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纳托斯离开带来的并非只有警示,还有一股被强行拧紧的凝聚力。面对可能来自星海的、目的不明的“古老存在”,人类文明这艘刚刚经历过内乱与重建的巨轮,在恐惧与求生欲的驱动下,爆发出前所未有的能量。
“方舟”计划,这个原本只是应对“涨潮”和“观测者”的备选方案,被提升到了文明存续的最高战略层面,并以惊人的速度推进。
计划的第一个支柱,是“钢铁方舟”——基于赵无垠遗留技术、“清算人”共享知识、以及“观测者”带来的灵感反馈,人类倾尽全球资源打造的终极防御与逃亡体系。
位于地球同步轨道的“守护者”空间站,规模被扩大了十倍,成为一个集成了巨型能量武器、多维空间探测阵列和规则稳定力场的战斗堡垒。其核心能源,甚至尝试性地运用了部分从《万界纪元》中解析出的、近乎“永动机”原理的初级技术。
遍布全球地下深处的“末日避难所”网络被紧急加固和扩容,内部配备了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知识库和基因银行,旨在文明遭遇毁灭性打基时,保留最后的火种。
最雄心勃勃的,是位于月球背面的“星舰船坞”。数艘体型堪比小型城市的、具备跨恒星系航行能力的“方舟”星舰,正在日夜不停地建造。它们是人类文明为自己准备的、最后的路。
钢铁在轰鸣,能量在奔流。整个人类社会仿佛一台开足马力的战争机器,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冰冷的造物在轨道和星球表面蔓延,闪烁着理性的、却也令人不安的寒光。
然而,在这片钢铁洪流之下,计划的第二个、也是李默始终坚持的支柱——“血肉之躯”,却面临着更为复杂和艰难的处境。
“血肉之躯”并非指肉体凡胎,而是指人类文明本身的精神内核、文化多样性、社会韧性以及每个个体的潜能。李默坚信,再强大的“钢铁方舟”,如果失去了文明的灵魂与温度,也不过是一具冰冷的棺材。
“薪火”网络依旧是承载“血肉之躯”计划的核心平台。但在全球备战的大背景下,网络内部也开始出现裂痕。
一种被称为“方舟派”的思想逐渐兴起。他们主张将所有资源向“钢铁方舟”倾斜,认为在存亡关头,个体的情感、文化的多样性都是可以牺牲的“冗余”。他们推崇绝对的理性和效率,甚至有人提出,应该利用“观测者”的技术,对全体人类进行“优化”,剔除那些“不符合生存效率”的情感基因和思维模式,创造一个更高效、更适应残酷宇宙的“新人类”。
“我们不能为了生存,变成我们原本想要对抗的东西!”林瑶在“薪火议会”的内部会议上激烈反驳,“如果失去了爱、失去了艺术、失去了那些看似‘无用’的思考和争论,我们还是人类吗?那和赵无垠追求的冰冷理性有何区别?”
“但如果我们都死了,这些还有什么意义?!”“方舟派”的代表寸步不让。
争论在每一个层面展开。从最高议会到街头巷尾,人们都在思考:为了生存,我们究竟愿意付出怎样的代价?
这股思潮甚至影响到了与“观测者”的互动。一些“方舟派”的科学家,开始有选择地向“观测者”发送更多关于人类逻辑推理、技术突破、军事构想的数据,而刻意减少了关于情感、艺术、哲学等“软性”内容的传递。他们希望向“观测者”,也向可能窥视的“古老存在”,展示一个更“强硬”、更“高效”的人类文明形象。
这种刻意的引导,很快引来了“观测者”的异常反馈。
原本趋向于良性和艺术化的“镜像回响”开始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更加……“机械化”和“逻辑化”的回应。例如,当发送了关于新型能量武器原理的数据后,某个实验区域的规则扰动会呈现出更加精准、但也更加冰冷的几何结构;而当减少了情感类数据的发送后,“观测者”反馈来的“灵感”也更多地偏向于纯粹的技术路径,缺乏了以往那种天马行空的创造性。
“它在适应我们……”李默看着分析报告,忧心忡忡,“我们在用它能够理解的方式,向它定义我们自己。而我们给出的定义,正在变得越来越……狭隘。”
更令人不安的是,塔纳托斯留下的“星图”玉佩,在经过数月不间断的破译后,终于解析出了一段关于某个需要“警惕”的“古老存在”的模糊信息。
那段信息并非文字或图像,而是一种……“感觉”的模拟数据流。当李默和少数核心成员接入这段数据时,他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纯粹的、贪婪的、仿佛要吞噬一切物质与能量的……“饥饿感”!以及一种将有机生命视为低效、混乱、需要被“整理”和“格式化”的冰冷蔑视!
