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漩涡北国-《拥兵三十万,汉卿你的感情在哪?》

  北平的冬日,干冷的北风卷过紫禁城的琉璃瓦,发出呜呜的声响。

  顺承王府内,炭火烧得正旺,却驱不散张学良心头的寒意。

  他站在巨幅军事地图前,手指从上海缓缓移到华北,最终沉重地落在东北三省的位置上。

  “少帅,南京急电。”新任参谋长兼讲武堂同窗楚天佑快步走入,神色凝重。

  他年约四十,面容儒雅却目光锐利,是张学良最倚重的智囊之一。

  “蒋委员长再次严令,要求我部即刻西调,参与对陕甘红军的‘围剿’。”

  张学良头也不回,冷冷道:“回复南京:华北日军动向异常,恐有异动,东北军需留守震慑,不便调动。”

  楚天佑欲言又止,最终低声道:“汉卿(张学良字),这已是本月第三次抗命了。南京方面已停发我军饷三日,再这样下去…”

  “让他们停!”张学少帅猛地转身,眼中布满血丝,“上海的血还没干,我三十万东北子弟兵的家乡还在倭寇铁蹄之下!他蒋介石不敢打,还不许我张汉卿想报仇吗?!”

  这时,一个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的年轻军官大步流星地走进来,军靴踏地有声。

  他是警卫团长兼特种作战教官高震山,一手飞刀绝技冠绝全军,对张学良忠心耿耿。

  “少帅,派往上海的人带回确切消息,张宗兴先生已脱离生命危险,但赵铁锤连长…确认殉国。”高震山声音沉痛,递上一份染血的身份牌。

  张学良接过身份牌,手指微微颤抖,闭眼沉默良久,再睁开时已是一片冰寒:

  “铁锤是好样的,东北军每一个殉国的弟兄,都是好样的。这个仇,一定要报!”

  他看向楚天佑:“天佑,联系阎锡山的人,走到哪一步了?”

  楚天佑压低声音:“阎老西(阎锡山)滑头得很,既不愿得罪日本人,也不想跟南京撕破脸。他只答应,若局势有变,可提供物资通道,但绝不出兵。”

  “老狐狸!”张学良冷哼。他知道盘踞山西的阎锡山一贯首鼠两端,能争取到中立已属不易。

  “广西李宗仁、白崇禧那边呢?”

  “态度暧昧,但表示支持抗日。不过…”楚天佑顿了顿,“他们希望少帅您能率先举起抗日大旗。”

  压力从四面八方涌来。南京施压,日军虎视,地方军阀观望,而东北军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一些老派将领担心失去地盘和番号,对张学良的激进态度心存疑虑。

  “报告!”机要秘书送来密电,“延安方面,周恩来先生有密信到。”

  张学良接过密电,快速浏览,眉头渐渐舒展。

  信中,周恩来以个人名义对东北军在上海和华北的抗日行动表示敬意,并委婉提出,若东北军决心抗日,红军愿积极配合,甚至接受统一指挥。

  “毛润之(毛泽东)这是要给我送东风啊。”张学良将密电递给楚天佑,“你怎么看?”

  楚天佑仔细看完,沉吟道:“共党此举,一为抗日大局,二也为借势发展。但眼下,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好。至少,他们敢打鬼子。”

  高震山插话道:“少帅,咱们在冀北的秘密训练基地已初具规模,从讲武堂和各部队选拔的三百精锐随时可以出动。是刀该出鞘了!”

  张学良走到窗前,望着院中积满白雪的松柏,心中已有决断:

  “天佑,以我的名义,给阎锡山、李宗仁、白崇禧,还有延安,各发一封密信。内容就八个字——‘民族危亡,共商大计’。”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决绝的光芒:“同时,命令各部,做好一切战斗准备。我要在年底前,给日本人一个永生难忘的教训!”

  与此同时,山西太原,阎锡山的督军府内。

  这位号称“山西王”的军阀正悠闲地品着盖碗茶,听着手下汇报各方动态。

  “张汉卿这是要拉咱们下水啊。”他眯着眼,对心腹谋士说,“年轻人,就是沉不住气。”

  “那督军的意思是…”

  “回信,就说我阎百川(阎锡山字)坚决支持抗日,但山西贫瘠,兵微将寡,唯愿固守乡土,为抗日同道看守后方。”阎锡山老谋深算地笑了笑,“再给南京发个密报,就说张学良联络各方,恐有异动。”

  桂林,李宗仁官邸。

  “张汉卿这是被逼到墙角了。”李宗仁对白崇禧说,“你怎么看?”

  白崇禧,这位有“小诸葛”之称的桂系名将,轻轻摇着羽毛扇:“上海一役,民心可用。蒋介石畏首畏尾,已失人望。若汉卿真能扛起抗日大旗,于我桂系有利无害。可暗中支持,但暂不公开表态。”

  延安,毛泽东的窑洞。

  毛泽东看着张学良的密信,对周恩来、朱德等人笑道:“这位少帅,终于要有所作为了。告诉上海的同志,全力配合东北军行动。另外,我们也要加快在华北敌后的布局。”

  一张更大的网,在全国范围内悄悄撒开。

  各方势力心怀鬼胎,但在抗日这面旗帜下,暂时形成了微妙的共识。

  北平郊外,东北军秘密基地。

  高震山正在训练一支特殊的小分队。队员们练习着化装侦察、爆破、狙击、巷战等特种技能。训练场上杀声震天。

  “快!快!再快一点!”高震山厉声呵斥,“你们将来要面对的是最凶残的鬼子,不是娘们!”

  一个年轻士兵在攀爬训练中摔下,胳膊脱臼,却咬牙自己接上,继续训练。高震山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这正是东北军需要的血性。

  楚天佑悄然来到训练场边,对高震山低语:“少帅决定,五天后,动手。”

  目标:驻守山海关的日军混成旅团指挥部。

  行动代号:惊雷。

  高震山眼中精光一闪:“早就等这一天了!”

  上海法租界,张宗兴接到北平密电时,伤势已大为好转。

  “六哥要动手了。”他对杜月笙和赵铁锤(之前误传阵亡,实为重伤被救)说,

  “我们必须在上海策应,牵制华中日军,不能让他们增援华北。”

  一个新的作战计划在沪上抗日力量中迅速制定。

  目标不再是暗杀或破袭,而是攻占日军把守的苏州河上的一座重要桥梁,切断其物资运输线,制造大规模混乱。

  全国性的抗日浪潮,在各方势力的推动下,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汹涌澎湃。

  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更大规模的风暴,即将席卷中国大地。

  而张学良,这个背负着国仇家恨的年轻统帅,

  正站在风暴眼上,准备做出改变历史进程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