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外生枝-《魂归三国:孙绍的崛起之路》

  十天后。

  益州,这片被地龙翻身撕扯得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出现了一支奇怪的军队。

  一支又一支的队伍,开进了各个受灾的郡县。

  说他们是军队,可他们手里没有长矛,腰间没有佩刀,脸上更没有一丝一毫的杀气。

  他们的肩膀上,扛着的是一袋袋沉甸甸的粮食。

  他们的车马上,堆着的是一件件御寒的棉衣和修建房屋的木料。

  他们是宁国的军队。

  是孙绍的军队。

  一处村庄的废墟里,一个满脸尘土的宁国士兵,将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粥,递到了一位瑟瑟发抖的老妇人手里。

  “大娘,快趁热吃了。”

  “我们大宁的皇帝陛下,听闻了这边的灾情。”

  “陛下他老人家,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连夜就派我们过来了!”

  老妇人捧着那碗粥,眼泪刷地一下就流了下来。

  “好皇帝啊……真是好皇帝……”

  另一边,一群士兵,身上精良的军服沾满了泥浆,正嘿咻嘿咻地帮着一户人家清理碎石,重新立起倒塌的房梁。

  嘹亮的口号声,由成百上千个嗓子齐声呐喊,回荡在萧瑟的山谷里。

  “大宁皇帝陛下,心系天下苍生!”

  “我等奉陛下之命,前来救灾!”

  “我们有粮食!我们有衣服!只要陛下在,就绝不会让大家伙儿饿死!”

  陷入绝望的益州百姓,看到了这一幕。

  他们自己的官吏束手无策,他们自己的粮仓空空如也。

  可救命的希望,却从东边来了。

  从那个他们只在传闻中听过的,甚至有些畏惧的皇帝那里来了。

  从怀疑,到震惊,再到涕泗横流的感激。

  这个过程,快得不可思议。

  宁国军队所到之处,百姓们成片成片地跪了下去。

  他们不是跪自己的官吏,而是对着那些来自宁国的士兵,用力地磕头。

  他们在刚刚搭好的窝棚里,用最简陋的木板,立起了牌位。

  “大宁皇帝孙绍陛下万寿无疆长生牌位。”

  人心,就这样被光明正大地收买着。

  ……

  成都,蜀汉皇宫。

  刘备坐在皇位上,脸色惨白,双手死死地抓着扶手,一封封由驿卒送来的奏报,堆满了他的案头。

  “陛下!宁军进入犍为郡!正在放粮!百姓……百姓们高呼孙绍是活菩萨啊!”

  “陛下!巴郡……也沦陷了!不是被兵锋,是被恩惠!宁军在帮着百姓重建家园!我军郡守根本不敢靠近!”

  “陛下!该如何是好啊!”

  刘备一拳砸在桌案上。

  “如何是好?!”

  他怒吼着,声音里充满了狂怒,和一种深入骨髓的无力感。

  “孔明!你告诉朕!朕能如何是好?!”

  “派兵去打他们吗?去打一支正在救我子民,正在喂饱我百姓的军队吗?!”

  “朕要是这么做了!不用孙绍来打!朕的子民就能把朕给生吞活剥了!”

  他站起身,像一头被困在笼子里的猛兽,焦躁地来回踱步。

  “他在挖朕的根啊,孔明!”

  “他用恩惠做铲子,一铲子一铲子地,在挖我大汉的根基啊!”

  “这个小人!这个卑鄙无耻的混蛋!”

  诸葛亮静静地立在一旁,手中的羽扇纹丝不动。

  他脸上,是一种近乎冷酷的平静。

  “陛下,此乃阳谋。”

  “光明正大的阴谋。”

  “他把他的企图,明明白白地摆在天下人面前。他就是在告诉我们,告诉益州的所有百姓,他孙绍,能给他们活路。而您,他们的皇帝,给不了。”

  “我们明知是计,明知是收买人心的毒计。”

  “却无能为力。”

  诸葛亮的话很轻,但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刀子,扎在刘备的心上。

  “动,则尽失民心,沦为暴君。不动,则眼睁睁看着他,窃取我大汉国祚民心。”

  “我们,动弹不得。”

  刘备颓然地跌坐回皇位上,满脸的挫败。

  “所以,朕只能看着?”

  “看着朕的子民,在朕的土地上,为朕的死敌,立长生牌?”

  他痛苦地闭上了眼睛,脸上满是挣扎。

  “难道,真是天要亡我大汉吗!”

  ……

  一时间,孙绍的计策,进行得天衣无缝。

  善意的种子,在益州这片破碎的土地上,疯狂地生根发芽。

  可偏偏,就是有那不长眼的。

  又或者说,是自作聪明的人。

  兴古郡。

  太守张通,是个靠着溜须拍马爬上来的角色。

  他看着那些宁国士兵热火朝天地干活,看着自己治下的百姓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看到的不是救赎,而是阴谋。

  “看看他们!”他对着身边的副将,不屑地冷哼。

  “一口一个孙绍陛下!他们忘了自己到底是谁的子民了吗?”

