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时节,天高云淡,八人来到“靛蓝寨”。寨里的“青蓝蜡染坊”传承了百年技艺,坊主蓝婆婆染的蜡染布,蓝白分明,图案灵动,尤其是她的“蝴蝶纹”蜡染,用蜂蜡勾勒的蝶翅脉络清晰,浸染后蓝得像深潭,白得像月光,做成衣裙穿在身上,仿佛有蝴蝶绕身飞舞,是寨里姑娘出嫁时的嫁妆首选。
可近来,青蓝蜡染坊的蜡染却出了问题——新染的布,洗几次就掉色,蓝白界限变得模糊,有的甚至整块布发灰;最让人可惜的是,一批准备送往州府的“凤凰蜡染”,竟在晾晒时发现蜡纹开裂,蓝色晕染开来,凤凰成了一团模糊的蓝影。蓝婆婆检查了蓝靛的纯度、蜡液的浓度,试了多次都找不到原因,只在掉色的布上,闻到一股刺鼻的化学气味,与天然蓝靛的清苦香不同。
“前日给李阿妹染的‘缠枝莲’头巾,刚戴了半月,莲花就成了淡蓝色,”蓝婆婆捏着一块褪色的蜡染布,声音里满是心疼,“这是我用自家种的蓝草酿的靛,怎么会这么不经洗?”
宋亚轩拿起一块发灰的蜡染,放在鼻尖闻了闻,又用指尖搓了搓:“这里面掺了化学染料,而且蓝靛没发酵好,染得太浅,才会掉色发灰。”他又查看开裂的蜡纹,发现蜡液里掺了石蜡,质地太脆:“有人用了假靛,还在蜡里掺了杂质,才会裂成这样。”
刁刁在蜡染坊的储藏室里,找到一桶刺鼻的化学染料,旁边还有一袋石蜡,与蓝婆婆常用的天然蜂蜡截然不同:“这些东西不是坊里的用料,看来是有人动了手脚。”
寨里的染匠说,蓝婆婆的孙女蓝丫,最近总嫌酿靛麻烦,还说“反正颜色差不多,用染料快多了”。蓝丫跟着蓝婆婆学了一年,却总想着快点染完,偷偷用化学染料代替蓝靛,被蓝婆婆说过好几次。“前日我还看到她往蜂蜡里加石蜡,说‘凝固得快’,劝她别乱来,她不听。”
八人找到蓝丫时,她正在偷偷用化学染料染布,蜡锅里果然漂着石蜡。见八人进来,她慌忙把染料桶藏到缸后面。
“蓝丫,是你用了化学染料,还往蜡里掺了石蜡?”蜡染坊的老帮工问道。
蓝丫红着眼圈,小声说:“我就是想省点事,染料染得快,石蜡便宜……谁知道会掉色裂蜡……”她觉得蓝婆婆太固执,蜡染反正都是蓝色,用染料省时省力,没想到差别这么大。
“蜡染先养靛,靛不醇,色就不正,”蓝婆婆闻讯赶来,指着院里的蓝草田,“我娘当年教我,‘一布一染,蜡要纯,靛要浓,浸要透’,蓝靛要‘蓝草发酵,七泡七晒’,蜂蜡要‘纯蜡熬制,不掺杂质’,染色要‘反复浸染,渐次加深’,一点急都不能有。你这样做,是把老祖宗的颜色都染成了假的!”
说着,蓝婆婆从柜里取出一本《蜡染要诀》:“这是我年轻时染坏的布样,上面记着每次失败的原因,你拿去看。若你肯静下心学,我教你怎么种蓝草、酿靛、熬蜡,手艺是一寸布一寸布染出来的,不是糊弄出来的。”
蓝丫捧着手记,里面夹着各种掉色、发灰的布样,旁边写着“染料假色”“蜡不纯裂”的批注,想起蓝婆婆顶着烈日翻晒蓝草、守着染缸彻夜不眠的场景,顿时红了眼眶,低下头说:“奶奶,我错了!我不该偷懒,更不该用假染料坏了您的手艺!”
