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深夏浅,青竹乡的天气渐渐暖和起来。
韩荣荣(宁荣荣)对自己新身份的适应度越来越高。
她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观察者,开始更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能力”——尽管这能力在目前看来,微乎其微。
她发现,当她情绪平稳,尤其是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时,那残破的七宝琉璃塔虚影吸收周围稀薄灵气的效率会略有提升。
散逸出的滋养气息,也更为柔和。
这让她意识到,或许“心境”也是修炼的一部分,至少在这个阶段是如此。
这天清晨,天刚蒙蒙亮,父亲韩老三便窸窸窣窣地起床了。
他没有点灯,借着窗纸透进的微光,摸索着穿上那件打满补丁的粗布褂子,动作尽量轻缓,生怕吵醒炕上还在熟睡的妻女。
但荣荣的神识早已清醒。
她“看”着父亲佝偻着腰,走到灶台边,从瓦罐里舀出小半碗糙米,又掺上大半锅水,熟练地生火熬粥。
灶膛里跳跃的火光,映照着他古铜色、布满沟壑的脸庞,沉默而专注。
‘这个便宜老爹,话少得像块石头,心思倒细。’荣荣心里嘀咕。
她知道,那锅粥里能数得清的米粒,大部分会进了她和母亲的碗,父亲和哥哥往往只能喝点清汤,再啃个硬邦邦的杂粮窝头就算一顿。
母亲也很快醒了,挣扎着要起身帮忙,却被父亲用眼神制止了。
他指了指还在“酣睡”的荣荣,示意妻子多休息。
母亲叹了口气,重新躺下,目光却一直追随着丈夫忙碌的背影,里面盛满了心疼与无奈。
不一会儿,韩立也揉着惺忪的睡眼爬了起来。
他不用催促,自己穿好衣服,先是跑到炕边踮脚看了看妹妹,见荣荣眼皮微动似乎要醒,立刻伸出小黑手,笨拙地轻轻拍着襁褓,嘴里发出不成调的“哦哦”声,试图哄她继续睡。
荣荣配合地闭上眼睛,心里却翻了个白眼:‘傻哥哥,你这哄人的技术比编草蚂蚱还烂。’
但一种被笨拙关怀着的暖意,还是悄然弥漫心间。
早饭就在这种沉默而默契的氛围中进行。
果然,荣荣和母亲碗里的粥要稠厚许多。
韩立捧着自己那碗几乎能照见人影的米汤,呼噜呼噜喝得香甜,没有丝毫抱怨。
只是他喝几口,就会偷偷瞄一眼父亲那只啃了一半就放下、明显是要留到中午的窝头。
饭后,父亲扛起锄头下地去了。
母亲强撑着虚弱的身子,开始收拾碗筷,打扫屋子。
韩立则被分配了任务:看着妹妹,顺便把院里那点小菜地里的杂草拔一拔。
阳光正好,母亲将荣荣放在屋檐下一个铺了旧棉絮的破筐里,既能晒太阳,又安全。
韩立就蹲在旁边的菜地里,小手认真地分辨着杂草和嫩苗,小心翼翼地拔除。
荣荣躺在软垫上,看似在无所事事地挥动着小拳头,实则暗中运转那微弱的神识。
她将吸收来的灵气,极其精细地控制着,分成三股。
最精纯的一小缕,缓缓导向正在弯腰劳作的母亲。
母亲只觉得今日腰间的酸软似乎减轻了些,一股微不可查的暖流在四肢百骸流淌,让她难得地感到了一丝力气。
另一股较为平和的,则笼罩了正在拔草的韩立。
韩立干得格外起劲,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却丝毫不觉得疲惫,反而觉得浑身暖洋洋的,连眼神都清亮了许多,拔草的动作又快又准。
最后一股,也是最主要的,则用于滋养自身。
她能感觉到,这具婴儿的身体在灵气的浸润下,正以远超常人的速度变得健康、强壮,五官感知也愈发敏锐。
“妹妹,你看!”韩立突然兴奋地举起手,手里捏着一只肥嘟嘟的菜青虫,“大青虫!吓人不?”
他本想恶作剧一下,却见筐里的妹妹不仅没哭,反而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那扭动的虫子,甚至……嘴角似乎还有点嫌弃地撇了撇?
