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儒理点醒守旧臣,势如破竹向新程-《朕,朱厚照,开局大杀四方》

  礼部值房的门被推开,杨一清和王恕走进来。

  就见张升正背着手在屋里踱步,眉头拧成一个疙瘩。

  张升回头见是他们,停下脚步,语气带着几分疏离。

  “杨次辅、王阁老,不在内阁忙,来礼部做什么?”

  杨一清开门见山。

  “张尚书,我们是为陛下修订《问刑条例》的事来的,想请礼部联名上书支持。”

  “支持?”

  张升的音量陡然提高。

  “先帝制定的条例,说改就改?这是对先帝的不孝,是坏了纲常礼仪,老夫绝不答应!”

  王恕上前一步,缓缓道。

  “张尚书,我们知道你重孝道、讲纲常,但你有没有想过——要是陛下强行改条例,后果是什么?”

  “刘瑾和陆炳手里记着多少礼部官员的‘小事’,你比我们清楚吧?要是因为反对修法,那些旧账被翻出来,礼部的体面还能保得住吗?”

  张升的脸色瞬间变了。

  他不是不知道东厂和锦衣卫的手段,只是一直抱着“礼仪纲常大于天”的念头硬撑。

  他叹了口气,语气软了些。

  “可……可礼仪教化是礼部的根本,要是支持改先帝的条例,传出去,天下士子会说我们礼部忘了本啊!”

  一边是皇帝的威慑和旧账的隐患,一边是坚守了一辈子的礼仪纲常。

  张升陷入了两难,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杨一清看在眼里,知道该戳破他的执念了,朗声道。

  “张尚书,你活了大半辈子,难道还没看明白——礼仪教化在皇权至上的天下,从来都是依附于皇权的!”

  “孔子周游列国,宣扬仁礼,可诸侯不需要他,他连个官职都得不到;直到汉武帝独尊儒术,皇权需要儒家的礼仪来稳固统治,儒家才真正站稳脚跟,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他上前一步,盯着张升的眼睛。

  “要是今天你非要和陛下对着干,惹得陛下反感,以后皇权不再需要你这‘守旧的礼仪’,你觉得儒家还有立足之地吗?你觉得礼部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到时候,别说礼仪纲常,你连自己的乌纱帽、礼部的体面,都保不住!”

  “这……”

  张升愣在原地。

  杨一清的话像一道惊雷,炸醒了他坚守一辈子的执念——是啊,没有皇权的支持,儒家不过是无根之萍,礼仪纲常更是空谈!

  他沉默了片刻,突然对着杨一清深深躬身。

  “多谢杨次辅点醒!老夫糊涂了,差点误了大事!”

  “修订条例是为了大明江山,是为了保住皇权,只要皇权稳固,儒家的礼仪教化才能传承下去,老夫支持陛下!”

  杨一清和王恕相视一笑,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张升也不再犹豫,对着门外大喊。

  “来人!把礼部的堂官、主事都叫到值房来,老夫有要事宣布!”

  小吏连忙应声跑去。

  杨一清笑着道。

  “张尚书既然想通了,我们就不打扰了,还要去工部和大理寺,争取尽快让所有部门统一意见。”

  “好!二位慢走!老夫这就组织人拟写奏疏!”

  张升拱手相送,语气里满是感激——要是没有杨一清的点醒,他说不定真要闯下大祸。

  走出礼部衙门,王恕忍不住赞叹。

  “杨兄刚才那番话太精彩了!一下就戳中了张升的要害,比说一百句大道理都管用!”

  杨一清笑着摆手。

  “不是我厉害,是张升自己心里清楚轻重,只是被‘纲常’的执念困住了,我不过是帮他捅破了窗户纸。”

  两人翻身上马,朝着工部赶去——相比礼部,工部更务实,应该不会有太大阻力。

  果然,到了工部衙门,尚书赵璜一听说来意,立刻点头。

  “二位阁老放心!工部常年管工程、修河堤,最恨贪官克扣工程款,改条例严惩贪腐,我们举双手赞成!”

  他对着下属喊道。

  “都别忙了!过来拟写联名奏疏,支持陛下修订《问刑条例》,谁要是推诿,就别在工部待了!”

  工部官员们早就听说了吏部、户部、礼部的动向,纷纷响应。

  不到半个时辰,奏疏的草稿就拟好了。

  赵璜亲自签字画押,递给杨一清。

  “二位拿回去给李首辅,工部全力支持!”

  杨一清和王恕没想到这么顺利,连声道谢,转身离开了工部。

  此时已近黄昏,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王恕看着手里的几份奏疏,笑着说。

  “吏部、户部、刑部、礼部、工部都搞定了,就剩大理寺和都察院了。”

  杨一清点了点头,语气却凝重起来。

  “大理寺管刑狱复核,都察院管弹劾,这两个部门里的保守派最多,尤其是都察院御史,最爱拿‘祖制’‘纲常’说事,怕是比礼部还难啃。”

  “是啊,”

  王恕叹了口气。

  “都察院左都御史刘宇是刘大夏的门生,肯定会为老师说话,说不定还会带头反对修法。”

  杨一清勒住马缰,看向皇宫的方向。

  “但李首辅有吩咐,就算再难,也得去试试。咱们先回去把今天的情况汇报给首辅,商量一下怎么应对大理寺和都察院,明天再去不迟。”

  “好!”

  王恕应道,两人催马往内阁赶去。

  路上,街面上的百姓还在讨论“修改条例”的事。

  一个说书先生正在茶馆里讲“陛下审贪官、阁老劝群臣”的故事,围满了听众,时不时响起阵阵喝彩。

  “好!陛下英明!阁老给力!”

  杨一清和王恕听着喝彩声,心里更有底了——有民心在,就算大理寺和都察院再顽固,也挡不住改革的大势。

  回到内阁值房,李东阳正等着他们。

  听了汇报,李东阳满意地点头。

  “不错!一天搞定五个部门,已经超出预期了。”

  他拿起大理寺和都察院的官员名单,皱着眉道。

  “大理寺卿吴一贯和我有旧,或许能说通;但都察院刘宇是刘大夏的人,肯定会反对,得想个办法牵制他。”

  “这样吧,明天杨次辅去大理寺,王阁老去都察院——杨次辅和吴一贯熟,好说话;王阁老资历深,能镇住都察院的御史,咱们双管齐下。”

  杨一清和王恕齐声应道。

  “遵首辅吩咐!”

  李东阳看着窗外的夕阳,语气坚定。

  “再有十二天就是正德元年了,必须在新年前搞定所有部门,让陛下顺利推进条例修订,给大明一个新开端!”

  三人又商量了一会儿具体对策,直到天黑才散去。

  杨一清走出内阁,抬头看着满天繁星,心里充满了干劲——虽然还有最后两个“硬骨头”,但他相信,只要君臣同心、民心所向,就没有攻不破的难关。

  而大理寺和都察院的保守派们,还不知道一场针对他们的“劝说”即将到来,依旧在私下密谋如何反对修法。

  第二天的太阳即将升起,一场围绕“改革”的最后较量,已经箭在弦上。

  杨一清和王恕已经做好了准备,只等天亮,就去啃下大理寺和都察院这两块最难啃的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