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里那极轻的脚步声还在耳边回荡,谢昭宁的手指紧紧扣住琴弦,没有松开。她没有回头,也没有下令追击,只是缓缓将琴匣合上,发出一声轻响。
队伍停在古道入口,马匹喷着白气,士兵们握紧兵器,目光扫向雾中深处。萧景珩站在她前方半步,剑仍未归鞘,脊背挺直如松。
片刻后,一只灰羽信鸽从上方盘旋而下,扑棱着落在谢昭宁伸出的手腕上。她不动声色地取下绑在鸟腿上的竹筒,放入怀中。信鸽随即振翅飞走,消失在浓雾里。
她低头打开竹筒,抽出一张油纸包裹的密信。纸面干燥,但指尖触到时,有细微的情绪波动传来——焦虑、压抑,还有一丝隐忍的急迫。这是沈墨白的笔迹,字迹工整却略显颤抖。
“陛下已下诏举贤。”她低声念出关键句,声音只够身旁的萧景珩听见,“三皇子联同户部侍郎等七人,联名上奏暂缓财赋改革,称新政扰民。”
萧景珩眼神一沉,接过密信快速扫过。他看完后没有说话,只是将纸条折好塞进袖中。
“他们想趁我们不在,把新政拖死。”他说。
谢昭宁点头。“皇帝推新政,本就是借我们离京之势,逼朝臣表态。如今后方无人压阵,清流派已经开始动摇。”
山风刮过,吹起她的衣袖。她望着前方陡峭的山脊,云雾缭绕,看不清前路有多远。但她知道,不能再按原计划走了。
“我们原定七日抵达北陵入口。”她说,“现在可以缩短到五日。”
萧景珩看向她。“走哪条路?”
“断崖西侧暗渠。”她抬手指向远处一道几乎看不见的裂隙,“地图未标,但沈墨白提过,那是前朝运兵秘道,常年封闭,不会有人设伏。”
萧景珩沉默片刻。他知道那条路意味着什么——坡度近乎垂直,地面湿滑,稍有不慎就会坠入深渊。而且一旦遇袭,退无可退。
但他更清楚,京城若失,一切皆空。
“传令下去。”他终于开口,声音低而稳,“今夜不歇,连夜翻坡。亲卫轮守,伤员由专人护送。”
命令迅速传达下去。士兵们开始整理装备,牵马前行。有人低声咳嗽,有人揉着酸痛的腿,但没人提出异议。
谢昭宁翻身下马,走到亲卫队长面前。那人三十出头,脸上带着疲惫,却站得笔直。
“我知道你们累了。”她说,“可这一趟不只是为了寻宝,是为了让新政能活下去。若新政不成,明年春荒一起,百姓无粮,边军无饷,天下必乱。”
队长低头听着,拳头慢慢握紧。
她从怀中取出一枚玉符,递过去。“这是丞相旧印信物,见符如见人。等我们回京,你凭此符可授九品实职,外放为县令。”
队长猛地抬头,眼中闪过震惊。
“我信你能守住一方百姓。”她说。
他单膝跪地,双手接过玉符,声音发颤:“属下誓死追随。”
谢昭宁扶他起身,没再多说。她知道,这样的承诺不能多给,也不能少给。此刻每一句话,都关系着这支队伍能否撑到最后。
她重新上马,左手搭在琴匣上。风穿过林间,带来一丝凉意。她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目光清明。
萧景珩骑马靠近,看了她一眼。“你刚才说的话,不是临时起意。”
她摇头。“我一直记得父亲说过的话——治国不在权谋,而在民心所向。若连百姓温饱都不能保,谈何太平?”