韩立挠挠头,觉得自己可能眼花了。
他想了想,把虫子扔到远处喂了鸡,然后在自己衣服上擦了擦手,从怀里掏出那只已经有些干瘪、但依旧保存完好的草蚂蚱,放在荣荣的筐边。
“这个好看,不看虫子。”他憨憨地笑道。
荣荣心里哼了一声:‘算你识相。’
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落在那只丑蚂蚱上。
经过这些天她无意识散发的灵气浸润,这普通的狗尾巴草编成的蚂蚱,竟然没有完全干枯断裂,反而呈现出一种异常的韧性,草茎颜色也碧绿得有些不自然。
‘咦?看来我这灵气,对凡物也有些许滋养之效?’荣荣像是发现了新玩具,暗自记下。
午间,父亲回来吃饭,带来的消息让家里气氛微沉。
村头张寡妇家的儿子在镇上找了份短工,一天能挣回两个铜板,张寡妇逢人便夸自家小子有出息。
母亲听着,眼神黯淡了一下,看了看瘦小的韩立,轻轻叹了口气。
韩立扒饭的动作慢了下来,低着头,不知道在想什么。
父亲闷头喝了一口粥,粗声说:“咱不跟人比那个。立儿还小,好好吃饭长大是正经。”
荣荣将家人的情绪尽收眼底。
她虽然无法言语,心里却活动开了:‘铜板?世俗钱财?哼,等本小姐稍微恢复点能力,随便弄点手段,还怕赚不来钱?只是现在……’
她看了看自己肉乎乎的小手,无奈放弃了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
当务之急,还是先安稳长大,并持续用灵气改善家人的体质。
傍晚,夕阳西下。
一家人难得聚在院子里。
母亲借着最后的天光缝补衣服,父亲在修理一把坏了的锄头,韩立则趴在磨盘上,用石子认真地画着老秀才教的字。
荣荣被放在一旁的摇篮(其实是旧木桶改的)里。
她不再刻意修炼,只是放松心神,感受着这平淡却真实的氛围。
晚风拂过,带来泥土和青草的气息,夹杂着灶间隐约的烟火味。
父母间偶尔的低语,哥哥写画时认真的侧脸……
这种脚踏实地、充满烟火气的生活,是她前世作为宗门大小姐和神女都未曾真正体验过的。
没有勾心斗角,没有修炼压力,只有最朴素的相依为命。
‘似乎……这样也不错。’一个念头悄然划过荣荣的心间。
她闭上眼睛,任由那残破的塔影自行吸收着黄昏时天地间最后一丝灵气,散发的滋养气息愈发柔和,如同无声的春雨,悄然滋润着这个贫寒却充满温情的家。
夜幕降临,油灯如豆。
韩家小小的土坯房里,灯火虽暗,却透着一股让荣荣感到无比安心的暖意。
这贫寒中的温情,正一点点浸润着她曾经高高在上的神女之心,也让她对这个世界,产生了真正的归属感。
韩荣荣(宁荣荣)对自己新身份的适应度越来越高。
她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观察者,开始更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能力”——尽管这能力在目前看来,微乎其微。
她发现,当她情绪平稳,尤其是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时,那残破的七宝琉璃塔虚影吸收周围稀薄灵气的效率会略有提升。
散逸出的滋养气息,也更为柔和。
这让她意识到,或许“心境”也是修炼的一部分,至少在这个阶段是如此。
这天清晨,天刚蒙蒙亮,父亲韩老三便窸窸窣窣地起床了。
他没有点灯,借着窗纸透进的微光,摸索着穿上那件打满补丁的粗布褂子,动作尽量轻缓,生怕吵醒炕上还在熟睡的妻女。
但荣荣的神识早已清醒。
她“看”着父亲佝偻着腰,走到灶台边,从瓦罐里舀出小半碗糙米,又掺上大半锅水,熟练地生火熬粥。
灶膛里跳跃的火光,映照着他古铜色、布满沟壑的脸庞,沉默而专注。
‘这个便宜老爹,话少得像块石头,心思倒细。’荣荣心里嘀咕。
她知道,那锅粥里能数得清的米粒,大部分会进了她和母亲的碗,父亲和哥哥往往只能喝点清汤,再啃个硬邦邦的杂粮窝头就算一顿。
母亲也很快醒了,挣扎着要起身帮忙,却被父亲用眼神制止了。
他指了指还在“酣睡”的荣荣,示意妻子多休息。
母亲叹了口气,重新躺下,目光却一直追随着丈夫忙碌的背影,里面盛满了心疼与无奈。
不一会儿,韩立也揉着惺忪的睡眼爬了起来。
他不用催促,自己穿好衣服,先是跑到炕边踮脚看了看妹妹,见荣荣眼皮微动似乎要醒,立刻伸出小黑手,笨拙地轻轻拍着襁褓,嘴里发出不成调的“哦哦”声,试图哄她继续睡。
荣荣配合地闭上眼睛,心里却翻了个白眼:‘傻哥哥,你这哄人的技术比编草蚂蚱还烂。’
