采取了预约制,很好地控制了人流和体验质量,每场课程几乎都爆满。它不仅创造了直接收益,更深化了游客对“本味”品牌内涵的理解和情感连接。
三、 星空下的田园夜曲:激活夜间经济
针对夜晚活动空白的短板,农庄也做了巧妙填补。
周末的露天电影夜成了保留项目。夜幕降临,在驿站广场拉起幕布,放映《闪闪的红星》这类老电影或自然纪录片。游客们搬来小板凳,或坐在草坪上,边看边品尝农庄自产的沙棘汁和爆米花,晚风习习,星光点点,氛围怀旧而惬意。许多留宿的游客表示,这是他们此行最难忘的体验之一。
在天气晴好、无月光干扰的夜晚,田园观星会也会悄然举行。由对天文略有研究的程诺客串讲解,借助指星笔,带领感兴趣的游客认识北斗七星、牛郎织女星等夏季常见星座,讲述相关的神话传说。这项活动虽然小众,但深受天文爱好者和追求浪漫情调的游客好评,提升了农庄活动的格调。
偶尔举办的小型篝火茶话会(严格遵循安全规范),则成了社交的绝佳场合。游客们围坐在篝火旁,烤着红薯玉米,分享旅途见闻,甚至自发弹起吉他唱歌,陌生人之间的距离迅速拉近。
这些夜间活动成本极低(设备多为现有或租赁),却有效激活了农庄的夜间活力,显着提升了留宿游客的满意度,间接带动了驿站和民宿的入住率。
四、 协同效应:1 1>2的体验闭环
王龙飞和李静敏锐地意识到,这些新项目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可以与农庄现有资源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
他们设计了 “体验联票”或“积分打卡” 制度:
* 游客购买联票,可包含沙棘园观光、萌宠互动、手作体验一项、温室参观等,价格比单项购买优惠,引导游客体验更多项目。
* 设置打卡点,游客在萌宠区、手作坊、温室、沙棘园等地打卡集章,集满可兑换小礼品(如沙棘糖、芽苗菜种子包),增加了游玩的趣味性和探索感。
此外,萌宠区的粪便经过无害化处理,成为温室的有机肥;手作坊的作品(如多肉盆栽)成为农庄特色商品的一部分;夜间活动则促进了农庄食堂晚餐和宵夜的消费。这些项目相互引流,形成了一个“观光-互动-体验-消费-住宿” 的完整体验闭环,极大提升了客单价和游客满意度。
五、 持续优化:在运营中迭代升级
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团队定期复盘,根据反馈持续优化:
* 萌宠区: 增加了更多遮阴和休息设施,避免了动物在正午暴晒;增加了“动物行为科普”小牌子,寓教于乐;考虑引入更温顺的羊驼等,保持新鲜感。
* 手作坊: 根据季节和节日推出限定课程,如中秋制作月饼模具雕刻、圣诞节松果手工等;开发更进阶的课程,满足深度体验需求。
* 夜间活动: 丰富电影片单,增加更多适合家庭的动画片;与专业观星组织合作,提升观星会的专业性。
看着农庄里欢声笑语的游客,王龙飞对李静说:“静,这些小项目,就像给农庄注入了活水,一下子盘活了整个氛围。花钱不多,效果却出奇的好。”
李静笑着点头:“是啊,旅游的核心是人,是体验。我们抓住了‘互动’和‘情感’这个关键点。接下来,就是要持续打磨细节,让这些项目不仅能吸引人来,更能留住人心。”
庞庄村的这个夏天,因这些充满巧思和温情的微创新项目,而变得更加魅力四射。它不仅是一个生产优质农产品的基地,更成为了一个能够提供丰富、有趣、有爱体验的田园生活乐园。这每一步看似微小的探索,都在扎实地推动着“本味农庄”向着更成熟、更富吸引力的方向稳步前行。
一、 萌宠乐园:童心与温情的聚集地
位于沙棘园旁的萌宠互动区,无疑是最快火爆起来的“明星项目”。原木栅栏围起的小天地里,绿草如茵,几顶白色的遮阳伞点缀其间,营造出轻松自然的氛围。
开业第一天,当几只毛茸茸的荷兰侏儒兔、优雅的安哥拉长毛兔以及从村民家“聘请”来的温顺小羊羔被放入园区时,立刻吸引了大量游客,尤其是孩子们的尖叫和欢呼。
“妈妈!快看!小兔子好白好软啊!”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兴奋地指着围栏里正在啃食胡萝卜的兔子。
“宝贝,轻轻摸,不要吓到它。”年轻的妈妈笑着提醒,一边从旁边工作人员手中买来一小杯专门配比的胡萝卜条。
孩子们在家长的陪伴下,小心翼翼地喂食、轻柔地抚摸,与小动物进行着亲密的互动。几只鸽子在网棚内咕咕叫着,偶尔展翅飞起,引得孩子们仰头追逐。那只从邻村借来的梅花鹿更是成了“合影明星”,它温顺地站在特意布置的花环旁,任由游客拍照。
张小梅安排了一位细心且有爱心的年轻员工小赵专职负责萌宠区的日常管理和互动引导。小赵不仅照看动物的健康卫生,还会向游客介绍每种小动物的习性和特点,引导文明互动。园区入口处设立了清晰的《互动守则》,提醒游客注意安全、爱护动物。
“这比单纯看风景有意思多了!”一位带着两个孩子的父亲感慨道,“孩子在这能玩上大半天,我们也轻松不少。”