他嘴角微动,似是笑了笑,又像只是肌肉牵动了一下。“所以你才非要回来。”
“我不是为了权位回来的。”她说,“我是为了弄清真相,也为了让那些该被记住的人,不再白白死去。”
两人并行向前,队伍缓缓移动。马蹄踩在碎石上,发出细碎声响。雾气渐散,露出一段险峻的斜坡,通往更高的山岭。
萧景珩忽然勒马停下,抬手示意全队止步。
前方岩壁下,有一具倒卧的身影。穿着灰色布衣,脸朝下趴着,背上插着一支箭。
谢昭宁皱眉。“不是我们的人。”
萧景珩翻身下马,走近查看。那人已经断气,箭是从背后射入,穿透肺腑。衣服破旧,鞋底磨损严重,像是赶了很远的路。
他翻过尸体,发现怀里藏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钦差巡粮”四个字,已被血浸透。
“这是朝廷派往西北的巡粮使。”萧景珩声音冷下来,“他不该出现在这里。”
谢昭宁心头一跳。巡粮使失踪,意味着西北粮道出了问题。而西北正是新政首批试点之地。
“有人不想让粮食顺利运出去。”她说。
萧景珩站起身,挥手命人将尸体收敛。“加快速度。我们必须赶在他们彻底切断粮道之前回去。”
队伍再次启动。这一次,行进节奏明显加快。士兵们咬牙坚持,马匹喘着粗气攀爬陡坡。
谢昭宁一路沉默,手指偶尔拨动琴弦。她没有感知到新的敌意波动,但心里的警觉并未放松。她知道,敌人不会只在前方设伏,也会在后方一点点瓦解根基。
天色渐暗,山风更冷。远处传来几声狼嚎,又被风吹散。
她抬头望向前方,山势愈发陡峭,一条狭窄的石阶蜿蜒向上,通向云雾深处。
萧景珩回头看了她一眼。“还能走吗?”
她点头。“只要路还在,就能走完。”
他不再多问,转身继续前行。玄色披风在风中翻动,像一面不倒的旗。
队伍穿雾而上,马蹄踏碎残雪。谢昭宁回头望了一眼来路,山路已被浓雾吞没,再也看不见起点。
她转回头,握紧缰绳。
前方山势愈陡,但她知道,每一步都在拉近与真相的距离。
队伍停在古道入口,马匹喷着白气,士兵们握紧兵器,目光扫向雾中深处。萧景珩站在她前方半步,剑仍未归鞘,脊背挺直如松。
片刻后,一只灰羽信鸽从上方盘旋而下,扑棱着落在谢昭宁伸出的手腕上。她不动声色地取下绑在鸟腿上的竹筒,放入怀中。信鸽随即振翅飞走,消失在浓雾里。
她低头打开竹筒,抽出一张油纸包裹的密信。纸面干燥,但指尖触到时,有细微的情绪波动传来——焦虑、压抑,还有一丝隐忍的急迫。这是沈墨白的笔迹,字迹工整却略显颤抖。
“陛下已下诏举贤。”她低声念出关键句,声音只够身旁的萧景珩听见,“三皇子联同户部侍郎等七人,联名上奏暂缓财赋改革,称新政扰民。”
萧景珩眼神一沉,接过密信快速扫过。他看完后没有说话,只是将纸条折好塞进袖中。
“他们想趁我们不在,把新政拖死。”他说。
谢昭宁点头。“皇帝推新政,本就是借我们离京之势,逼朝臣表态。如今后方无人压阵,清流派已经开始动摇。”
山风刮过,吹起她的衣袖。她望着前方陡峭的山脊,云雾缭绕,看不清前路有多远。但她知道,不能再按原计划走了。
“我们原定七日抵达北陵入口。”她说,“现在可以缩短到五日。”
萧景珩看向她。“走哪条路?”
