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时节,蝉鸣初起,八人来到“笛音谷”。谷中的“清韵竹笛坊”,因坊主笛老丈的手艺闻名遐迩——他做的竹笛,音色清亮,音准精准,尤其是他的“玉屏笛”,用贵州玉屏的紫竹制成,笛身刻有山水诗画,吹奏时如清泉流淌,引得不少乐师专程来求。
可近来,清韵竹笛坊的竹笛却频频出问题——新做的笛子,吹奏时音准忽高忽低,有的笛孔边缘还带着毛刺,划破了乐师的手指;最让人遗憾的是,一支准备送往皇家乐府的“龙吟笛”,竟在试奏时裂了缝,发出刺耳的杂音。笛老丈检查了紫竹的年份、开孔的位置,试了多次都找不到症结,只在开裂的笛身上,发现竹纤维干燥发脆,像是用了未经阴干的新竹。
“前日给京城来的乐师做的‘凤鸣笛’,刚吹了一曲《高山流水》,第三孔就裂了,”笛老丈抚摸着断裂的笛身,声音里满是痛心,“这是我用十年的老紫竹做的,阴干了三年,怎么会这么不经吹?”
宋亚轩拿起一支音准不准的竹笛,对着阳光查看笛孔的圆度,又用指尖弹了弹笛身:“这不是老紫竹,是普通的青竹,还没经过充分阴干,竹身内部水分未散,才会音准失准、遇热开裂。”他又检查带毛刺的笛孔,发现开孔时刀具不够锋利,孔边打磨粗糙:“有人用了新伐的青竹,开孔时又图快,没打磨光滑,才会伤手。”
刁刁在工坊的角落,找到一堆新伐的青竹,旁边放着一把刃口卷钝的开孔刀,刀痕与笛孔的粗糙边缘吻合:“这些东西不是你常用的,看来是有人动了手脚。”
谷里的老竹农说,笛老丈的孙子小笛,最近总嫌阴干竹子太费时间,还说“现在的乐师大多靠技巧,笛子差点也听不出来”。小笛跟着爷爷学了两年制笛,却总想着快点做出成品,偷偷用新竹代替老竹,被笛老丈骂过好几次。“前日我还看到他用那把钝刀开孔,劝他换把新刀,他说‘将就着能用’。”
八人找到小笛时,他正在偷偷用青竹打磨笛坯,开孔刀正是那把卷刃的,旁边堆着几支未打磨的半成品。见八人进来,他慌忙把青竹往柴房里藏。
“小笛,是你用了新伐的青竹,还用了钝刀开孔?”笛老丈又气又急,问道。
小笛低着头,声音细若蚊蚋:“我就是想快点做出笛子,青竹长得快,钝刀用惯了也顺手……谁知道会裂会跑音……”他觉得爷爷太固执,新竹和老竹看着差不多,钝刀开孔虽然慢些,也能开出孔来,没想到影响这么大。
“制笛如调音,心不静,音就不纯,”笛老丈拿起一根老紫竹,“我师父当年教我,‘一笛一魂,竹要老,孔要圆,气要通’,选竹要‘春伐竹,冬藏之’,阴干时要‘避日晒,忌火烤’,开孔要‘刀要利,磨要细’,一丝急躁都容不得。你这样做,是把竹笛的魂都弄丢了!”
说着,笛老丈从箱底取出一本《制笛心法》:“这是我年轻时试做的百余支废笛,上面记着每支笛的缺陷和原因,你拿去看。若你肯沉下心学,我带你去玉屏山选竹,教你怎么阴干、开孔、校音,手艺是一刀一刀刻出来的,不是急出来的。”
小笛捧着那本泛黄的笔记,上面贴着各种废笛的照片,旁边写着“新竹音散”“孔偏音歪”的批注,想起爷爷为了校准一个音,在月光下吹奏到深夜的场景,顿时红了眼眶,跪在地上:“爷爷,我错了!我不该贪快,更不该用新竹坏了您做的笛!”