萌宠区的成功远超预期。它不仅极大地延长了家庭游客的停留时间,那些充满童趣的照片和视频通过社交媒体迅速传播,为农庄带来了新的客流。小小的胡萝卜条和专用饲料的销售,也成了一笔不错的额外收入。
二、 田园手作工坊:创造与记忆的工场
与此同时,设在驿站活动室的“本味手作工坊”也迎来了首批体验者。工坊布置得朴素而温馨,原木长桌、藤编篮子、墙上挂着的手工艺品,处处透着手工的质感。
首个开放的是“多肉植物盆栽DIY”课程。李静亲自筛选了温室里培育的品相好的普货多肉,配以农庄定制的小陶盆和营养土。课程由手巧的周媛主持。
“大家好,欢迎来到手作工坊!今天我们一起用这些可爱的‘肉肉’,创造一盆属于自己的小花园……”周媛耐心地讲解着种植步骤和养护技巧。
参与的家庭和年轻人们兴致勃勃地挑选多肉、铺土、栽种、铺面,整个过程充满了创造的乐趣。孩子们弄得满手是泥却笑容灿烂,大人们也仿佛回到了童年,专注而放松。
“看!这是我做的!我要放在办公室桌子上!”一位都市白领捧着自己的作品,成就感满满。
课程结束后,每位参与者都可以带走自己的盆栽和一张印有养护小贴士的卡片。这份可以带走的、亲手制作的“本味”记忆,远比购买的纪念品更有意义。
随后推出的“沙棘籽串珠”和“芽苗菜种植体验盒”也备受欢迎。沙棘籽串珠简单易学,颇具特色;芽苗菜种植盒则让游客将一份“生机”带回家,延续了农庄的体验。手作工坊采取了预约制,很好地控制了人流和体验质量,每场课程几乎都爆满。它不仅创造了直接收益,更深化了游客对“本味”品牌内涵的理解和情感连接。
三、 星空下的田园夜曲:激活夜间经济
针对夜晚活动空白的短板,农庄也做了巧妙填补。
周末的露天电影夜成了保留项目。夜幕降临,在驿站广场拉起幕布,放映《闪闪的红星》这类老电影或自然纪录片。游客们搬来小板凳,或坐在草坪上,边看边品尝农庄自产的沙棘汁和爆米花,晚风习习,星光点点,氛围怀旧而惬意。许多留宿的游客表示,这是他们此行最难忘的体验之一。
在天气晴好、无月光干扰的夜晚,田园观星会也会悄然举行。由对天文略有研究的程诺客串讲解,借助指星笔,带领感兴趣的游客认识北斗七星、牛郎织女星等夏季常见星座,讲述相关的神话传说。这项活动虽然小众,但深受天文爱好者和追求浪漫情调的游客好评,提升了农庄活动的格调。
偶尔举办的小型篝火茶话会(严格遵循安全规范),则成了社交的绝佳场合。游客们围坐在篝火旁,烤着红薯玉米,分享旅途见闻,甚至自发弹起吉他唱歌,陌生人之间的距离迅速拉近。
这些夜间活动成本极低(设备多为现有或租赁),却有效激活了农庄的夜间活力,显着提升了留宿游客的满意度,间接带动了驿站和民宿的入住率。
四、 协同效应:1 1>2的体验闭环
王龙飞和李静敏锐地意识到,这些新项目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可以与农庄现有资源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
他们设计了 “体验联票”或“积分打卡” 制度:
* 游客购买联票,可包含沙棘园观光、萌宠互动、手作体验一项、温室参观等,价格比单项购买优惠,引导游客体验更多项目。
* 设置打卡点,游客在萌宠区、手作坊、温室、沙棘园等地打卡集章,集满可兑换小礼品(如沙棘糖、芽苗菜种子包),增加了游玩的趣味性和探索感。
此外,萌宠区的粪便经过无害化处理,成为温室的有机肥;手作坊的作品(如多肉盆栽)成为农庄特色商品的一部分;夜间活动则促进了农庄食堂晚餐和宵夜的消费。这些项目相互引流,形成了一个“观光-互动-体验-消费-住宿” 的完整体验闭环,极大提升了客单价和游客满意度。
五、 持续优化:在运营中迭代升级
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团队定期复盘,根据反馈持续优化:
* 萌宠区: 增加了更多遮阴和休息设施,避免了动物在正午暴晒;增加了“动物行为科普”小牌子,寓教于乐;考虑引入更温顺的羊驼等,保持新鲜感。
* 手作坊: 根据季节和节日推出限定课程,如中秋制作月饼模具雕刻、圣诞节松果手工等;开发更进阶的课程,满足深度体验需求。
* 夜间活动: 丰富电影片单,增加更多适合家庭的动画片;与专业观星组织合作,提升观星会的专业性。
看着农庄里欢声笑语的游客,王龙飞对李静说:“静,这些小项目,就像给农庄注入了活水,一下子盘活了整个氛围。花钱不多,效果却出奇的好。”
李静笑着点头:“是啊,旅游的核心是人,是体验。我们抓住了‘互动’和‘情感’这个关键点。接下来,就是要持续打磨细节,让这些项目不仅能吸引人来,更能留住人心。”
庞庄村的这个夏天,因这些充满巧思和温情的微创新项目,而变得更加魅力四射。它不仅是一个生产优质农产品的基地,更成为了一个能够提供丰富、有趣、有爱体验的田园生活乐园。这每一步看似微小的探索,都在扎实地推动着“本味农庄”向着更成熟、更富吸引力的方向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