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零年,秋,上海法租界。
华灯初上,百乐门舞厅内流光溢彩。
张宗兴靠在真皮沙发上,指尖夹着一支雪茄,目光漫不经心地扫过舞池中扭动的腰肢。留声机里放着周璇的《夜上海》,歌声甜腻婉转,与他此刻的心情相去甚远。
他来上海已经三个月了,还是没能完全适应这个光怪陆离的时代。
霓虹灯取代了LED屏,电报代替了微信,黄包车夫的吆喝声盖过了汽车的鸣笛。
作为二十一世纪某跨国公司的亚太区总裁,他现在成了1930年代上海滩法租界的一位华人探长——同时,还是青帮弟子,以及东北少帅张学良的结拜兄弟。
这个身份让他黑白通吃,也让他如履薄冰。
“兴爷,您的电话。”一个穿着侍者服的年轻人快步走来,压低声音,“是北边来的专线。”
张宗兴心头一跳。北边的专线,只可能是一个人。
他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西装外套,随着侍者走向办公室。
百乐门的二楼是他的私人领地,装修奢华,电话就放在红木办公桌上。
拿起听筒,他清了清嗓子:“喂?”
“宗兴?”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东北口音,带着几分慵懒,却又不失威严,“怎么这么久才接电话?又在哪个温柔乡里打滚呢?”
张宗兴笑了,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
“六哥说笑了。在上海这地界,哪比得上您少帅府邸温柔乡多。”
他与张学良结拜时排行老七,张学良排行第六,故以“六哥”相称。
电话那头传来爽朗的笑声:
“就你小子会说话!怎么样,在上海滩混得风生水起了吧?我听说你现在是法租界说一不二的人物了,连杜月笙都要给你三分面子?”
“托六哥的福,勉强混口饭吃。”张宗兴谨慎地回答,手指无意识地缠绕着电话线,“您日理万机,怎么想起给小弟打电话了?”
电话那头的语气忽然严肃了几分:
“有两件事。第一,下个月我要南下南京开会,顺道去上海看看你。给我留个好位置,我想看看你的百乐门是不是真如传闻中那样,是上海第一销金窟。”
张宗兴心中一紧。历史上,张学良确实经常南下,但具体时间他已记不清了。
“六哥能来,是我的荣幸。一定给您安排得妥妥当当。”
“第二件事...”张学良的声音压低了,
“帮我查个人。一个日本商人,名叫山口隆一,最近在上海活动频繁。听说他和英国、美国的一些军火商走得很近,但我怀疑他背后是日本军方。”
张宗兴的眉头皱了起来。山口隆一这个名字他并不熟悉,但日本军方在上海的活动,他再清楚不过——再过一年,九一八事变就要爆发了。
“六哥放心,我会查清楚这个人的底细。”他顿了顿,试探性地问,“不过,日本人最近在东北的动作也不少,您那边...”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再开口时,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日本人?哼,跳梁小丑罢了。父亲在世时常说,关东军不过是在虚张声势,他们不敢真的动手。”
张宗兴的心沉了下去。他知道历史的发展,知道再过一年,东北就将沦陷。而他这位结拜哥哥,将成为全国人民口中的“不抵抗将军”。
“六哥,”他斟酌着用词,
“我在上海与不少日本商人打过交道,他们表面上彬彬有礼,背地里的手段却狠辣得很。关东军近年来不断增兵,恐怕不是虚张声势那么简单。”
张学良轻笑一声:“怎么,去了上海几个月,就成了日本通了?放心吧,东北有我在,翻不了天。你还是专心帮我查清楚那个山口的事情。”
张宗兴知道再多说也无益,历史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明白。您来上海的具体时间定了吗?”
“月底吧,秘书会提前通知你。”张学良的语气又轻松起来,“对了,给我找几个漂亮的舞女,要最红的那种。好久没放松了。”
“一定安排。”张宗兴苦笑。这位少帅风流倜傥的名声,果然名不虚传。
又寒暄了几句,电话挂断了。
张宗兴放下听筒,站在窗前,看着楼下繁华的南京西路。霓虹闪烁,车水马龙,一派歌舞升平。但他知道,这片繁华之下,暗流涌动,危机四伏。
“山口隆一...”他喃喃自语,将这个日本名字记在心里。
敲门声响起,没等他回应,一个穿着黑色西装的大汉就推门而入:“兴爷,出事了。我们在码头的货被扣了,说是违禁品。弟兄们和海关的人对峙着呢,可能要动手。”
张宗兴转身,眼神瞬间变得冷厉:“谁扣的货?”
