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晚之后,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韩彻没有再发来任何消息。那个对话框沉寂下去,最后一条记录,停留在他那句石沉大海的“下来”。
那管没送出去的药膏,像个小小的讽刺,躺在林潇南的书桌抽屉里,旁边是那枚灼坏的、并非属于他的徽章。
她几次拿起手机,点开那个黑色的头像,指尖悬在屏幕上方,却最终又无力地放下。
说什么呢?
问他那天晚上为什么来?又为什么突然离开?
还是问他,那句“你到底是看见火光了,还是看见我了?”到底想要什么答案?
每一个问题都显得那么不合时宜,那么自作多情。
也许他那晚只是恰好路过。也许那句问话,只是他一时兴起的调侃。毕竟,他那样的人,怎么会对她这种“小学生”真的上心。
军训时那些特别的“关照”,看台下的逼近,雨夜里的怀抱,汇演时的目光……或许都只是他无聊时的消遣,或者,是她自己过度解读的错觉。
林潇南把抽屉用力推上,发出沉闷的响声。试图把那些乱糟糟的情绪也一并关进去。
她开始更拼命地学习,更频繁地去做家教,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填满,不给胡思乱想留任何空隙。
日子一天天过去,北方的秋意越来越浓。校园里的梧桐树叶大片大片地变黄,凋落,铺满小路。
关于军训,关于那个冷酷又英俊的韩教官,渐渐成了女生们闲聊时偶尔提及的、带着点模糊怅惘的谈资,不再是生活的中心。
林潇南以为自己也会慢慢淡忘。
直到这天,专业课老师布置了一个小组调研作业,需要收集一些本市的应急管理案例。有组员提议:“哎,我表哥在消防支队宣传科,要不要去他们那边问问看?说不定能拿到点内部资料?”
组员们纷纷表示同意。
林潇南的心跳没来由地漏了一拍。消防支队……
她张了张嘴,想找个理由拒绝,却又发现自己毫无立场。最终只能沉默地跟着小组一起,坐上了前往消防支队的公交车。
支队驻地离市区有点远,门口站着笔挺的哨兵。通过联系和登记,他们被允许进入,并由宣传科的一位干事接待了。
干事很热情,带着他们参观了一些对外开放的设施,讲解了一些基础的消防知识,也提供了一些公开的案例资料。
走廊里,不时有穿着作训服或常服的消防员步履匆匆地经过,个个身姿挺拔,神色严谨。
林潇南的目光下意识地在那些身影中搜寻。
没有他。
她心里说不清是松了口气,还是淡淡的失落。
调研进行得很顺利。临走时,干事笑着说:“你们大学生搞研究是好事,以后有什么需要,还可以联系我们。对了,你们学校前段时间军训,去的教官好像也是我们支队抽调的,说不定还有你们认识的?”
几个女生立刻兴奋起来,叽叽喳喳地开始回忆哪个教官最帅,哪个最严。
林潇南站在人群后面,手指微微蜷缩。
干事像是想起什么,拿出内部通讯录翻看着:“我记得带队的是韩彻吧?他可是我们支队的标兵,业务能力没得说……”
听到这个名字,林潇南的心脏猛地一跳。
“真的吗?韩教官那么厉害啊!” “是啊是啊,虽然他训练的时候超凶的!” 女生们围了过去,七嘴八舌。
林潇南鬼使神差地,也往前凑近了一步。她的目光落在干事手上那本翻开的通讯录上。
密密麻麻的名字和号码。
她的视线急切地扫过“H”开头的那一栏。
很快,她看到了那个名字。
韩彻。
后面跟着一个内部短号。
她的心跳骤然加速,像做贼一样,飞快地、贪婪地默记着那串数字。每一个数字都像烙铁一样烫进她的脑海里。
就在她刚刚记住的瞬间——
干事的手似乎无意识地动了一下,通讯录翻过了页。
那个名字和号码,瞬间被其他陌生的名字覆盖,消失不见。
林潇南猛地愣住,仿佛被人兜头泼了一盆冷水。
“哎,韩队好像出任务去了吧?最近好像挺忙的。”干事合上通讯录,随口说了一句,然后笑着招呼他们,“走吧,我带你们出去。”
组员们意犹未尽地跟着干事往外走。
只有林潇南还僵在原地,脑子里反复回放着刚才那短暂的一幕——名字,号码,翻页,消失。
像一场短暂而虚幻的梦。
她下意识地摸向自己的口袋,那里空空如也,没有纸笔,只有手机冰凉的外壳。
那串数字,她记住了吗?
她努力地回想,却发现那几个数字在脑海里变得模糊不清,越是用力去想,就越是混乱,最后只剩下一团抓不住的迷雾。
唯一清晰的,只有“韩彻”那两个字。
还有干事最后那句随口的话——
“出任务去了吧?最近好像挺忙的。”
任务……又是任务。
她想起十字路口冲天的火光,想起他穿着橙色防火服、被水雾和黑烟笼罩的身影。
一种莫名的、细密的担忧,像藤蔓一样,悄悄地缠绕上她的心脏。
回去的路上,组员们还在兴奋地讨论着今天的见闻和那些帅气的消防员。
林潇南靠在车窗上,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街景,沉默不语。
她伸出手指,在布满水汽的车窗上,无意识地写下了一个“韩”字。
笔画还未干,就迅速模糊、消散,最终什么也没留下。
就像那串她没能牢牢抓住的号码。
就像那个总是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的男人。
抓不住,也看不清。
韩彻没有再发来任何消息。那个对话框沉寂下去,最后一条记录,停留在他那句石沉大海的“下来”。
那管没送出去的药膏,像个小小的讽刺,躺在林潇南的书桌抽屉里,旁边是那枚灼坏的、并非属于他的徽章。
她几次拿起手机,点开那个黑色的头像,指尖悬在屏幕上方,却最终又无力地放下。
说什么呢?
