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二,晨光初露,缓缓漫过紫禁城的角楼。
先农坛方向,三通鼓乐骤然响起。
沉闷的鼓声裹着料峭春寒,在京师上空悠悠荡开。
坤宁宫偏殿里,朱厚照已换上绣着五谷纹的明黄色常服。
张永捧着一顶乌纱翼善冠,小心翼翼地为他戴上。
“陛下,礼部的仪仗已在午门候着了,张尚书亲自来催了两回。”
张永手指拂过冠上的金簪,声音里带着几分雀跃。
朱厚照对着铜镜理了理衣襟。
指尖触到常服上细密的针脚。
“春耕是大事,太祖爷当年亲耕时,连龙袍都溅了泥点,朕岂能怠慢?”
刚走出偏殿,就见礼部尚书张升领着一众礼官跪在宫道旁。
朝服上的朝珠随着叩拜动作轻晃。
“臣张升,恭请陛下移驾先农坛,行亲耕大典!”
朱厚照颔首,踩着铺好的红毡上了玉辇。
辇车缓缓驶出午门。
街道两旁早已挤满百姓。
见玉辇过来,纷纷跪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厚照掀开车帘,挥手道:“众卿平身,春耕大吉!”
百姓们的欢呼声更响了。
有老农捧着刚抽芽的麦种,高高举过头顶:“陛下亲耕,今年定是好年成!”
玉辇行至先农坛外,朱厚照下辇换乘耕根车。
张升在旁引路,声音清亮:“陛下,先农坛正坛供奉先农神,旁坛配祀后稷,按礼制,需先祭神,再亲耕。”
朱厚照踩着青石板走到正坛前。
坛上已陈设好牛羊豕三牲祭品,青铜礼器泛着温润的光。
礼官高声唱喏:“吉时到,奏《中和之乐》!”
鼓乐声起,朱厚照净手后接过香烛,三拜九叩。
目光落在 “先农神位” 的匾额上。
“朕承天命,躬耕劝农,祈愿五谷丰登,万民安乐。”
祭祀完毕,张升引着朱厚照往坛侧的耕耤田走去。
田埂旁已备好耒耜、种子和牛犊。
耒耜的木柄缠着红绸,牛犊则披着绣着云纹的彩衣。
户部尚书韩邦、顺天府尹王鼎早已候在田边,手里分别捧着种子袋和牵牛绳。
“陛下,按《大明会典》,亲耕需三推三返,由户部尚书扶犁,顺天府尹播种,锦衣卫校尉牵牛。”
张升躬身道。
朱厚照接过耒耜,木柄入手沉甸甸的。
韩邦连忙上前扶住犁尾。
王鼎捧着种子袋站在一旁。
校尉则牵着牛绳,轻声安抚着躁动的牛犊。
“起!”
朱厚照一声令下,校尉催动牛犊。
耒耜插进松软的泥土里,翻起一片带着湿气的黄土。
第一推刚行到田埂尽头,朱厚照就微微出汗。
他却不肯歇,接着第二推、第三推。
动作虽生疏,却格外认真。
田埂旁的王公大臣、文武百官纷纷跪地,齐声赞道:“陛下圣德,躬耕劝农,苍生之福!”
耕完三推,朱厚照放下耒耜,接过张永递来的帕子擦了擦手。
这时,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农被礼官引了过来,手里捧着一把饱满的麦种。
“老臣王老实,叩见陛下!这是京郊最好的麦种,愿陛下播下此种,今年亩产再增三石!”
朱厚照接过麦种,指尖捻了捻,颗粒饱满圆润。
“王老汉,你种了多少年地?”
“回陛下,四十年了!”
王老实磕头道,“弘治年间天旱,麦收不足两石,去年陛下开常平仓,又免了苛捐,老臣的田收了三石五斗!”
朱厚照笑了,将麦种递给王鼎。
“把这麦种分给百姓,让大家都种上。朕亲耕是表个态,真正的好收成,还得靠你们这些老把式。”
王老实感动得老泪纵横。
“陛下心系百姓,老臣代乡亲们谢陛下恩典!”
亲耕仪式结束后,朱厚照登上观耕台,看着王公大臣们依次象征性耕作。
英国公张升扶犁时动作娴熟。
定国公徐光祚则略显生疏,惹得观耕台上的官员们轻笑。
待所有人耕作完毕,张升高声唱喏:“赏赐!”
礼官们捧着赏赐品上前。
老农们每人得到粮米二石、农具一套。
王公大臣则各赐绸缎一匹、美酒一坛。
王老实捧着崭新的犁头,激动得手都在抖。
“这犁头比老臣家的好用十倍!今年定能多耕十亩地!”
