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弦的裂痕在晨光中泛着微不可察的暗纹,像一道被风干的泪痕。谢昭宁指尖悬于琴面之上,未再落下第二个音。她缓缓收手,将古琴推至案角,锦囊中的铜牌已被重新封入檀木匣,压在《静心曲》谱页之下。
玄影无声推门而入,手中握着一卷薄纸,垂首递上。她接过,目光扫过字迹——早朝刚散,三名御史联名弹劾镇北王萧景珩“私调边军、勾结外族、图谋不轨”,奏本掷地有声,满殿哗然。皇帝未当即定罪,却命都察院彻查,一时流言四起,街头巷议皆称王府或将生变。
她闭目,取出琴弦下那枚特制银铃,轻轻一振。铃音清越,却不落于耳,只在心间漾开一圈涟漪。这是她与玄影之间独有的联络之法,以《心音谱》中“随影调”的起音为引,唤醒彼此感知的共振。
“你亲眼所见?”她问。
玄影点头,低声复述三位大臣陈词时的姿态语气。谢昭宁凝神倾听,手指无意识地在膝上虚拨七弦,模拟出一段低频律动——《察伪引》悄然成调。她并非听见他们的声音,而是借由玄影的记忆回溯,以音律重构其情绪波动。
语速急促,气息浮乱;说到“铁证如山”时喉结颤动,眼神闪避;提及“边关异动”竟有一瞬心率骤停——这不是忠臣直谏,是受命出演。
她睁眼,眸光沉静如水:“他们怕了。”
怕什么?怕真正的秘密被掀开一角,怕那枚铜牌背后牵出的不只是旧案,更是动摇国本的权谋巨网。
她起身,取笔研墨,写下一行短令,交予玄影:“去告知王爷,我已识破虚实,请他归府议事。”
天色渐午,王府书房帘幕低垂。萧景珩踏入时,肩披薄尘,眉宇间尚带马蹄疾驰后的冷意。他未换衣,径直走向书案,从怀中取出一封密函,展开仅一眼,便抬眸看向她。
“他们选这个时候发难,不是巧合。”他说,“是冲着铁马谷的事来。”
她点头:“弹劾无据,全凭臆断,只为逼你自乱阵脚。若你急于辩解,反而落入圈套。”
他坐下,指尖轻叩桌面:“所以,我们必须先拿到真东西。”
“物证。”她接道,“能证明他们与皇后勾连的铁证。”
夜色初降,风穿廊角。萧景珩披上黑袍,玄影紧随其后。临行前,他回头望她一眼:“你在府中等消息。”
她不答,只将一枚银铃系于玄影腕间,又在他掌心写下一个音符——《随影调》第三拍的变奏。他知道意思:若有险情,琴音即号。
两人身影没入夜色。
她在书房独坐,面前横琴未启。烛火摇曳,映着墙上一幅京城舆图,她以朱笔圈出三位御史居所,最终落点在左都御史李崇安府邸——此人位列三公之首,乃弹劾主谋,府邸守卫森严,书房更设机关暗格,寻常手段难以近身。
她取出随身小匣,翻出一片极薄的云母片,上刻细密音纹。这是她依《心音谱》改良的传音器,可将特定频率的琴音送入百步之内,唯有佩戴银铃者能感其波动。她将云母片贴于琴腹,静候。
子时三刻,窗外梧桐叶微微一颤。
她指尖轻挑,《随影调》缓缓流淌。音波无形,却如丝线般穿透夜幕,直抵府邸深处。
书房内,萧景珩贴墙而立,玄影伏地听声。巡逻脚步规律交错,每隔十二息一轮。他抬手,玄影会意,自袖中取出一枚细针,插入门缝锁芯,轻轻一旋——无声开启。
书房陈设古朴,书架林立。他直奔东侧博古架,依情报所示,暗格应在《春秋左传》与《西域志略》之间。他抽出两册,触手沉重,封皮夹层中有异物。
正欲细查,门外忽有脚步逼近。
玄影迅速吹灭灯笼,二人隐入梁柱阴影。脚步声绕廊一周,离去。