“新来的海关督察,姓王的,据说背后有英国人撑腰。”
张宗兴抓起外套,从抽屉里拿出一把勃朗宁手枪插在腰后:“备车。另外,查一个叫山口隆一的日本人,所有信息我都要。”
“是,兴爷。”
走出办公室的那一刻,张宗兴已经完全进入了角色。
无论是为了生存,还是为了改变那段屈辱的历史,他都必须在这个时代的上海滩,杀出一条血路。
少帅的结拜兄弟这个身份,既是护身符,也是催命符。
而他与张学良的这次通话,将是风暴来临前的最后平静。
华灯初上,百乐门舞厅内流光溢彩。
张宗兴靠在真皮沙发上,指尖夹着一支雪茄,目光漫不经心地扫过舞池中扭动的腰肢。留声机里放着周璇的《夜上海》,歌声甜腻婉转,与他此刻的心情相去甚远。
他来上海已经三个月了,还是没能完全适应这个光怪陆离的时代。
霓虹灯取代了LED屏,电报代替了微信,黄包车夫的吆喝声盖过了汽车的鸣笛。
作为二十一世纪某跨国公司的亚太区总裁,他现在成了1930年代上海滩法租界的一位华人探长——同时,还是青帮弟子,以及东北少帅张学良的结拜兄弟。
这个身份让他黑白通吃,也让他如履薄冰。
“兴爷,您的电话。”一个穿着侍者服的年轻人快步走来,压低声音,“是北边来的专线。”
张宗兴心头一跳。北边的专线,只可能是一个人。
他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西装外套,随着侍者走向办公室。
百乐门的二楼是他的私人领地,装修奢华,电话就放在红木办公桌上。
拿起听筒,他清了清嗓子:“喂?”
“宗兴?”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东北口音,带着几分慵懒,却又不失威严,“怎么这么久才接电话?又在哪个温柔乡里打滚呢?”
张宗兴笑了,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
“六哥说笑了。在上海这地界,哪比得上您少帅府邸温柔乡多。”
他与张学良结拜时排行老七,张学良排行第六,故以“六哥”相称。
电话那头传来爽朗的笑声:
“就你小子会说话!怎么样,在上海滩混得风生水起了吧?我听说你现在是法租界说一不二的人物了,连杜月笙都要给你三分面子?”
“托六哥的福,勉强混口饭吃。”张宗兴谨慎地回答,手指无意识地缠绕着电话线,“您日理万机,怎么想起给小弟打电话了?”
电话那头的语气忽然严肃了几分:
“有两件事。第一,下个月我要南下南京开会,顺道去上海看看你。给我留个好位置,我想看看你的百乐门是不是真如传闻中那样,是上海第一销金窟。”
张宗兴心中一紧。历史上,张学良确实经常南下,但具体时间他已记不清了。
“六哥能来,是我的荣幸。一定给您安排得妥妥当当。”
“第二件事...”张学良的声音压低了,
“帮我查个人。一个日本商人,名叫山口隆一,最近在上海活动频繁。听说他和英国、美国的一些军火商走得很近,但我怀疑他背后是日本军方。”
张宗兴的眉头皱了起来。山口隆一这个名字他并不熟悉,但日本军方在上海的活动,他再清楚不过——再过一年,九一八事变就要爆发了。
“六哥放心,我会查清楚这个人的底细。”他顿了顿,试探性地问,“不过,日本人最近在东北的动作也不少,您那边...”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再开口时,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日本人?哼,跳梁小丑罢了。父亲在世时常说,关东军不过是在虚张声势,他们不敢真的动手。”
张宗兴的心沉了下去。他知道历史的发展,知道再过一年,东北就将沦陷。而他这位结拜哥哥,将成为全国人民口中的“不抵抗将军”。
“六哥,”他斟酌着用词,
“我在上海与不少日本商人打过交道,他们表面上彬彬有礼,背地里的手段却狠辣得很。关东军近年来不断增兵,恐怕不是虚张声势那么简单。”
张学良轻笑一声:“怎么,去了上海几个月,就成了日本通了?放心吧,东北有我在,翻不了天。你还是专心帮我查清楚那个山口的事情。”
张宗兴知道再多说也无益,历史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明白。您来上海的具体时间定了吗?”
“月底吧,秘书会提前通知你。”张学良的语气又轻松起来,“对了,给我找几个漂亮的舞女,要最红的那种。好久没放松了。”
“一定安排。”张宗兴苦笑。这位少帅风流倜傥的名声,果然名不虚传。
又寒暄了几句,电话挂断了。
张宗兴放下听筒,站在窗前,看着楼下繁华的南京西路。霓虹闪烁,车水马龙,一派歌舞升平。但他知道,这片繁华之下,暗流涌动,危机四伏。
“山口隆一...”他喃喃自语,将这个日本名字记在心里。
敲门声响起,没等他回应,一个穿着黑色西装的大汉就推门而入:“兴爷,出事了。我们在码头的货被扣了,说是违禁品。弟兄们和海关的人对峙着呢,可能要动手。”
张宗兴转身,眼神瞬间变得冷厉:“谁扣的货?”
“新来的海关督察,姓王的,据说背后有英国人撑腰。”
张宗兴抓起外套,从抽屉里拿出一把勃朗宁手枪插在腰后:“备车。另外,查一个叫山口隆一的日本人,所有信息我都要。”
“是,兴爷。”
走出办公室的那一刻,张宗兴已经完全进入了角色。
无论是为了生存,还是为了改变那段屈辱的历史,他都必须在这个时代的上海滩,杀出一条血路。
少帅的结拜兄弟这个身份,既是护身符,也是催命符。
而他与张学良的这次通话,将是风暴来临前的最后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