蓝丫把化学染料和石蜡全倒了,跟着蓝婆婆学种蓝草、酿靛、熬蜡。她耐着性子等蓝靛发酵,用纯蜂蜡细细勾勒花纹,虽然慢,染出来的蜡染却越来越鲜亮。一个月后,她染的“鱼纹”蜡染布,蓝白分明,得到了寨里姑娘的喜欢,蓝婆婆看着,欣慰地说:“蓝靛里的浓淡,不在染得多快,在酿得多纯,你总算懂了。”
离开靛蓝寨时,蓝草田在阳光下泛着青蓝色,新染的蜡染布在竹竿上晾晒,蓝得像天空,白得像云朵,染缸的“咕嘟”声与风声交织,清新而踏实。贺峻霖摸着一块“蝴蝶”蜡染,笑道:“这蜡染好不好,不在图案多繁,在色够纯,蜡够牢,心够诚,心诚了,白布也能染出天空的蓝。”
宋亚轩从怀中取出一个木雕,是一块小小的蜡染布样,用靛蓝寨的梨木刻成,上面刻着“本真”二字,质朴而雅致。他递给刁刁:“这蜡染要讲究‘靛纯、蜡真、染透’,才能经得起洗涤,就像做人,要守住本真,沉淀内涵,才能在世事中显出独特的光彩。一点投机,便会像假染料染的布,看似鲜亮,终究会褪去本色。”
刁刁接过木雕,指尖轻轻拂过刻出的蓝白纹路,仿佛能感受到蓝靛的清苦香,轻声道:“蓝靛里的浓淡,藏着匠人的坚守。以假乱真只会染出短命的颜色,用心酿造,才能让蜡染在岁月的洗涤中,愈发沉静,愈显底蕴。”她抬头看向宋亚轩,眼中的笑意如同染缸里的蓝,深邃而清澈。
马蹄声伴着染布的“哗啦”声远去,靛蓝寨的炊烟在暮色中升起,与蜡染的蓝影交织成一幅宁静的画。八人知道,江湖的传统技艺里,有时就藏在这一桶蓝靛、一块蜂蜡中,一点懈怠,一丝糊弄,便能让匠心失了本真,而坚守纯粹,用心酿造,才能让蜡染在岁月的流转中,愈发醇厚,愈发动人。他们的故事,也将如同这靛蓝寨的蜡染,在时光的浸染中,愈发深沉,愈发动人。
可近来,青蓝蜡染坊的蜡染却出了问题——新染的布,洗几次就掉色,蓝白界限变得模糊,有的甚至整块布发灰;最让人可惜的是,一批准备送往州府的“凤凰蜡染”,竟在晾晒时发现蜡纹开裂,蓝色晕染开来,凤凰成了一团模糊的蓝影。蓝婆婆检查了蓝靛的纯度、蜡液的浓度,试了多次都找不到原因,只在掉色的布上,闻到一股刺鼻的化学气味,与天然蓝靛的清苦香不同。
“前日给李阿妹染的‘缠枝莲’头巾,刚戴了半月,莲花就成了淡蓝色,”蓝婆婆捏着一块褪色的蜡染布,声音里满是心疼,“这是我用自家种的蓝草酿的靛,怎么会这么不经洗?”