萧景珩继续探查,终于在《西域志略》夹层摸到一块金属铭牌,背面刻有凤形徽记,下方一行小字:“副鉴通行,岁贡十二万”。
他将其取出,就着月光翻看内页,赫然发现此书非汉文所着,而是用一种早已失传的西域古语书写,内容竟是兵器交易账册,详细记录了近三年北境三关的军械流向,每一笔交接皆盖有“凤印副鉴”印章。
更令人震惊的是书末附图:一条隐秘山道蜿蜒穿越边境,起点为紫宸殿偏门,终点直指铁马谷入口,旁注“苍狼之门通途”,并标明每月十五有信使往返。
他立即取出特制药水,在宣纸上拓印关键页码与印章印记,原书归位,未留丝毫痕迹。
撤离途中,玄影忽觉腕间银铃微震,忙示意停下。远处巡卫提灯而来,却被一阵极细微的琴音扰动心神,脚步迟疑,转向别处。
他们安然返回王府。
书房灯仍亮。
谢昭宁坐在案前,面前摊开一张空白奏稿。见二人归来,她未问过程,只伸出手。
萧景珩将拓印文书递上。
她逐一查看,目光停在那枚凤印副鉴上,指尖轻轻抚过墨痕边缘。忽然,她抬头:“明日早朝,你会被召对。”
“我知道。”
“你要说的,不是辩解。”她声音很轻,却字字清晰,“是你为何一直隐忍至今。”
他看着她:“你想让我把真相说出来?”
“不是全部。”她摇头,“但至少,让他们知道,有人已在暗处看了太久。”
烛火噼啪一响,照亮她眼底的坚定。她提起笔,蘸墨落纸,开始誊抄拓文要点,字迹工整,条理分明。每写一行,便在旁标注可用之证、可质之问、可攻之隙。
萧景珩立于她身侧,看着那支笔在纸上行走如舞,仿佛不是在起草奏对,而是在编织一场注定惊动朝野的风暴前序。
玄影守在门外,手按刀柄,目光扫过庭院角落。一只蓝翅蝴蝶扑棱着撞上窗纸,又悄然飞走。
谢昭宁写完最后一行,搁笔。
她抬头看他:“明日,你会站在大殿中央。”
他点头:“而你,在这里。”
她微微一笑,将文书折好,放入绣金封套。窗外,第一缕晨光正悄然爬上屋檐。
玄影无声推门而入,手中握着一卷薄纸,垂首递上。她接过,目光扫过字迹——早朝刚散,三名御史联名弹劾镇北王萧景珩“私调边军、勾结外族、图谋不轨”,奏本掷地有声,满殿哗然。皇帝未当即定罪,却命都察院彻查,一时流言四起,街头巷议皆称王府或将生变。
她闭目,取出琴弦下那枚特制银铃,轻轻一振。铃音清越,却不落于耳,只在心间漾开一圈涟漪。这是她与玄影之间独有的联络之法,以《心音谱》中“随影调”的起音为引,唤醒彼此感知的共振。
“你亲眼所见?”她问。
玄影点头,低声复述三位大臣陈词时的姿态语气。谢昭宁凝神倾听,手指无意识地在膝上虚拨七弦,模拟出一段低频律动——《察伪引》悄然成调。她并非听见他们的声音,而是借由玄影的记忆回溯,以音律重构其情绪波动。
语速急促,气息浮乱;说到“铁证如山”时喉结颤动,眼神闪避;提及“边关异动”竟有一瞬心率骤停——这不是忠臣直谏,是受命出演。
她睁眼,眸光沉静如水:“他们怕了。”
怕什么?怕真正的秘密被掀开一角,怕那枚铜牌背后牵出的不只是旧案,更是动摇国本的权谋巨网。
她起身,取笔研墨,写下一行短令,交予玄影:“去告知王爷,我已识破虚实,请他归府议事。”
天色渐午,王府书房帘幕低垂。萧景珩踏入时,肩披薄尘,眉宇间尚带马蹄疾驰后的冷意。他未换衣,径直走向书案,从怀中取出一封密函,展开仅一眼,便抬眸看向她。
“他们选这个时候发难,不是巧合。”他说,“是冲着铁马谷的事来。”
她点头:“弹劾无据,全凭臆断,只为逼你自乱阵脚。若你急于辩解,反而落入圈套。”
他坐下,指尖轻叩桌面:“所以,我们必须先拿到真东西。”
