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帝施巧计诛心魄,报载启事震京师-《朕,朱厚照,开局大杀四方》

  茶馆里读书人的话,当天就通过锦衣卫的暗桩,传到了朱厚照耳朵里。

  暖阁里,朱厚照正翻着军报的发行统计。

  听到汇报后,他只是淡淡笑了笑,没半点生气的样子。

  张永站在一旁,小声道:

  “陛下,这读书人太狂妄了,居然说军报侮辱圣人字眼,还说陛下被奸人蒙蔽,要不要让东厂的人去教训他一下?”

  “不用。”

  朱厚照放下统计册,手指轻轻敲着案面。

  “程朱理学传了几百年,读书人早把‘万般皆下品’刻进骨子里了,不是一顿教训就能改的。”

  他顿了顿,眼神里多了几分锐利。

  “但也不能让他乱嚼舌根,不然以后阿猫阿狗都敢对朕的新政指手画脚,得让他知道,说话是要负责任的。”

  张永连忙问:

  “陛下有何吩咐?奴婢这就去办!”

  朱厚照抬眼,慢悠悠道:

  “你明天一早,去大明报社和军报分社,让他们发一则寻人启事。”

  “寻人启事?”

  张永愣了一下,没明白陛下的意思。

  朱厚照笑着解释:

  “就写‘近日有一青衫读书人,于悦来茶馆言军报粗鄙,推崇圣人之道,朕已知晓。”

  “今朕在东华门置大明正使官服一套,若此君真有圣人之勇,可身着官服,代表大明出使鞑靼、倭国,向两国讨要残害我大明百姓之凶手。”

  “若君能成功,朕即刻停办军报,此后朝堂只讲圣人之道;若君不敢,便勿再妄议国事,扰百姓视听。钦此。’”

  张永听完,心里瞬间明白 —— 陛下这是要 “杀人诛心” 啊!

  鞑靼和倭国凶蛮,出使就是九死一生。

  那读书人要是敢去,大概率回不来。

  要是不敢去,就成了 “只会说大话的懦夫”,以后再也没脸议论军报。

  “陛下英明!”

  张永躬身道。

  “这法子既没治他的罪,又能让他下不来台,还能让百姓知道,陛下不是不让人提意见,是要提有用的意见!”

  朱厚照摆摆手:

  “别光顾着夸,赶紧去安排,明天一早必须登报,别耽误了。”

  “奴婢遵旨!”

  张永连忙躬身告退,脚步轻快地往报社赶。

  他得赶紧把这事告诉报社的人,让他们连夜排版,绝不能误了时辰。

  当天傍晚,王守仁和张仑就收到了张永传来的消息。

  兵部值房里,张仑看完寻人启事的内容,忍不住拍案叫好。

  “陛下这招太绝了!”

  “那读书人不是说军报粗鄙吗?让他去出使鞑靼倭国,看他还敢不敢说大话!”

  王守仁也笑着道:

  “陛下这是用他自己的话堵他的嘴。”

  “他推崇圣人之道,圣人讲‘勇’讲‘义’,出使讨凶正是‘义勇之举’,他要是不去,就是违背圣人之道,以后再没脸自称读书人。”

  张仑点点头。

  “而且这还能让百姓知道,陛下办军报不是心血来潮,是真为了大明,为了百姓,谁要是敢乱反对,就得拿出真本事来!”

  “咱们也别闲着。”

  王守仁道。

  “明天一早,咱们去东华门看看,把正使官服摆好,别出什么差错,也让百姓看看,陛下是说到做到的。”

  “好!”

  张仑应道。

  “我这就去工部,让人把官服熨烫整齐,明天一早送到东华门。”

  第二天,天还没亮,大明报社和军报分社的报童,就背着报纸跑遍了京师的大街小巷。

  他们嘴里大声吆喝:

  “卖报喽!卖报喽!陛下发寻人启事,邀青衫读书人出使鞑靼倭国!一文钱一份,快来看啊!”

