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顺承王府。
春寒料峭,但书房内的气氛比室外更加冰冷。
张学良召集了于学忠、王树翰等核心幕僚,商讨应对南京新政之策。
桌上摊开着蒋介石亲笔信的电报稿,以及厚厚一摞关于《兵役法》和《保安制度改进大纲》的细则文件。
“蒋公这是要逼我们表态啊。”于学忠眉头紧锁,
“全面推行新兵役法,意味着我们的征兵自主权大大削弱;警察系统改组,地方治安权也要上交。这无异于自断臂膀!”
王树翰推了推眼镜,语气谨慎:“副总司令,南京方面言辞恳切,冠以‘统一救国’之名,若我们明着抵制,恐授人以柄,被扣上‘破坏统一’、‘拥兵自重’的帽子。如今国内舆论,对此颇为关注。”
张学良靠在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红木桌面,发出沉闷的声响。
他何尝不知这是阳谋?蒋介石挟“中央”大义,行削藩之实。配合,则东北军根基动摇;不配合,则政治失分,甚至可能面临军事压力。
“孝侯(于学忠字),”他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你说,我们东北军立足的根本是什么?”
于学忠一怔,答道:“是三十万忠于副总司令的弟兄!”
“是人心。”张学良纠正道,目光深邃,
“是东北父老认为我们能保境安民的人心。若我们为了保住军队的‘独立’,而公开对抗中央,导致内部纷争,乃至给日本人可乘之机,这人心,还会在吗?”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看着庭院中在寒风中顽强吐露新芽的草木。“蒋公用的,是堂堂正正之师。我们也不能落了下乘。”
他转过身,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而冷静:
“回电南京。第一,表示我华北军政当局,坚决拥护中央统一政令、军令之决策,此乃强国之本。第二,鉴于华北地处国防前线,日寇窥伺,情况特殊,请求允许我部暂缓全面推行新兵役法,但仍按中央要求,先行整编现有部队,提高战斗力,并选派得力军官入中央军校受训,以示诚意。第三,警察系统改组,可先行在北平、天津等核心城市试点,摸索经验,逐步推广,避免操之过急引发地方动荡。”
这是一套典型的“外恭内倔”的策略。
表面上高举拥护大旗,实际上以“前线特殊情况”为由,争取缓冲期和变通空间。既避免了直接对抗,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实力和自主性。
“妙啊!”王树翰抚掌,“如此,既回应了中央,堵住了悠悠之口,又为我们争取了时间和空间。副总司令高明!”
于学忠也松了口气,这确实是眼下最稳妥的办法。
这时,副官送进来几封私人信件。
张学良随手翻阅,其中一封来自上海蒋士云的秀美字迹,让他目光微顿。
信中除了寻常问候,还隐晦提及:“闻金陵新政雷厉,汉兄身处要冲,望善加斡旋,勿使小人借此生事,损及兄之清誉。”依旧是那份知性的关切与提醒,仿佛远在南国,也能感受到他此间的压力。
他将信收起,对幕僚们道:“就按此意起草电文,措辞要诚恳,理由要充分。另外,通知各部,整编训练要立刻抓起来,做出样子给南京看!尤其是对日侦察和边境防务,绝不能有丝毫松懈!”
……
上海,深夜。“仙乐门”密室。
窗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冷雨,敲打着玻璃,更添几分孤寂与清寒。
张宗兴刚刚结束与阿明、赵铁锤等人的紧急会议,部署了对虹口日军仓库和可疑华商的进一步监视行动。
高度紧张的神经和连日来的疲惫,让他感到一阵阵太阳穴胀痛。
密室的门被轻轻推开,苏婉清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汤羹走了进来。她显然也还未休息,脸上带着一丝倦意,但眼神依旧清澈。
“宗兴,喝点汤,安神。”她将汤碗放在他面前,声音平静。
张宗兴抬起头,看着她在台灯光晕下显得有些单薄的身影,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她总是这样,在他最需要的时候,无声地出现,给予最实际的关怀。
“谢谢,”他接过汤碗,温热的感觉透过瓷壁传来,驱散了些许寒意,“这么晚了,你也没休息。”
“还有一些情报需要交叉验证。”苏婉清在他对面的椅子坐下,拿起一份文件,似乎打算继续工作,但目光却落在他布满血丝的眼睛上,
“事情,总要一件件做。你若是累倒了,‘暗火’怎么办?婉容姐……和我们,又该怎么办?”