小笛把青竹和钝刀全扔了,跟着爷爷重新学选竹、阴干、开孔。他耐着性子等竹料阴干,用新磨的刀具仔细开孔,一点点校准音准,虽然进度慢,做出来的竹笛却越来越清亮。半年后,他做的“柳笛”,音色清脆,得到了谷里乐师的认可,笛老丈看着,点头道:“笛孔间的清浊,不在做得多快,在用心多深,你总算懂了。”
离开笛音谷时,清风吹过竹林,竹笛声在谷中回荡,清越如天籁。贺峻霖拿着一支新做的竹笛,轻轻吹奏一曲,笑道:“这笛子好不好听,不在雕工多精,在竹够老,孔够圆,心够净,心净了,竹管也能唱出仙音。”
宋亚轩从怀中取出一个木雕,是一支小小的竹笛,用笛音谷的紫竹根刻成,笛身上刻着“清越”二字,古朴而灵动。他递给刁刁:“这制笛要讲究‘竹老、孔圆、心诚’,才能吹出清韵,就像做人,要经得起沉淀,守得住精准,才能在世事中奏响华章。一点浮躁,便会像新竹做的笛,看似能响,终究难成雅音。”
刁刁接过木雕,指尖轻轻拂过笛孔的纹路,仿佛能听到悠扬的笛声,轻声道:“笛孔间的清浊,藏着匠人的心境。急于求成只会做出杂音,静心打磨,才能让竹笛在岁月的吹奏中,愈发清越,愈动人心。”她抬头看向宋亚轩,眼中的笑意如同谷中的笛音,清澈而悠远。
马蹄声伴着竹笛的清越声远去,笛音谷的紫竹在阳光下泛着紫润的光泽,与工坊里的刨木声交织成一幅宁静的画。八人知道,江湖的雅艺传承中,有时就藏在这一根竹管、一个笛孔中,一点懈怠,一丝投机,便能让匠心失了清韵,而坚守沉淀,用心校准,才能让竹笛在岁月的流转中,愈发悠扬,愈发动人。他们的故事,也将如同这笛音谷的竹笛,在时光的吹奏中,愈发清越,愈发动人。
可近来,清韵竹笛坊的竹笛却频频出问题——新做的笛子,吹奏时音准忽高忽低,有的笛孔边缘还带着毛刺,划破了乐师的手指;最让人遗憾的是,一支准备送往皇家乐府的“龙吟笛”,竟在试奏时裂了缝,发出刺耳的杂音。笛老丈检查了紫竹的年份、开孔的位置,试了多次都找不到症结,只在开裂的笛身上,发现竹纤维干燥发脆,像是用了未经阴干的新竹。
“前日给京城来的乐师做的‘凤鸣笛’,刚吹了一曲《高山流水》,第三孔就裂了,”笛老丈抚摸着断裂的笛身,声音里满是痛心,“这是我用十年的老紫竹做的,阴干了三年,怎么会这么不经吹?”