“断崖西侧暗渠。”她抬手指向远处一道几乎看不见的裂隙,“地图未标,但沈墨白提过,那是前朝运兵秘道,常年封闭,不会有人设伏。”
萧景珩沉默片刻。他知道那条路意味着什么——坡度近乎垂直,地面湿滑,稍有不慎就会坠入深渊。而且一旦遇袭,退无可退。
但他更清楚,京城若失,一切皆空。
“传令下去。”他终于开口,声音低而稳,“今夜不歇,连夜翻坡。亲卫轮守,伤员由专人护送。”
命令迅速传达下去。士兵们开始整理装备,牵马前行。有人低声咳嗽,有人揉着酸痛的腿,但没人提出异议。
谢昭宁翻身下马,走到亲卫队长面前。那人三十出头,脸上带着疲惫,却站得笔直。
“我知道你们累了。”她说,“可这一趟不只是为了寻宝,是为了让新政能活下去。若新政不成,明年春荒一起,百姓无粮,边军无饷,天下必乱。”
队长低头听着,拳头慢慢握紧。
她从怀中取出一枚玉符,递过去。“这是丞相旧印信物,见符如见人。等我们回京,你凭此符可授九品实职,外放为县令。”
队长猛地抬头,眼中闪过震惊。
“我信你能守住一方百姓。”她说。
他单膝跪地,双手接过玉符,声音发颤:“属下誓死追随。”
谢昭宁扶他起身,没再多说。她知道,这样的承诺不能多给,也不能少给。此刻每一句话,都关系着这支队伍能否撑到最后。
她重新上马,左手搭在琴匣上。风穿过林间,带来一丝凉意。她闭了闭眼,再睁开时,目光清明。
萧景珩骑马靠近,看了她一眼。“你刚才说的话,不是临时起意。”
她摇头。“我一直记得父亲说过的话——治国不在权谋,而在民心所向。若连百姓温饱都不能保,谈何太平?”
他嘴角微动,似是笑了笑,又像只是肌肉牵动了一下。“所以你才非要回来。”
“我不是为了权位回来的。”她说,“我是为了弄清真相,也为了让那些该被记住的人,不再白白死去。”
两人并行向前,队伍缓缓移动。马蹄踩在碎石上,发出细碎声响。雾气渐散,露出一段险峻的斜坡,通往更高的山岭。
萧景珩忽然勒马停下,抬手示意全队止步。
前方岩壁下,有一具倒卧的身影。穿着灰色布衣,脸朝下趴着,背上插着一支箭。
谢昭宁皱眉。“不是我们的人。”
萧景珩翻身下马,走近查看。那人已经断气,箭是从背后射入,穿透肺腑。衣服破旧,鞋底磨损严重,像是赶了很远的路。
他翻过尸体,发现怀里藏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钦差巡粮”四个字,已被血浸透。
“这是朝廷派往西北的巡粮使。”萧景珩声音冷下来,“他不该出现在这里。”
谢昭宁心头一跳。巡粮使失踪,意味着西北粮道出了问题。而西北正是新政首批试点之地。
“有人不想让粮食顺利运出去。”她说。
萧景珩站起身,挥手命人将尸体收敛。“加快速度。我们必须赶在他们彻底切断粮道之前回去。”
队伍再次启动。这一次,行进节奏明显加快。士兵们咬牙坚持,马匹喘着粗气攀爬陡坡。
谢昭宁一路沉默,手指偶尔拨动琴弦。她没有感知到新的敌意波动,但心里的警觉并未放松。她知道,敌人不会只在前方设伏,也会在后方一点点瓦解根基。
天色渐暗,山风更冷。远处传来几声狼嚎,又被风吹散。
她抬头望向前方,山势愈发陡峭,一条狭窄的石阶蜿蜒向上,通向云雾深处。
萧景珩回头看了她一眼。“还能走吗?”
她点头。“只要路还在,就能走完。”
他不再多问,转身继续前行。玄色披风在风中翻动,像一面不倒的旗。
队伍穿雾而上,马蹄踏碎残雪。谢昭宁回头望了一眼来路,山路已被浓雾吞没,再也看不见起点。
她转回头,握紧缰绳。
前方山势愈陡,但她知道,每一步都在拉近与真相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