但一种被笨拙关怀着的暖意,还是悄然弥漫心间。
早饭就在这种沉默而默契的氛围中进行。
果然,荣荣和母亲碗里的粥要稠厚许多。
韩立捧着自己那碗几乎能照见人影的米汤,呼噜呼噜喝得香甜,没有丝毫抱怨。
只是他喝几口,就会偷偷瞄一眼父亲那只啃了一半就放下、明显是要留到中午的窝头。
饭后,父亲扛起锄头下地去了。
母亲强撑着虚弱的身子,开始收拾碗筷,打扫屋子。
韩立则被分配了任务:看着妹妹,顺便把院里那点小菜地里的杂草拔一拔。
阳光正好,母亲将荣荣放在屋檐下一个铺了旧棉絮的破筐里,既能晒太阳,又安全。
韩立就蹲在旁边的菜地里,小手认真地分辨着杂草和嫩苗,小心翼翼地拔除。
荣荣躺在软垫上,看似在无所事事地挥动着小拳头,实则暗中运转那微弱的神识。
她将吸收来的灵气,极其精细地控制着,分成三股。
最精纯的一小缕,缓缓导向正在弯腰劳作的母亲。
母亲只觉得今日腰间的酸软似乎减轻了些,一股微不可查的暖流在四肢百骸流淌,让她难得地感到了一丝力气。
另一股较为平和的,则笼罩了正在拔草的韩立。
韩立干得格外起劲,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却丝毫不觉得疲惫,反而觉得浑身暖洋洋的,连眼神都清亮了许多,拔草的动作又快又准。
最后一股,也是最主要的,则用于滋养自身。
她能感觉到,这具婴儿的身体在灵气的浸润下,正以远超常人的速度变得健康、强壮,五官感知也愈发敏锐。
“妹妹,你看!”韩立突然兴奋地举起手,手里捏着一只肥嘟嘟的菜青虫,“大青虫!吓人不?”
他本想恶作剧一下,却见筐里的妹妹不仅没哭,反而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那扭动的虫子,甚至……嘴角似乎还有点嫌弃地撇了撇?
韩立挠挠头,觉得自己可能眼花了。
他想了想,把虫子扔到远处喂了鸡,然后在自己衣服上擦了擦手,从怀里掏出那只已经有些干瘪、但依旧保存完好的草蚂蚱,放在荣荣的筐边。
“这个好看,不看虫子。”他憨憨地笑道。
荣荣心里哼了一声:‘算你识相。’
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落在那只丑蚂蚱上。
经过这些天她无意识散发的灵气浸润,这普通的狗尾巴草编成的蚂蚱,竟然没有完全干枯断裂,反而呈现出一种异常的韧性,草茎颜色也碧绿得有些不自然。
‘咦?看来我这灵气,对凡物也有些许滋养之效?’荣荣像是发现了新玩具,暗自记下。
午间,父亲回来吃饭,带来的消息让家里气氛微沉。
村头张寡妇家的儿子在镇上找了份短工,一天能挣回两个铜板,张寡妇逢人便夸自家小子有出息。
母亲听着,眼神黯淡了一下,看了看瘦小的韩立,轻轻叹了口气。
韩立扒饭的动作慢了下来,低着头,不知道在想什么。
父亲闷头喝了一口粥,粗声说:“咱不跟人比那个。立儿还小,好好吃饭长大是正经。”
荣荣将家人的情绪尽收眼底。
她虽然无法言语,心里却活动开了:‘铜板?世俗钱财?哼,等本小姐稍微恢复点能力,随便弄点手段,还怕赚不来钱?只是现在……’
她看了看自己肉乎乎的小手,无奈放弃了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
当务之急,还是先安稳长大,并持续用灵气改善家人的体质。
傍晚,夕阳西下。
一家人难得聚在院子里。
母亲借着最后的天光缝补衣服,父亲在修理一把坏了的锄头,韩立则趴在磨盘上,用石子认真地画着老秀才教的字。
荣荣被放在一旁的摇篮(其实是旧木桶改的)里。
她不再刻意修炼,只是放松心神,感受着这平淡却真实的氛围。
晚风拂过,带来泥土和青草的气息,夹杂着灶间隐约的烟火味。
父母间偶尔的低语,哥哥写画时认真的侧脸……
这种脚踏实地、充满烟火气的生活,是她前世作为宗门大小姐和神女都未曾真正体验过的。
没有勾心斗角,没有修炼压力,只有最朴素的相依为命。
‘似乎……这样也不错。’一个念头悄然划过荣荣的心间。
她闭上眼睛,任由那残破的塔影自行吸收着黄昏时天地间最后一丝灵气,散发的滋养气息愈发柔和,如同无声的春雨,悄然滋润着这个贫寒却充满温情的家。
夜幕降临,油灯如豆。
韩家小小的土坯房里,灯火虽暗,却透着一股让荣荣感到无比安心的暖意。
这贫寒中的温情,正一点点浸润着她曾经高高在上的神女之心,也让她对这个世界,产生了真正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