朱厚照看着台下欢天喜地的人群,对张升道:“今年的春耕大典办得好,比往年更实在。”
张升连忙躬身。
“全赖陛下指导,臣只是按礼制行事。”
日头升至中天时,大典才宣告结束。
朱厚照乘辇回宫。
途经常平仓,见百姓们正排队领粮,脸上满是笑意,忍不住又掀开车帘看了许久。
回到坤宁宫暖阁时,炭火已重新添旺。
张永端来一碗温热的小米粥。
“陛下,您亲耕了三推,累坏了吧?快喝点粥垫垫。”
朱厚照接过粥碗,喝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滑进胃里。
“这粥比山珍海味还香。”
正说着,张永像是想起了什么,连忙躬身道:“陛下,奴婢忘了禀报,礼部那边传来消息,新选的秀女们都进京了。”
朱厚照握着粥碗的手顿了顿,抬眼看向张永。
“哦?都到齐了?”
“都到齐了!”
张永连忙回道,“一共十位,都是民间女子,张尚书亲自查验过家世,确实干净本分,没有官宦背景。现在都安置在京郊的行宫,派了宫女太监照看,只等陛下有空,就去见见。”
朱厚照挑了挑眉,嘴角勾起一抹浅淡的笑意。
“安置妥当了就好,别委屈了她们。”
他喝了口粥,目光望向窗外,春风正吹得宫墙外的柳枝轻轻摇摆。
春耕大典已毕,外戚的案子也结了,律法正在推行,是该看看这些未来的后宫之人了。
张永见他没有立刻吩咐见秀女,便又补充道:“张尚书说,秀女们都粗通文墨,有几个还会种桑养蚕、打理账目,跟以前选的官宦女不一样。”
朱厚照点点头,放下粥碗。
“知道了。先让她们在行宫歇几天,适应适应京城的气候。等朕处理完春耕后的田亩核查,再去见她们。”
“奴婢遵旨!”
张永躬身应道,心里暗暗记下 —— 陛下虽没说急着见,但语气里分明带着期待,看来过不了几日,就得安排相看秀女的事宜了。
暖阁里的炭火噼啪作响。
朱厚照靠在龙椅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案边。
他想起名单上那个 “大兴县民女夏氏”,想起调查报告里 “懂农事、孝亲敬长” 的描述,心里泛起一丝好奇。
历史上的夏皇后温顺贤淑,这一世的她,会是怎样的模样?
窗外的阳光越来越暖,柳枝上已冒出嫩黄的芽尖,透着勃勃生机。
春耕的种子已播下,后宫的人选也已进京。
朱厚照知道,属于他的大明新政,正随着这春日的暖阳,一点点生根发芽。
张永侍立在旁,见陛下望着窗外出神,便悄悄退到一旁,不敢打扰。
他心里清楚,接下来的日子,除了核查田亩、推行律法,相看秀女,怕是要成陛下最上心的事了。。
先农坛方向,三通鼓乐骤然响起。
沉闷的鼓声裹着料峭春寒,在京师上空悠悠荡开。
坤宁宫偏殿里,朱厚照已换上绣着五谷纹的明黄色常服。
张永捧着一顶乌纱翼善冠,小心翼翼地为他戴上。
“陛下,礼部的仪仗已在午门候着了,张尚书亲自来催了两回。”
张永手指拂过冠上的金簪,声音里带着几分雀跃。
朱厚照对着铜镜理了理衣襟。
指尖触到常服上细密的针脚。
“春耕是大事,太祖爷当年亲耕时,连龙袍都溅了泥点,朕岂能怠慢?”
刚走出偏殿,就见礼部尚书张升领着一众礼官跪在宫道旁。
朝服上的朝珠随着叩拜动作轻晃。
“臣张升,恭请陛下移驾先农坛,行亲耕大典!”
朱厚照颔首,踩着铺好的红毡上了玉辇。
辇车缓缓驶出午门。
街道两旁早已挤满百姓。
见玉辇过来,纷纷跪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厚照掀开车帘,挥手道:“众卿平身,春耕大吉!”
百姓们的欢呼声更响了。
有老农捧着刚抽芽的麦种,高高举过头顶:“陛下亲耕,今年定是好年成!”
玉辇行至先农坛外,朱厚照下辇换乘耕根车。
张升在旁引路,声音清亮:“陛下,先农坛正坛供奉先农神,旁坛配祀后稷,按礼制,需先祭神,再亲耕。”
朱厚照踩着青石板走到正坛前。
坛上已陈设好牛羊豕三牲祭品,青铜礼器泛着温润的光。
礼官高声唱喏:“吉时到,奏《中和之乐》!”
鼓乐声起,朱厚照净手后接过香烛,三拜九叩。
目光落在 “先农神位” 的匾额上。
“朕承天命,躬耕劝农,祈愿五谷丰登,万民安乐。”
祭祀完毕,张升引着朱厚照往坛侧的耕耤田走去。
田埂旁已备好耒耜、种子和牛犊。
耒耜的木柄缠着红绸,牛犊则披着绣着云纹的彩衣。
户部尚书韩邦、顺天府尹王鼎早已候在田边,手里分别捧着种子袋和牵牛绳。
“陛下,按《大明会典》,亲耕需三推三返,由户部尚书扶犁,顺天府尹播种,锦衣卫校尉牵牛。”
张升躬身道。
朱厚照接过耒耜,木柄入手沉甸甸的。
韩邦连忙上前扶住犁尾。
王鼎捧着种子袋站在一旁。
校尉则牵着牛绳,轻声安抚着躁动的牛犊。
“起!”
