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龙兄虎弟(下)与北廷惊变-《日曜南明》

  弘光元年六月,夏意渐浓。南京城在闷热与期盼中,迎来了一个极其秘密却又意义非凡的时刻。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长江江阴段一处僻静的军用码头,戒备森严到了极点。除了张煌言直属的靖海营精锐外,仅有韩赞周率领的少量东厂最核心档头在场。没有仪仗,没有鼓乐,甚至连火把都寥寥无几。

  朱慈烺一身便服,站在码头最前方,夜风吹动他的衣袂,他的目光紧紧锁定着漆黑江面上那缓缓靠近的几点灯火。那是一艘来自北方的海船,经历了海上颠簸和潜入长江的险阻,终于抵达了目的地。

  船缓缓靠岸,跳板放下。首先下来的是几名风尘仆仆、眼神锐利的劲壮汉子,是李定国派出的护卫和东厂的暗探。随后,一个身影出现在船舷边。

  借着微弱的灯火,朱慈烺看清了那人的面容。身材比自己略矮,有些瘦削,皮肤因长期在外而显得微黑粗糙,但眉宇间那抹熟悉的轮廓,尤其是那双明亮而带着几分警惕与审视的眼睛,瞬间击中了朱慈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正是他失散近两年的弟弟,永王朱慈炤!他穿着一身不合体的粗布衣衫,却难掩那份融入骨血的天潢贵胄之气。

  朱慈炤也看到了岸上那个卓然而立、气度威严的年轻人。尽管分别时皇兄尚是少年太子,如今已是威加海内的帝王,但那眉眼间的亲切与激动,是无法作伪的。

  “皇……皇兄?”朱慈炤的声音带着一丝不确定的颤抖。

  “慈炤!”朱慈烺再也抑制不住,快步上前,一把将比自己稍矮的弟弟紧紧拥入怀中!千言万语,都哽在喉头,化作这用力的一抱。

  朱慈炤的身体先是微微一僵,随即放松下来,反手也抱住了朱慈烺,泪水无声地滑落。两年来的颠沛流离、隐姓埋名、生死一线的种种艰辛与委屈,在这熟悉的怀抱和温暖的体温中,似乎都得到了宣泄和慰藉。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朱慈烺拍着弟弟的后背,声音也有些哽咽。

  兄弟二人相拥良久,才在韩赞周的小声提醒下分开。朱慈烺拉着朱慈炤的手,上下打量,眼中满是心疼:“瘦了,也黑了……慈炤,你受苦了!”

  朱慈炤擦去眼泪,努力挤出一个笑容:“臣弟……不苦。能再见到皇兄,已是苍天庇佑!”他的目光扫过周围肃立的精锐士兵和森严的戒备,心中明了皇兄为接回自己所冒的风险和付出的心力,感动之余,更添了几分敬畏。

  没有过多的寒暄,兄弟二人迅速登上了早已准备好的密闭马车,在重重护卫下,无声无息地驶离码头,返回南京皇宫。朱慈炤的归来,被严格保密,暂时安置在宫中一处极为隐秘的殿宇休养,由绝对可靠的旧宫人和太医照料。

  接下来的几日,朱慈烺一有空便去探望朱慈炤,兄弟二人促膝长谈。朱慈烺听着弟弟讲述城破之日的惨状、逃亡路上的艰辛、以及在芒砀山落草,如何与清军周旋、如何管理部众、如何在这乱世中艰难求存并坚持抗清的历程,心中感慨万千。他发现,这个弟弟虽然年纪尚轻,但心智之成熟、意志之坚韧、对民间疾苦了解之深,远超出他的预期。乱世的磨砺,已将他打造成了一块璞玉。

  而朱慈炤也从皇兄口中,了解了自南迁以来,朝廷面临的种种内忧外患,以及皇兄是如何一步步稳住局面,整军经武,力挽狂澜的。他对皇兄的魄力、手段和那些闻所未闻的“格物”新政,感到由衷的敬佩。兄弟二人的感情,在共同的国仇家恨和深入交流中,迅速升温,远超从前在紫禁城时的情谊。

  就在朱慈烺为弟弟的回归倍感欣慰,并开始考虑如何在不引起朝局震动的情况下,逐步恢复其亲王身份并予以重任之时,来自北方的紧急情报,再次打破了短暂的宁静!

  这一次的消息,并非来自边境军报,而是源于北京朝廷内部!潜伏在北廷高层的东厂最高级暗桩“玄甲”,冒死传出密信:清廷摄政王多尔衮,因接连遭受江淮挫败、“惊蛰”奇袭羞辱,以及内部政敌(主要是对其权势日益不满的济尔哈朗等老牌贝勒)的攻讦,急怒攻心之下,竟一病不起!如今北京城内暗流汹涌,各派势力围绕摄政王权力的归属和下一步国策,展开了激烈的明争暗斗!

  消息传到南京,朱慈烺先是一怔,随即眼中爆射出锐利的光芒!多尔衮病重!这对于南明而言,无疑是一个天赐良机!清廷最高权力层出现真空和动荡,必然会影响其整体的战略决策和执行能力。

  “传史可法、黄道周、张煌言、郑森(密信),即刻入宫议事!”朱慈烺没有任何犹豫,立刻下达了命令。

  一个巨大的、可能改变南北战略态势的机遇窗口,似乎正在缓缓打开。朱慈烺知道,他必须抓住这个时机,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