她的话语依旧冷静,但最后那句轻微的停顿,以及那句“和我们”,却透露出远超普通战友的关切。
张宗兴喝了一口汤,暖流顺着喉咙滑下,似乎连紧绷的神经都松弛了些许。
他看着她低垂着眼睑查阅文件的侧脸,灯光在她长长的睫毛下投下一小片阴影,那专注的神情,带着一种惊心动魄的美丽与坚韧。
“婉清,”他放下汤碗,声音有些沙哑,“有时候我在想,把你和婉容卷进这一切,是不是太自私了。”
苏婉清翻阅文件的手指微微一顿。她没有抬头,只是淡淡地说:
“路是自己选的。国家如此,谁能独善其身?对我来说,在这里,能做我认为对的事,守护想守护的人,比在哪里都更有意义。”
她的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张宗兴的心湖。他想起婉容那带着依赖和情意的眼神,又看着眼前这个将情感深埋于冷静外表下的女子。
乱世之中,能得如此知己,是何其幸运,又何其沉重。
“是啊,路是自己选的。”他重复着她的话,仿佛也是在说服自己。他伸出手,越过桌面,轻轻覆盖在她放在文件的手背上。
苏婉清的身体几不可察地僵了一下,却没有抽回手。她的指尖微凉,在他的掌心下,能感受到细微的脉搏跳动。
她终于抬起头,迎上他的目光。那双总是平静无波的眸子里,此刻清晰地映照着他的身影,以及一种深藏已久、几乎要破冰而出的情感。
没有言语,冰冷的雨夜,昏暗的密室,温暖相触的手掌,以及彼此眼中清晰可见的倒影与疲惫……一切都已足够。
这片刻的宁静与无声的交流,仿佛一道微光,照亮了这间被沉重责任和危险阴谋充斥的暗室,也暂时温暖了两颗在时代洪流中漂泊、彼此依靠的心。
然而,他们都清楚,这微光短暂。
窗外的雨声,仿佛敲响着更大风暴来临前的警钟。
无论是北平的政治钢索,还是上海的谍战深渊,下一步,都容不得半分行差踏错。
春寒料峭,但书房内的气氛比室外更加冰冷。
张学良召集了于学忠、王树翰等核心幕僚,商讨应对南京新政之策。
桌上摊开着蒋介石亲笔信的电报稿,以及厚厚一摞关于《兵役法》和《保安制度改进大纲》的细则文件。
“蒋公这是要逼我们表态啊。”于学忠眉头紧锁,
“全面推行新兵役法,意味着我们的征兵自主权大大削弱;警察系统改组,地方治安权也要上交。这无异于自断臂膀!”
王树翰推了推眼镜,语气谨慎:“副总司令,南京方面言辞恳切,冠以‘统一救国’之名,若我们明着抵制,恐授人以柄,被扣上‘破坏统一’、‘拥兵自重’的帽子。如今国内舆论,对此颇为关注。”
张学良靠在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红木桌面,发出沉闷的声响。
他何尝不知这是阳谋?蒋介石挟“中央”大义,行削藩之实。配合,则东北军根基动摇;不配合,则政治失分,甚至可能面临军事压力。
“孝侯(于学忠字),”他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你说,我们东北军立足的根本是什么?”
于学忠一怔,答道:“是三十万忠于副总司令的弟兄!”
“是人心。”张学良纠正道,目光深邃,
“是东北父老认为我们能保境安民的人心。若我们为了保住军队的‘独立’,而公开对抗中央,导致内部纷争,乃至给日本人可乘之机,这人心,还会在吗?”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看着庭院中在寒风中顽强吐露新芽的草木。“蒋公用的,是堂堂正正之师。我们也不能落了下乘。”
他转过身,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而冷静:
“回电南京。第一,表示我华北军政当局,坚决拥护中央统一政令、军令之决策,此乃强国之本。第二,鉴于华北地处国防前线,日寇窥伺,情况特殊,请求允许我部暂缓全面推行新兵役法,但仍按中央要求,先行整编现有部队,提高战斗力,并选派得力军官入中央军校受训,以示诚意。第三,警察系统改组,可先行在北平、天津等核心城市试点,摸索经验,逐步推广,避免操之过急引发地方动荡。”
这是一套典型的“外恭内倔”的策略。
表面上高举拥护大旗,实际上以“前线特殊情况”为由,争取缓冲期和变通空间。既避免了直接对抗,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实力和自主性。
“妙啊!”王树翰抚掌,“如此,既回应了中央,堵住了悠悠之口,又为我们争取了时间和空间。副总司令高明!”