  百姓们一听 “陛下发寻人启事”,都围了过来,纷纷掏钱买报。

  一个老汉接过报纸,让身边的秀才念。

  听到 “若君能成功,朕即刻停办军报” 时,忍不住道:

  “陛下这是给足了那读书人面子啊!要是他真能讨回凶手,停办军报也值了!”

  旁边的汉子却道:

  “值什么值?鞑靼和倭国那么凶,出使就是去送死,那读书人就是个只会说大话的,肯定不敢去!”

  “就是!”

  周围的百姓纷纷附和。

  “他要是真有本事,就去啊,别只会在茶馆里嚼舌根!”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到了悦来茶馆。

  昨天那个青衫读书人,正坐在角落里喝茶。

  听到邻桌百姓议论 “陛下邀人出使”,心里还纳闷。

  直到一个报童拿着报纸走过,他才连忙买了一份。

  展开报纸,看到寻人启事的内容,读书人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手都开始发抖。

  他只是想逞逞口舌之快,没想到陛下会真的 “成全” 他!

  鞑靼每年都要杀大明边民,倭国倭寇更是无恶不作,去出使讨凶,跟去送死有什么区别?

  可要是不去,就成了 “不敢践行圣人之道的懦夫”,以后在京师的读书人圈子里,再也抬不起头!

  “不…… 不可能……”

  读书人嘴里喃喃着,手里的报纸 “啪嗒” 掉在地上,胸口剧烈起伏,一口气没上来,眼睛一翻,直挺挺地晕了过去。

  周围的百姓吓了一跳,连忙围过来。

  “哎!他怎么晕了?”

  “还能怎么晕?是不敢去出使,又没脸见人,急晕的呗!”

  “活该!谁让他乱嚼舌根,说军报的坏话,现在知道陛下的厉害了吧!”

  茶馆掌柜连忙让人把他抬到后院,一边抬一边道:

  “别让他死在我这茶馆里,赶紧找他家人来,把他领走!”

  周围的百姓看着被抬走的读书人,纷纷拍手叫好。

  “陛下这招太解气了!以后看谁还敢乱议军报!”

  “就是!军报是好东西,能让咱们知道边军的辛苦,能让咱们懂国事,谁要是再敢反对,就让他也去出使鞑靼倭国!”

  东华门处,一套崭新的大明正使官服,被挂在显眼的木架上。

  宝蓝色的官袍,配着玉带和官帽,格外醒目。

  锦衣卫校尉守在旁边,不少百姓围着看,议论纷纷。

  “这就是陛下给那读书人的官服吧?真漂亮!”

  “可惜啊,有些人有命穿,没命穿!”

  “可不是嘛!敢说大话就得敢担责,不然就是懦夫!”

  直到中午,那读书人的家人才匆匆赶来,把晕过去的读书人抬走。

  却没人敢去碰那套官服。

  他们心里清楚,一旦碰了,就是答应出使,那是把人往死路上送。

  锦衣卫校尉看着被抬走的读书人,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陛下这招,不仅收拾了乱说话的人,还让百姓更支持军报,真是一举两得。

  暖阁里,朱厚照收到了东华门的回报,知道读书人晕了过去,没去碰官服,只是淡淡笑了笑。

  他对身边的李东阳道:

  “你看,不是朕不让人提意见,是有些人提的‘意见’,只是为了逞口舌之快,没半点用处。”

  李东阳躬身道:

  “陛下这招既显仁厚,又立了威,让百姓知道陛下办军报的决心,也让那些乱议国事的人知道收敛,臣佩服。”

  朱厚照摆摆手:

  “这只是个小插曲,军报还得好好办。”

  “王守仁和张仑那边,你多盯着点,要是缺人手缺银子,就从内阁这边调,别让他们受委屈。”

  “臣遵旨!”

  李东阳躬身应道。

  朱厚照拿起案上的军报发行统计,上面写着 “京师首日发行量破万,北直隶各府县订单已达五千份”,嘴角露出满意的笑容。

  军报的第一步,算是稳了。

  只是,他心里清楚,这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