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刚踏进坤宁宫暖阁,就见马文升端坐在案前的锦凳上。
鬓角的白发在晨光里格外显眼。
老尚书穿着一身绯色官袍,却没往日那般挺拔。
手肘撑在案上,似乎在强撑着精神。
见朱厚照进来,连忙挣扎着起身,动作比平时慢了半拍。
“臣马文升,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他躬身行礼,声音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沙哑。
说完还轻轻咳了两声,用帕子捂了捂嘴。
朱厚照快步上前,伸手扶住他。
“马尚书快坐下,不用多礼。你身子不好,怎么还亲自跑一趟?让人递个奏折过来就是了。”
旁边的小太监连忙搬来软垫,垫在马文升的锦凳上。
马文升谢过恩,坐下后又咳了几声,才缓缓开口。
“陛下,臣今日来,是有件大事要向陛下禀报,事关吏部,臣不敢只递奏折,怕说不清楚。”
朱厚照在他对面坐下,示意小太监倒茶。
“马尚书有话直说,不管是吏部的事,还是你身子的事,都尽管跟朕说。”
马文升端起茶杯,却没喝,只是看着杯中的茶水,沉默了片刻。
像是下定了很大的决心,才抬头看向朱厚照,眼神里满是愧疚。
“陛下,臣…… 臣想向陛下请辞,辞去吏部尚书一职。”
“请辞?”
朱厚照愣了一下,手里的茶盏顿在半空。
“马尚书,你这是怎么了?是不是吏部的事太累,还是有谁惹你不快了?要是累了,朕给你放几天假,让你歇一歇;要是有人惹你,朕替你做主!”
他实在没想到马文升会提辞职。
马文升是三朝老臣,从宪宗爷时期就任职,到孝宗爷时已是吏部侍郎。
去年朱厚照登基,又提拔他做了吏部尚书。
这两个月来,老尚书整顿吏治,剔除了十几个贪腐的地方官,还重新梳理了官员考核制度,是实打实的能臣干臣,怎么突然就要辞职?
马文升摇了摇头,放下茶杯,手指轻轻敲着案面,声音更低了些。
“陛下,没人惹臣,吏部的事虽忙,臣也能应付,只是…… 只是臣的身子实在撑不住了。”
他说着,又咳了起来,这次咳得更重,帕子上甚至沾了点淡淡的血丝,只是他很快藏了起来,没让朱厚照看见。
“这两个月来,臣总头晕,批奏折到半夜就撑不住,得靠汤药吊着精神。”
“前几天吏部考核地方官,臣连着看了三天卷宗,最后竟晕在了案上,幸好被下属扶住了。”
马文升的语气里满是无奈。
“臣今年已经六十八了,不比年轻时,要是再占着吏部尚书的位置,耽误了官员任免、吏治整顿的事,臣就是大明的罪人啊!”
朱厚照看着他鬓角的白发,看着他眼底的疲惫,心里忽然有些发酸。
他知道马文升是个要强的人,若非真的撑不住,绝不会轻易提辞职。
可吏部是六部之首,掌管官员任免,马文升一走,谁能接这个位置?
“马尚书,”
朱厚照放缓了语气,试图挽留。
“朕知道你身子不好,可吏部离不开你。你要是觉得累,朕让吏部侍郎帮你分担些,再给你派两个得力的属官,你不用事事亲力亲为。你是三朝老臣,经验丰富,换了别人,朕不放心啊。”
“陛下的心意,臣明白,也感激陛下的信任。”
马文升眼眶有些发红,声音却很坚定。
“可臣的身子自己清楚,不是分担就能撑住的。前几日太医跟臣说,要是再劳心劳力,怕是…… 怕是活不过今年冬天了。臣不怕死,可臣想在最后的日子里,好好歇一歇,陪陪家里的老妻,也不想因为自己的身子,误了陛下的大事。”
这话一出,朱厚照再也说不出挽留的话。
他看着马文升苍老的面容,想起这两个月来老尚书的兢兢业业。
为了查地方官的贪腐案,他亲自去顺天府调卷宗。
为了制定新的考核制度,他连着半个月住在吏部衙门。
这样的忠臣,他怎能强留?
“罢了,”
朱厚照叹了口气,语气里满是惋惜。
“既然你心意已决,朕不拦你。只是你为大明操劳了一辈子,朕不能让你就这么走了。按老臣退休的规矩,朕赏你良田百亩,绸缎百匹,月俸照发,直到百年之后。你的儿子要是愿意入仕,朕也会酌情安排,不让你操心。”
马文升没想到朱厚照会给这么丰厚的赏赐,连忙起身跪倒在地,老泪纵横。
“陛下!臣何德何能,敢受陛下如此厚恩!臣…… 臣谢陛下!谢陛下!”