  “这哪里是赈灾!这分明是蛊惑人心!”

  凌封正指挥着手下,在兴古郡分发最后一批御寒的衣物。

  张通带着上百名披坚执锐的郡兵,气势汹汹地来了。

  “站住!”

  张通一声厉喝,划破了现场和谐的气氛。

  领到新衣的百姓们,茫然地看了过来。

  凌封转过身,神色平静。

  “张太守,有何指教?”

  张通伸出手指,遥遥点着凌封。

  “指教?你们就是最大的问题!”

  “你们这群所谓的赈灾军,名为赈灾,实为蛊惑百姓,收买人心!你们是奸细!是逆贼!”

  凌封的眼睛微微眯了起来。

  “太守大人,我等奉大宁皇帝陛下之命前来,只为救助灾民,并无他意。我们未带寸铁,只带了一片仁心。”

  “仁心?”张通像是听到了天大的笑话,发出一阵刺耳的干笑。

  “说得比唱得还好听!你当本官是三岁孩童吗?孙绍是头饿狼!你们就是他的爪牙!”

  “本官命令你们,立刻滚出兴古郡!带着你们那点假惺惺的施舍,滚!”

  百姓中开始发出了不满的议论声,他们看着张通的眼神,充满了愤怒。

  “太守大人!他们是来救我们的命的啊!”一个老汉忍不住喊道。

  “闭嘴!”张通猛地回头,恶狠狠地瞪着他。“你这愚夫!他们今天给你一碗米,明天就能要了你的脑袋!”

  他转回头,重新面对凌封,脸上满是狠戾。

  “我再说最后一遍!滚!”

  “否则,别怪本官不客气!”

  凌封的脸色,彻底冷了下来。

  “张太守,我劝你三思。我等今日确实未带兵器。但辱我等,便是辱我大宁皇帝。这个后果,你承担得起吗?”

  提到孙绍,张通的怒火反而烧得更旺了。

  “后果?在本官的地盘上,本官就是后果!”

  他“呛”地一声,拔出了腰间的佩剑。

  “来人!把这群宁国的狗,给本官赶出去!”

  郡兵们有些迟疑,他们看看手无寸铁的宁国士兵,又看看周围百姓们恳求的眼神。

  “还愣着干什么?!动手!”张通咆哮道。

  郡兵们只能硬着头皮上前,用矛杆推搡着宁国的士兵。

  一个年轻的宁国士兵,看上去不过十八九岁,被推得一个踉跄。

  他下意识地想去扶住一个被挤倒的老婆婆。

  “滚开,你这狗东西!”

  一个被张通的怒火冲昏了头的郡兵,猛地将手中的长矛刺了出去。

  用的不是矛杆。

  是矛尖。

  锋利的矛尖,毫无阻碍地捅进了年轻士兵的后心。

  年轻士兵的身体,猛地一僵。

  他难以置信地瞪大了眼睛。

  他低头,看着自己胸口绽开的血花,又缓缓地回头,看向凌封。

  “将……将军……”

  他扑通一声,倒在了地上。

  寂静。

  死一般的寂静。

  百姓们发出了惊恐的抽气声。

  所有的宁国士兵都定住了,他们的眼睛,瞬间变得通红。

  凌封死死地盯着倒在血泊中的袍泽。这个今天早上还在开玩笑,说打完仗要回家娶媳妇的半大孩子。

  他那张平静的脸,此刻如同罩上了一层寒冰。

  他缓缓走上前,单膝跪地,伸手合上了年轻士兵圆睁的双眼。

  然后,他站了起来。

  他看向张通,那个此刻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得有些发愣的太守。

  “张太守,你过界了。”凌封的声音很轻,但每个字都带着一股浓烈的杀意。

  “我们今日,手无寸铁。”

  “我们退。”

  他转向自己的部下,声音嘶哑。

  “带上我们的兄弟。”

  “我们走。”

  宁国士兵们,脸上带着悲愤与怒火,小心翼翼地抬起了同伴的尸体。

  在转身离开的最后一刻,凌封停下脚步,回头看了张通最后一眼。

  “我凌封,用我这兄弟的在天之灵发誓。”

  “今日之事,我主必会知晓。”

  “下一次,我大宁的军队再来兴古郡时。”

  “带来的,就不是粮食了。”

  他没有咆哮,没有怒骂。

  他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

  一个让张通遍体生寒,血液都快要凝固的事实。

  赈灾的军队,缓缓撤离。

  留下一个惊魂未定的太守,和满城从感激,转为恐惧与怨恨的百姓。

  节外生枝。

  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