朱厚照一声令下,校尉催动牛犊。
耒耜插进松软的泥土里,翻起一片带着湿气的黄土。
第一推刚行到田埂尽头,朱厚照就微微出汗。
他却不肯歇,接着第二推、第三推。
动作虽生疏,却格外认真。
田埂旁的王公大臣、文武百官纷纷跪地,齐声赞道:“陛下圣德,躬耕劝农,苍生之福!”
耕完三推,朱厚照放下耒耜,接过张永递来的帕子擦了擦手。
这时,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农被礼官引了过来,手里捧着一把饱满的麦种。
“老臣王老实,叩见陛下!这是京郊最好的麦种,愿陛下播下此种,今年亩产再增三石!”
朱厚照接过麦种,指尖捻了捻,颗粒饱满圆润。
“王老汉,你种了多少年地?”
“回陛下,四十年了!”
王老实磕头道,“弘治年间天旱,麦收不足两石,去年陛下开常平仓,又免了苛捐,老臣的田收了三石五斗!”
朱厚照笑了,将麦种递给王鼎。
“把这麦种分给百姓,让大家都种上。朕亲耕是表个态,真正的好收成,还得靠你们这些老把式。”
王老实感动得老泪纵横。
“陛下心系百姓,老臣代乡亲们谢陛下恩典!”
亲耕仪式结束后,朱厚照登上观耕台,看着王公大臣们依次象征性耕作。
英国公张升扶犁时动作娴熟。
定国公徐光祚则略显生疏,惹得观耕台上的官员们轻笑。
待所有人耕作完毕,张升高声唱喏:“赏赐!”
礼官们捧着赏赐品上前。
老农们每人得到粮米二石、农具一套。
王公大臣则各赐绸缎一匹、美酒一坛。
王老实捧着崭新的犁头,激动得手都在抖。
“这犁头比老臣家的好用十倍!今年定能多耕十亩地!”
朱厚照看着台下欢天喜地的人群,对张升道:“今年的春耕大典办得好,比往年更实在。”
张升连忙躬身。
“全赖陛下指导,臣只是按礼制行事。”
日头升至中天时,大典才宣告结束。
朱厚照乘辇回宫。
途经常平仓,见百姓们正排队领粮,脸上满是笑意,忍不住又掀开车帘看了许久。
回到坤宁宫暖阁时,炭火已重新添旺。
张永端来一碗温热的小米粥。
“陛下,您亲耕了三推,累坏了吧?快喝点粥垫垫。”
朱厚照接过粥碗,喝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滑进胃里。
“这粥比山珍海味还香。”
正说着,张永像是想起了什么,连忙躬身道:“陛下,奴婢忘了禀报,礼部那边传来消息,新选的秀女们都进京了。”
朱厚照握着粥碗的手顿了顿,抬眼看向张永。
“哦?都到齐了?”
“都到齐了!”
张永连忙回道,“一共十位,都是民间女子,张尚书亲自查验过家世,确实干净本分,没有官宦背景。现在都安置在京郊的行宫,派了宫女太监照看,只等陛下有空,就去见见。”
朱厚照挑了挑眉,嘴角勾起一抹浅淡的笑意。
“安置妥当了就好,别委屈了她们。”
他喝了口粥,目光望向窗外,春风正吹得宫墙外的柳枝轻轻摇摆。
春耕大典已毕,外戚的案子也结了,律法正在推行,是该看看这些未来的后宫之人了。
张永见他没有立刻吩咐见秀女,便又补充道:“张尚书说,秀女们都粗通文墨,有几个还会种桑养蚕、打理账目,跟以前选的官宦女不一样。”
朱厚照点点头,放下粥碗。
“知道了。先让她们在行宫歇几天,适应适应京城的气候。等朕处理完春耕后的田亩核查,再去见她们。”
“奴婢遵旨!”
张永躬身应道,心里暗暗记下 —— 陛下虽没说急着见,但语气里分明带着期待,看来过不了几日,就得安排相看秀女的事宜了。
暖阁里的炭火噼啪作响。
朱厚照靠在龙椅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案边。
他想起名单上那个 “大兴县民女夏氏”,想起调查报告里 “懂农事、孝亲敬长” 的描述,心里泛起一丝好奇。
历史上的夏皇后温顺贤淑,这一世的她,会是怎样的模样?
窗外的阳光越来越暖,柳枝上已冒出嫩黄的芽尖,透着勃勃生机。
春耕的种子已播下,后宫的人选也已进京。
朱厚照知道,属于他的大明新政,正随着这春日的暖阳,一点点生根发芽。
张永侍立在旁,见陛下望着窗外出神,便悄悄退到一旁,不敢打扰。
他心里清楚,接下来的日子,除了核查田亩、推行律法,相看秀女,怕是要成陛下最上心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