朱厚照连忙扶起他,递给他一块帕子。
“你是大明的功臣,这些都是你应得的。以后在京城里安心养老,要是有什么需要,随时让人进宫跟朕说,朕一定帮你解决。”
“臣谢陛下!臣…… 臣再也不能为陛下分忧了,臣有罪啊!”
马文升擦着眼泪,声音哽咽。
朱厚照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
“你已经为大明做了够多的了,剩下的事,交给朕和其他大臣就好。你放心,朕会把吏部管好,不会让你多年的心血白费。”
马文升又谢了恩,才慢慢整理好官袍,拿起案上的辞官奏折,双手递给朱厚照。
“陛下,这是臣的辞官奏折,请陛下御批。”
朱厚照接过奏折,提笔在上面写下 “准奏” 二字,盖上玉玺,又递还给马文升。
“你拿着这个,去吏部交接吧。交接完了,就回家好好歇着,别再操心公务了。”
“臣遵旨!”
马文升接过奏折,小心翼翼地揣在怀里,又对着朱厚照躬身行了一礼。
“陛下保重龙体,臣…… 臣告退了。”
朱厚照点点头,看着马文升拄着拐杖,一步一步走出暖阁,背影在晨光里显得格外落寞。
直到老尚书的身影消失在门口,他才收回目光,靠在椅背上,轻轻叹了口气。
暖阁里静了下来,只有案上的奏折堆得高高的。
其中一叠还是吏部刚送来的官员考核名单,上面还留着马文升用红笔做的标记。
朱厚照拿起那叠名单,指尖划过上面的字迹,心里忽然空落落的。
马文升走了,吏部尚书的位置就空了,谁能接替这个位置呢?
他想起内阁的李东阳。
可李东阳是首辅,要管着整个朝堂的事,分身乏术。
他想起刑部的韩邦。
韩邦执法严明,可吏部需要的是懂吏治、善用人的人,韩邦未必合适。
他又想起都察院的屠滽。
屠滽刚正不阿,可让他管官员任免,似乎也不太对。
朱厚照放下名单,手指轻轻敲着案面,脑子里过着一个个官员的名字,却始终没找到合适的人选。
吏部掌管着大明的官员任免,要是选不好人,吏治整顿就会半途而废,之前马文升做的努力也会白费。
“吏部尚书…… 谁来干啊?”
他喃喃自语,目光落在窗外的宫墙上,眉头渐渐皱了起来。
这个位置太重要了,必须选一个既忠诚又有能力的人,可这样的人,到底在哪里呢?
鬓角的白发在晨光里格外显眼。
老尚书穿着一身绯色官袍,却没往日那般挺拔。
手肘撑在案上,似乎在强撑着精神。
见朱厚照进来,连忙挣扎着起身,动作比平时慢了半拍。
“臣马文升,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他躬身行礼,声音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沙哑。
说完还轻轻咳了两声,用帕子捂了捂嘴。
朱厚照快步上前,伸手扶住他。
“马尚书快坐下,不用多礼。你身子不好,怎么还亲自跑一趟?让人递个奏折过来就是了。”
旁边的小太监连忙搬来软垫,垫在马文升的锦凳上。
马文升谢过恩,坐下后又咳了几声,才缓缓开口。
“陛下,臣今日来,是有件大事要向陛下禀报,事关吏部,臣不敢只递奏折,怕说不清楚。”
朱厚照在他对面坐下,示意小太监倒茶。
“马尚书有话直说,不管是吏部的事,还是你身子的事,都尽管跟朕说。”
马文升端起茶杯,却没喝,只是看着杯中的茶水,沉默了片刻。
像是下定了很大的决心,才抬头看向朱厚照,眼神里满是愧疚。
“陛下,臣…… 臣想向陛下请辞,辞去吏部尚书一职。”
“请辞?”
朱厚照愣了一下,手里的茶盏顿在半空。
“马尚书,你这是怎么了?是不是吏部的事太累,还是有谁惹你不快了?要是累了,朕给你放几天假,让你歇一歇;要是有人惹你,朕替你做主!”
他实在没想到马文升会提辞职。
马文升是三朝老臣,从宪宗爷时期就任职,到孝宗爷时已是吏部侍郎。
去年朱厚照登基,又提拔他做了吏部尚书。
这两个月来,老尚书整顿吏治,剔除了十几个贪腐的地方官,还重新梳理了官员考核制度,是实打实的能臣干臣,怎么突然就要辞职?
马文升摇了摇头,放下茶杯,手指轻轻敲着案面,声音更低了些。
“陛下,没人惹臣,吏部的事虽忙,臣也能应付,只是…… 只是臣的身子实在撑不住了。”
他说着,又咳了起来,这次咳得更重,帕子上甚至沾了点淡淡的血丝,只是他很快藏了起来,没让朱厚照看见。
“这两个月来,臣总头晕,批奏折到半夜就撑不住,得靠汤药吊着精神。”
“前几天吏部考核地方官,臣连着看了三天卷宗,最后竟晕在了案上,幸好被下属扶住了。”
马文升的语气里满是无奈。
“臣今年已经六十八了,不比年轻时,要是再占着吏部尚书的位置,耽误了官员任免、吏治整顿的事,臣就是大明的罪人啊!”