于学忠也松了口气,这确实是眼下最稳妥的办法。
这时,副官送进来几封私人信件。
张学良随手翻阅,其中一封来自上海蒋士云的秀美字迹,让他目光微顿。
信中除了寻常问候,还隐晦提及:“闻金陵新政雷厉,汉兄身处要冲,望善加斡旋,勿使小人借此生事,损及兄之清誉。”依旧是那份知性的关切与提醒,仿佛远在南国,也能感受到他此间的压力。
他将信收起,对幕僚们道:“就按此意起草电文,措辞要诚恳,理由要充分。另外,通知各部,整编训练要立刻抓起来,做出样子给南京看!尤其是对日侦察和边境防务,绝不能有丝毫松懈!”
……
上海,深夜。“仙乐门”密室。
窗外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冷雨,敲打着玻璃,更添几分孤寂与清寒。
张宗兴刚刚结束与阿明、赵铁锤等人的紧急会议,部署了对虹口日军仓库和可疑华商的进一步监视行动。
高度紧张的神经和连日来的疲惫,让他感到一阵阵太阳穴胀痛。
密室的门被轻轻推开,苏婉清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汤羹走了进来。她显然也还未休息,脸上带着一丝倦意,但眼神依旧清澈。
“宗兴,喝点汤,安神。”她将汤碗放在他面前,声音平静。
张宗兴抬起头,看着她在台灯光晕下显得有些单薄的身影,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她总是这样,在他最需要的时候,无声地出现,给予最实际的关怀。
“谢谢,”他接过汤碗,温热的感觉透过瓷壁传来,驱散了些许寒意,“这么晚了,你也没休息。”
“还有一些情报需要交叉验证。”苏婉清在他对面的椅子坐下,拿起一份文件,似乎打算继续工作,但目光却落在他布满血丝的眼睛上,
“事情,总要一件件做。你若是累倒了,‘暗火’怎么办?婉容姐……和我们,又该怎么办?”
她的话语依旧冷静,但最后那句轻微的停顿,以及那句“和我们”,却透露出远超普通战友的关切。
张宗兴喝了一口汤,暖流顺着喉咙滑下,似乎连紧绷的神经都松弛了些许。
他看着她低垂着眼睑查阅文件的侧脸,灯光在她长长的睫毛下投下一小片阴影,那专注的神情,带着一种惊心动魄的美丽与坚韧。
“婉清,”他放下汤碗,声音有些沙哑,“有时候我在想,把你和婉容卷进这一切,是不是太自私了。”
苏婉清翻阅文件的手指微微一顿。她没有抬头,只是淡淡地说:
“路是自己选的。国家如此,谁能独善其身?对我来说,在这里,能做我认为对的事,守护想守护的人,比在哪里都更有意义。”
她的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张宗兴的心湖。他想起婉容那带着依赖和情意的眼神,又看着眼前这个将情感深埋于冷静外表下的女子。
乱世之中,能得如此知己,是何其幸运,又何其沉重。
“是啊,路是自己选的。”他重复着她的话,仿佛也是在说服自己。他伸出手,越过桌面,轻轻覆盖在她放在文件的手背上。
苏婉清的身体几不可察地僵了一下,却没有抽回手。她的指尖微凉,在他的掌心下,能感受到细微的脉搏跳动。
她终于抬起头,迎上他的目光。那双总是平静无波的眸子里,此刻清晰地映照着他的身影,以及一种深藏已久、几乎要破冰而出的情感。
没有言语,冰冷的雨夜,昏暗的密室,温暖相触的手掌,以及彼此眼中清晰可见的倒影与疲惫……一切都已足够。
这片刻的宁静与无声的交流,仿佛一道微光,照亮了这间被沉重责任和危险阴谋充斥的暗室,也暂时温暖了两颗在时代洪流中漂泊、彼此依靠的心。
然而,他们都清楚,这微光短暂。
窗外的雨声,仿佛敲响着更大风暴来临前的警钟。
无论是北平的政治钢索,还是上海的谍战深渊,下一步,都容不得半分行差踏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