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边境胜利,稳定局势-《琴音破局:嫡女逆袭成王妃》

  谢昭宁的手指还按在琴囊上,那根细弦的震颤没有停止。她闭了闭眼,将《心音谱》的感知缓缓铺开,像一层薄雾向北延伸。她的意识穿过山岭与风雪,落在黑石崖前线的一名将领身上。

  那人正站在城墙上,手里握着染血的刀。他的心跳从混乱转为平稳,呼吸变得有力,情绪里透出一种久战得胜的振奋。谢昭宁睁开眼,轻声说:“他们赢了。”

  萧景珩站在她身旁,刚从军机处出来。他听见这句话,目光沉了几分。“你确定?”

  “我能感觉到。”谢昭宁点头,“不是撤退,是溃败。敌军已经失去组织,边关主将正在清点伤亡,准备上报。”

  萧景珩立刻召来玄影。片刻后,一封密信送入手中。信纸边缘焦黑,上面是边关主将亲笔所写,字迹潦草却坚定。附图标注了突厥溃逃路线,三万骑兵折损过半,黑石崖要塞已重新插上大周军旗。

  萧景珩看完,将信递给谢昭宁。两人对视一眼,转身朝太极殿走去。

  皇帝正在批阅奏章。见到二人联袂而来,神色微紧。谢昭宁先行礼,随后开口:“陛下,边境捷报已至,我军大胜。”

  皇帝猛地抬头。“当真?”

  萧景珩呈上密信和地图。“这是前线主将血书,玄影亲自接回。敌军主力已被击溃,目前正向北逃窜,不敢再犯。”

  殿内几位大臣面面相觑。有老臣皱眉道:“胜仗固然可喜,但敌情瞬息万变,万一这是诱敌之计?”

  谢昭宁平静回答:“若为诱敌,敌军不会丢弃粮草辎重,更不会连夜焚营奔逃。我方才以琴音探知前线将士心境,无一人存疑惧,皆为胜利之喜。”

  萧景珩补充:“龙骧营已在百里外设伏,若敌军回头,必遭重创。如今要务是稳定防线,休整士卒。”

  皇帝终于松了口气,拍案而起:“好!传令下去,即刻宣捷四方,犒赏三军!”

  消息传出,京城沸腾。百姓走上街头,欢呼声如潮水般涌动。

  可朝中仍有杂音。

  次日早朝,几位文官联名上奏,主张乘胜追击,直捣突厥王庭。“此战大胜,正是扬我国威之时,若止步不前,恐失战机。”

  萧景珩站出回应:“敌军虽败,但我军亦伤亡数千,粮草补给尚未到位。边境积雪未化,行军艰难。若贸然深入,反被其所乘。”

  他顿了顿,声音沉稳:“眼下最要紧的,是让士兵回家,让百姓安心。战功已立,不必贪功。”

  谢昭宁接着奏请:“臣愿设立‘抚边使’,选派医者、粮官前往前线,救治伤员,发放抚恤。同时修缮要塞,防患于未然。”

  皇帝思索片刻,点头应允:“准奏。萧景珩负责军事调度,谢昭宁统筹后勤赈济,务必让边地军民感受到朝廷关怀。”

  圣旨一下,人心渐定。

  与此同时,周崇礼一案进入最后审理。

  刑部大堂上,其妻儿跪地哭求。妇人抱着幼女,声泪俱下:“我夫君只是想救儿子啊!他从未通敌,只是一时糊涂,请陛下开恩!”

  满堂官员低声议论。有人动容,有人沉默。

  谢昭宁起身,从袖中取出一幅画像,交由内侍呈上御前。画中是一名年轻男子,身穿异族服饰,被铁链锁在营帐外,面容憔悴。

  “这是三日前密探传回的情报。”谢昭宁声音清晰,“周崇礼之子并未获释,仍在敌营为质。敌军利用他传递假消息,误导我军布防,险些导致南隘口失守。”

  她看向堂下妇人:“若周大人早一日自首,或许还能换回亲子。但他选择隐瞒,致使三城守军死伤惨重。今日若因私情赦免,日后谁还敢为国死战?”

  无人再言。

  皇帝面色凝重,最终下令:“周崇礼勾结外敌,泄露军机,罪证确凿,押赴刑场,斩首示众,家产抄没。”

  行刑那日,天光晴朗。

  玄影带人将周崇礼拖出牢门。经过宫道时,百姓围观,有人唾骂,有人沉默。周崇礼一路低头,直到看见城门外悬挂的敌军旗帜,才猛然抬头。

  那是被缴获的突厥狼头旗,七日不撤,高悬皇城四门。

  他嘴唇动了动,终未出声。

  萧景珩立于城楼,看着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下方百姓越来越多,有人开始鼓掌,有人高呼“镇北王威武”。声音由零星到连片,最终汇成一片海洋。

  谢昭宁没有去城门。她在太庙前摆下古琴。

  琴身素雅,银铃轻响。她拨动琴弦,奏起《凯风颂》。乐声高昂而不烈,庄重而不悲,像是春风拂过冻土,又像晨光照进深谷。

  百官列于阶下,静静聆听。许多老兵闻声落泪。

  一曲终了,谢昭宁收手。指尖还有余震,但她知道,这一战,真的结束了。

  外患已平,内奸伏法。朝廷威信重立,民心归附。

  傍晚,皇帝召见二人。

  谢昭宁走在宫道上,青石地面映着晚霞。萧景珩跟在她身后半步距离,步伐稳健。两人一路无言,却默契十足。

  偏殿门口,内侍掀帘等候。

  谢昭宁抬脚欲入,忽然停下。

  她感觉到琴囊里的弦又震了一下。

  不是远方的信号,而是近处的波动。

  她回头看了一眼萧景珩。他眼神微动,右手已搭上剑柄。

  殿内烛火跳了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