朱厚照看着他鬓角的白发,看着他眼底的疲惫,心里忽然有些发酸。
他知道马文升是个要强的人,若非真的撑不住,绝不会轻易提辞职。
可吏部是六部之首,掌管官员任免,马文升一走,谁能接这个位置?
“马尚书,”
朱厚照放缓了语气,试图挽留。
“朕知道你身子不好,可吏部离不开你。你要是觉得累,朕让吏部侍郎帮你分担些,再给你派两个得力的属官,你不用事事亲力亲为。你是三朝老臣,经验丰富,换了别人,朕不放心啊。”
“陛下的心意,臣明白,也感激陛下的信任。”
马文升眼眶有些发红,声音却很坚定。
“可臣的身子自己清楚,不是分担就能撑住的。前几日太医跟臣说,要是再劳心劳力,怕是…… 怕是活不过今年冬天了。臣不怕死,可臣想在最后的日子里,好好歇一歇,陪陪家里的老妻,也不想因为自己的身子,误了陛下的大事。”
这话一出,朱厚照再也说不出挽留的话。
他看着马文升苍老的面容,想起这两个月来老尚书的兢兢业业。
为了查地方官的贪腐案,他亲自去顺天府调卷宗。
为了制定新的考核制度,他连着半个月住在吏部衙门。
这样的忠臣,他怎能强留?
“罢了,”
朱厚照叹了口气,语气里满是惋惜。
“既然你心意已决,朕不拦你。只是你为大明操劳了一辈子,朕不能让你就这么走了。按老臣退休的规矩,朕赏你良田百亩,绸缎百匹,月俸照发,直到百年之后。你的儿子要是愿意入仕,朕也会酌情安排,不让你操心。”
马文升没想到朱厚照会给这么丰厚的赏赐,连忙起身跪倒在地,老泪纵横。
“陛下!臣何德何能,敢受陛下如此厚恩!臣…… 臣谢陛下!谢陛下!”
朱厚照连忙扶起他,递给他一块帕子。
“你是大明的功臣,这些都是你应得的。以后在京城里安心养老,要是有什么需要,随时让人进宫跟朕说,朕一定帮你解决。”
“臣谢陛下!臣…… 臣再也不能为陛下分忧了,臣有罪啊!”
马文升擦着眼泪,声音哽咽。
朱厚照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
“你已经为大明做了够多的了,剩下的事,交给朕和其他大臣就好。你放心,朕会把吏部管好,不会让你多年的心血白费。”
马文升又谢了恩,才慢慢整理好官袍,拿起案上的辞官奏折,双手递给朱厚照。
“陛下,这是臣的辞官奏折,请陛下御批。”
朱厚照接过奏折,提笔在上面写下 “准奏” 二字,盖上玉玺,又递还给马文升。
“你拿着这个,去吏部交接吧。交接完了,就回家好好歇着,别再操心公务了。”
“臣遵旨!”
马文升接过奏折,小心翼翼地揣在怀里,又对着朱厚照躬身行了一礼。
“陛下保重龙体,臣…… 臣告退了。”
朱厚照点点头,看着马文升拄着拐杖,一步一步走出暖阁,背影在晨光里显得格外落寞。
直到老尚书的身影消失在门口,他才收回目光,靠在椅背上,轻轻叹了口气。
暖阁里静了下来,只有案上的奏折堆得高高的。
其中一叠还是吏部刚送来的官员考核名单,上面还留着马文升用红笔做的标记。
朱厚照拿起那叠名单,指尖划过上面的字迹,心里忽然空落落的。
马文升走了,吏部尚书的位置就空了,谁能接替这个位置呢?
他想起内阁的李东阳。
可李东阳是首辅,要管着整个朝堂的事,分身乏术。
他想起刑部的韩邦。
韩邦执法严明,可吏部需要的是懂吏治、善用人的人,韩邦未必合适。
他又想起都察院的屠滽。
屠滽刚正不阿,可让他管官员任免,似乎也不太对。
朱厚照放下名单,手指轻轻敲着案面,脑子里过着一个个官员的名字,却始终没找到合适的人选。
吏部掌管着大明的官员任免,要是选不好人,吏治整顿就会半途而废,之前马文升做的努力也会白费。
“吏部尚书…… 谁来干啊?”
他喃喃自语,目光落在窗外的宫墙上,眉头渐渐皱了起来。
这个位置太重要了,必须选一个既忠诚又有能力的人,可这样的人,到底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