宋亚轩拿起一块发灰的蜡染,放在鼻尖闻了闻,又用指尖搓了搓:“这里面掺了化学染料,而且蓝靛没发酵好,染得太浅,才会掉色发灰。”他又查看开裂的蜡纹,发现蜡液里掺了石蜡,质地太脆:“有人用了假靛,还在蜡里掺了杂质,才会裂成这样。”
刁刁在蜡染坊的储藏室里,找到一桶刺鼻的化学染料,旁边还有一袋石蜡,与蓝婆婆常用的天然蜂蜡截然不同:“这些东西不是坊里的用料,看来是有人动了手脚。”
寨里的染匠说,蓝婆婆的孙女蓝丫,最近总嫌酿靛麻烦,还说“反正颜色差不多,用染料快多了”。蓝丫跟着蓝婆婆学了一年,却总想着快点染完,偷偷用化学染料代替蓝靛,被蓝婆婆说过好几次。“前日我还看到她往蜂蜡里加石蜡,说‘凝固得快’,劝她别乱来,她不听。”
八人找到蓝丫时,她正在偷偷用化学染料染布,蜡锅里果然漂着石蜡。见八人进来,她慌忙把染料桶藏到缸后面。
“蓝丫,是你用了化学染料,还往蜡里掺了石蜡?”蜡染坊的老帮工问道。
蓝丫红着眼圈,小声说:“我就是想省点事,染料染得快,石蜡便宜……谁知道会掉色裂蜡……”她觉得蓝婆婆太固执,蜡染反正都是蓝色,用染料省时省力,没想到差别这么大。
“蜡染先养靛,靛不醇,色就不正,”蓝婆婆闻讯赶来,指着院里的蓝草田,“我娘当年教我,‘一布一染,蜡要纯,靛要浓,浸要透’,蓝靛要‘蓝草发酵,七泡七晒’,蜂蜡要‘纯蜡熬制,不掺杂质’,染色要‘反复浸染,渐次加深’,一点急都不能有。你这样做,是把老祖宗的颜色都染成了假的!”
说着,蓝婆婆从柜里取出一本《蜡染要诀》:“这是我年轻时染坏的布样,上面记着每次失败的原因,你拿去看。若你肯静下心学,我教你怎么种蓝草、酿靛、熬蜡,手艺是一寸布一寸布染出来的,不是糊弄出来的。”
蓝丫捧着手记,里面夹着各种掉色、发灰的布样,旁边写着“染料假色”“蜡不纯裂”的批注,想起蓝婆婆顶着烈日翻晒蓝草、守着染缸彻夜不眠的场景,顿时红了眼眶,低下头说:“奶奶,我错了!我不该偷懒,更不该用假染料坏了您的手艺!”
蓝丫把化学染料和石蜡全倒了,跟着蓝婆婆学种蓝草、酿靛、熬蜡。她耐着性子等蓝靛发酵,用纯蜂蜡细细勾勒花纹,虽然慢,染出来的蜡染却越来越鲜亮。一个月后,她染的“鱼纹”蜡染布,蓝白分明,得到了寨里姑娘的喜欢,蓝婆婆看着,欣慰地说:“蓝靛里的浓淡,不在染得多快,在酿得多纯,你总算懂了。”
离开靛蓝寨时,蓝草田在阳光下泛着青蓝色,新染的蜡染布在竹竿上晾晒,蓝得像天空,白得像云朵,染缸的“咕嘟”声与风声交织,清新而踏实。贺峻霖摸着一块“蝴蝶”蜡染,笑道:“这蜡染好不好,不在图案多繁,在色够纯,蜡够牢,心够诚,心诚了,白布也能染出天空的蓝。”
宋亚轩从怀中取出一个木雕,是一块小小的蜡染布样,用靛蓝寨的梨木刻成,上面刻着“本真”二字,质朴而雅致。他递给刁刁:“这蜡染要讲究‘靛纯、蜡真、染透’,才能经得起洗涤,就像做人,要守住本真,沉淀内涵,才能在世事中显出独特的光彩。一点投机,便会像假染料染的布,看似鲜亮,终究会褪去本色。”
刁刁接过木雕,指尖轻轻拂过刻出的蓝白纹路,仿佛能感受到蓝靛的清苦香,轻声道:“蓝靛里的浓淡,藏着匠人的坚守。以假乱真只会染出短命的颜色,用心酿造,才能让蜡染在岁月的洗涤中,愈发沉静,愈显底蕴。”她抬头看向宋亚轩,眼中的笑意如同染缸里的蓝,深邃而清澈。
马蹄声伴着染布的“哗啦”声远去,靛蓝寨的炊烟在暮色中升起,与蜡染的蓝影交织成一幅宁静的画。八人知道,江湖的传统技艺里,有时就藏在这一桶蓝靛、一块蜂蜡中,一点懈怠,一丝糊弄,便能让匠心失了本真,而坚守纯粹,用心酿造,才能让蜡染在岁月的流转中,愈发醇厚,愈发动人。他们的故事,也将如同这靛蓝寨的蜡染,在时光的浸染中,愈发深沉,愈发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