“物证。”她接道,“能证明他们与皇后勾连的铁证。”
夜色初降,风穿廊角。萧景珩披上黑袍,玄影紧随其后。临行前,他回头望她一眼:“你在府中等消息。”
她不答,只将一枚银铃系于玄影腕间,又在他掌心写下一个音符——《随影调》第三拍的变奏。他知道意思:若有险情,琴音即号。
两人身影没入夜色。
她在书房独坐,面前横琴未启。烛火摇曳,映着墙上一幅京城舆图,她以朱笔圈出三位御史居所,最终落点在左都御史李崇安府邸——此人位列三公之首,乃弹劾主谋,府邸守卫森严,书房更设机关暗格,寻常手段难以近身。
她取出随身小匣,翻出一片极薄的云母片,上刻细密音纹。这是她依《心音谱》改良的传音器,可将特定频率的琴音送入百步之内,唯有佩戴银铃者能感其波动。她将云母片贴于琴腹,静候。
子时三刻,窗外梧桐叶微微一颤。
她指尖轻挑,《随影调》缓缓流淌。音波无形,却如丝线般穿透夜幕,直抵府邸深处。
书房内,萧景珩贴墙而立,玄影伏地听声。巡逻脚步规律交错,每隔十二息一轮。他抬手,玄影会意,自袖中取出一枚细针,插入门缝锁芯,轻轻一旋——无声开启。
书房陈设古朴,书架林立。他直奔东侧博古架,依情报所示,暗格应在《春秋左传》与《西域志略》之间。他抽出两册,触手沉重,封皮夹层中有异物。
正欲细查,门外忽有脚步逼近。
玄影迅速吹灭灯笼,二人隐入梁柱阴影。脚步声绕廊一周,离去。
萧景珩继续探查,终于在《西域志略》夹层摸到一块金属铭牌,背面刻有凤形徽记,下方一行小字:“副鉴通行,岁贡十二万”。
他将其取出,就着月光翻看内页,赫然发现此书非汉文所着,而是用一种早已失传的西域古语书写,内容竟是兵器交易账册,详细记录了近三年北境三关的军械流向,每一笔交接皆盖有“凤印副鉴”印章。
更令人震惊的是书末附图:一条隐秘山道蜿蜒穿越边境,起点为紫宸殿偏门,终点直指铁马谷入口,旁注“苍狼之门通途”,并标明每月十五有信使往返。
他立即取出特制药水,在宣纸上拓印关键页码与印章印记,原书归位,未留丝毫痕迹。
撤离途中,玄影忽觉腕间银铃微震,忙示意停下。远处巡卫提灯而来,却被一阵极细微的琴音扰动心神,脚步迟疑,转向别处。
他们安然返回王府。
书房灯仍亮。
谢昭宁坐在案前,面前摊开一张空白奏稿。见二人归来,她未问过程,只伸出手。
萧景珩将拓印文书递上。
她逐一查看,目光停在那枚凤印副鉴上,指尖轻轻抚过墨痕边缘。忽然,她抬头:“明日早朝,你会被召对。”
“我知道。”
“你要说的,不是辩解。”她声音很轻,却字字清晰,“是你为何一直隐忍至今。”
他看着她:“你想让我把真相说出来?”
“不是全部。”她摇头,“但至少,让他们知道,有人已在暗处看了太久。”
烛火噼啪一响,照亮她眼底的坚定。她提起笔,蘸墨落纸,开始誊抄拓文要点,字迹工整,条理分明。每写一行,便在旁标注可用之证、可质之问、可攻之隙。
萧景珩立于她身侧,看着那支笔在纸上行走如舞,仿佛不是在起草奏对,而是在编织一场注定惊动朝野的风暴前序。
玄影守在门外,手按刀柄,目光扫过庭院角落。一只蓝翅蝴蝶扑棱着撞上窗纸,又悄然飞走。
谢昭宁写完最后一行,搁笔。
她抬头看他:“明日,你会站在大殿中央。”
他点头:“而你,在这里。”
她微微一笑,将文书折好,放入绣金封套。窗外,第一缕晨光正悄然爬上屋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