宋亚轩拿起一支音准不准的竹笛,对着阳光查看笛孔的圆度,又用指尖弹了弹笛身:“这不是老紫竹,是普通的青竹,还没经过充分阴干,竹身内部水分未散,才会音准失准、遇热开裂。”他又检查带毛刺的笛孔,发现开孔时刀具不够锋利,孔边打磨粗糙:“有人用了新伐的青竹,开孔时又图快,没打磨光滑,才会伤手。”
刁刁在工坊的角落,找到一堆新伐的青竹,旁边放着一把刃口卷钝的开孔刀,刀痕与笛孔的粗糙边缘吻合:“这些东西不是你常用的,看来是有人动了手脚。”
谷里的老竹农说,笛老丈的孙子小笛,最近总嫌阴干竹子太费时间,还说“现在的乐师大多靠技巧,笛子差点也听不出来”。小笛跟着爷爷学了两年制笛,却总想着快点做出成品,偷偷用新竹代替老竹,被笛老丈骂过好几次。“前日我还看到他用那把钝刀开孔,劝他换把新刀,他说‘将就着能用’。”
八人找到小笛时,他正在偷偷用青竹打磨笛坯,开孔刀正是那把卷刃的,旁边堆着几支未打磨的半成品。见八人进来,他慌忙把青竹往柴房里藏。
“小笛,是你用了新伐的青竹,还用了钝刀开孔?”笛老丈又气又急,问道。
小笛低着头,声音细若蚊蚋:“我就是想快点做出笛子,青竹长得快,钝刀用惯了也顺手……谁知道会裂会跑音……”他觉得爷爷太固执,新竹和老竹看着差不多,钝刀开孔虽然慢些,也能开出孔来,没想到影响这么大。
“制笛如调音,心不静,音就不纯,”笛老丈拿起一根老紫竹,“我师父当年教我,‘一笛一魂,竹要老,孔要圆,气要通’,选竹要‘春伐竹,冬藏之’,阴干时要‘避日晒,忌火烤’,开孔要‘刀要利,磨要细’,一丝急躁都容不得。你这样做,是把竹笛的魂都弄丢了!”
说着,笛老丈从箱底取出一本《制笛心法》:“这是我年轻时试做的百余支废笛,上面记着每支笛的缺陷和原因,你拿去看。若你肯沉下心学,我带你去玉屏山选竹,教你怎么阴干、开孔、校音,手艺是一刀一刀刻出来的,不是急出来的。”
小笛捧着那本泛黄的笔记,上面贴着各种废笛的照片,旁边写着“新竹音散”“孔偏音歪”的批注,想起爷爷为了校准一个音,在月光下吹奏到深夜的场景,顿时红了眼眶,跪在地上:“爷爷,我错了!我不该贪快,更不该用新竹坏了您做的笛!”
小笛把青竹和钝刀全扔了,跟着爷爷重新学选竹、阴干、开孔。他耐着性子等竹料阴干,用新磨的刀具仔细开孔,一点点校准音准,虽然进度慢,做出来的竹笛却越来越清亮。半年后,他做的“柳笛”,音色清脆,得到了谷里乐师的认可,笛老丈看着,点头道:“笛孔间的清浊,不在做得多快,在用心多深,你总算懂了。”
离开笛音谷时,清风吹过竹林,竹笛声在谷中回荡,清越如天籁。贺峻霖拿着一支新做的竹笛,轻轻吹奏一曲,笑道:“这笛子好不好听,不在雕工多精,在竹够老,孔够圆,心够净,心净了,竹管也能唱出仙音。”
宋亚轩从怀中取出一个木雕,是一支小小的竹笛,用笛音谷的紫竹根刻成,笛身上刻着“清越”二字,古朴而灵动。他递给刁刁:“这制笛要讲究‘竹老、孔圆、心诚’,才能吹出清韵,就像做人,要经得起沉淀,守得住精准,才能在世事中奏响华章。一点浮躁,便会像新竹做的笛,看似能响,终究难成雅音。”
刁刁接过木雕,指尖轻轻拂过笛孔的纹路,仿佛能听到悠扬的笛声,轻声道:“笛孔间的清浊,藏着匠人的心境。急于求成只会做出杂音,静心打磨,才能让竹笛在岁月的吹奏中,愈发清越,愈动人心。”她抬头看向宋亚轩,眼中的笑意如同谷中的笛音,清澈而悠远。
马蹄声伴着竹笛的清越声远去,笛音谷的紫竹在阳光下泛着紫润的光泽,与工坊里的刨木声交织成一幅宁静的画。八人知道,江湖的雅艺传承中,有时就藏在这一根竹管、一个笛孔中,一点懈怠,一丝投机,便能让匠心失了清韵,而坚守沉淀,用心校准,才能让竹笛在岁月的流转中,愈发悠扬,愈发动人。他们的故事,也将如同这笛音谷的竹笛,在时光的吹奏中,愈发清越,愈发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