问他那天晚上为什么来?又为什么突然离开?
还是问他,那句“你到底是看见火光了,还是看见我了?”到底想要什么答案?
每一个问题都显得那么不合时宜,那么自作多情。
也许他那晚只是恰好路过。也许那句问话,只是他一时兴起的调侃。毕竟,他那样的人,怎么会对她这种“小学生”真的上心。
军训时那些特别的“关照”,看台下的逼近,雨夜里的怀抱,汇演时的目光……或许都只是他无聊时的消遣,或者,是她自己过度解读的错觉。
林潇南把抽屉用力推上,发出沉闷的响声。试图把那些乱糟糟的情绪也一并关进去。
她开始更拼命地学习,更频繁地去做家教,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填满,不给胡思乱想留任何空隙。
日子一天天过去,北方的秋意越来越浓。校园里的梧桐树叶大片大片地变黄,凋落,铺满小路。
关于军训,关于那个冷酷又英俊的韩教官,渐渐成了女生们闲聊时偶尔提及的、带着点模糊怅惘的谈资,不再是生活的中心。
林潇南以为自己也会慢慢淡忘。
直到这天,专业课老师布置了一个小组调研作业,需要收集一些本市的应急管理案例。有组员提议:“哎,我表哥在消防支队宣传科,要不要去他们那边问问看?说不定能拿到点内部资料?”
组员们纷纷表示同意。
林潇南的心跳没来由地漏了一拍。消防支队……
她张了张嘴,想找个理由拒绝,却又发现自己毫无立场。最终只能沉默地跟着小组一起,坐上了前往消防支队的公交车。
支队驻地离市区有点远,门口站着笔挺的哨兵。通过联系和登记,他们被允许进入,并由宣传科的一位干事接待了。
干事很热情,带着他们参观了一些对外开放的设施,讲解了一些基础的消防知识,也提供了一些公开的案例资料。
走廊里,不时有穿着作训服或常服的消防员步履匆匆地经过,个个身姿挺拔,神色严谨。
林潇南的目光下意识地在那些身影中搜寻。
没有他。
她心里说不清是松了口气,还是淡淡的失落。
调研进行得很顺利。临走时,干事笑着说:“你们大学生搞研究是好事,以后有什么需要,还可以联系我们。对了,你们学校前段时间军训,去的教官好像也是我们支队抽调的,说不定还有你们认识的?”
几个女生立刻兴奋起来,叽叽喳喳地开始回忆哪个教官最帅,哪个最严。
林潇南站在人群后面,手指微微蜷缩。
干事像是想起什么,拿出内部通讯录翻看着:“我记得带队的是韩彻吧?他可是我们支队的标兵,业务能力没得说……”
听到这个名字,林潇南的心脏猛地一跳。
“真的吗?韩教官那么厉害啊!” “是啊是啊,虽然他训练的时候超凶的!” 女生们围了过去,七嘴八舌。
林潇南鬼使神差地,也往前凑近了一步。她的目光落在干事手上那本翻开的通讯录上。
密密麻麻的名字和号码。
她的视线急切地扫过“H”开头的那一栏。
很快,她看到了那个名字。
韩彻。
后面跟着一个内部短号。
她的心跳骤然加速,像做贼一样,飞快地、贪婪地默记着那串数字。每一个数字都像烙铁一样烫进她的脑海里。
就在她刚刚记住的瞬间——
干事的手似乎无意识地动了一下,通讯录翻过了页。
那个名字和号码,瞬间被其他陌生的名字覆盖,消失不见。
林潇南猛地愣住,仿佛被人兜头泼了一盆冷水。
“哎,韩队好像出任务去了吧?最近好像挺忙的。”干事合上通讯录,随口说了一句,然后笑着招呼他们,“走吧,我带你们出去。”
组员们意犹未尽地跟着干事往外走。
只有林潇南还僵在原地,脑子里反复回放着刚才那短暂的一幕——名字,号码,翻页,消失。
像一场短暂而虚幻的梦。
她下意识地摸向自己的口袋,那里空空如也,没有纸笔,只有手机冰凉的外壳。
那串数字,她记住了吗?
她努力地回想,却发现那几个数字在脑海里变得模糊不清,越是用力去想,就越是混乱,最后只剩下一团抓不住的迷雾。
唯一清晰的,只有“韩彻”那两个字。
还有干事最后那句随口的话——
“出任务去了吧?最近好像挺忙的。”
任务……又是任务。
她想起十字路口冲天的火光,想起他穿着橙色防火服、被水雾和黑烟笼罩的身影。
一种莫名的、细密的担忧,像藤蔓一样,悄悄地缠绕上她的心脏。
回去的路上,组员们还在兴奋地讨论着今天的见闻和那些帅气的消防员。
林潇南靠在车窗上,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街景,沉默不语。
她伸出手指,在布满水汽的车窗上,无意识地写下了一个“韩”字。
笔画还未干,就迅速模糊、消散,最终什么也没留下。
就像那串她没能牢牢抓住的号码。
就像那个总是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的男人。
抓不住,也看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