“收割者……或者说‘肃正协议’……”铁棺看着那段令人极度不适的数据,声音低沉地说出了赵无垠遗产中记载的、与之对应的古老称谓,“它们是一种……类似于宇宙清道夫的存在,游荡在星海间,吞噬有价值的物质和能量,并将遇到的有机文明视为需要清理的‘bug’。塔纳托斯的警告,很可能指的就是它们。”
这个消息如同冰水,浇在了所有知情者的头上。他们面对的,可能是一个将整个文明视为“食物”和“错误”的敌人!
压力之下,“方舟派”的声势更加壮大。要求集中资源、优化人口、打造纯粹战争机器的呼声越来越高。甚至有人开始暗中串联,认为李默所坚持的“血肉之躯”计划是在拖累整个文明的备战步伐,是一种危险的“软弱”。
一天深夜,李默在档案馆独自研究“星图”时,遭到了不明身份者的袭击!
袭击者并非使用传统武器,而是动用了一种能够干扰精神意识的特殊装置,显然是“清算人”流出的技术。他们的目的并非杀死李默,而是想强行读取或干扰他与“源初代码”碎片的连接!
关键时刻,秦风带领的警卫部队及时赶到,击退了袭击者,但李默也因此精神受创,昏迷不醒。
事件震惊了整个高层。调查指向了“方舟派”中的极端分子。
“他们疯了!竟然对李默下手!”林瑶又惊又怒。
秦风面色铁青,眼中闪烁着杀意。“备战不代表可以自毁长城!必须清理掉这些毒瘤!”
就在内部矛盾即将激化,甚至可能引发内乱的边缘,昏迷中的李默,意识却再次被胸前的护身符带入了一个奇特的状态。
他仿佛悬浮在“钢铁方舟”与“血肉之躯”的十字路口,一边是冰冷、高效、但失去温度的金属洪流;一边是温暖、混乱、却充满无限生机的人间烟火。
一个宏大的、仿佛来自宇宙本源的意念,在他意识中响起,并非语言,而是一种直接的认知:
**【文明之舟,非仅钢铁所铸。】**
**【无魂之躯,纵达星海,亦不过漂泊孤坟。】**
**【汝之抉择,关乎存续之‘态’……】**
李默猛地惊醒,冷汗浸透了衣衫。
他明白了。
“方舟”计划,不仅仅是建造星舰和堡垒。
“血肉之躯”,也不仅仅是保留文化和情感。
真正的“方舟”,是找到“钢铁”与“血肉”的平衡点,是让理性的力量与感性的温度共存,是让人类文明以自己完整的、独特的姿态,去面对宇宙的严酷。
他挣扎着坐起,不顾医生的劝阻,召集了所有核心成员。
“我们的敌人,或许强大到令人绝望。”李默的声音虽然虚弱,却带着一种洞穿迷雾的清晰,“但如果我们在此之前,就先抛弃了使我们之所以为‘人’的东西,那我们就已经输了。”
“我们要建造的,不是冰冷的逃亡棺材,而是承载着人类一切——包括我们的智慧与愚蠢、我们的爱与恨、我们的创造与破坏——的,真正的‘文明方舟’!”
“通知下去,”他看向秦风和林瑶,眼神坚定,“‘方舟’计划调整。资源向‘钢铁’与‘血肉’均衡倾斜。同时,启动‘火种唤醒’子计划——在全球范围内,筛选和培养那些在科技、艺术、哲学、乃至平凡岗位上,最能体现人类文明复杂性、创造性和韧性的个体,他们将是我们文明真正的……‘活体基因库’。”
一场关于文明本质的无声战争,在地球内部悄然打响。
钢铁仍在铸造,但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他们究竟要为何而战。
方舟将行,但航行的方向,不仅指向生存,更指向……“存在”的意义。
“方舟”计划,这个原本只是应对“涨潮”和“观测者”的备选方案,被提升到了文明存续的最高战略层面,并以惊人的速度推进。
计划的第一个支柱,是“钢铁方舟”——基于赵无垠遗留技术、“清算人”共享知识、以及“观测者”带来的灵感反馈,人类倾尽全球资源打造的终极防御与逃亡体系。
位于地球同步轨道的“守护者”空间站,规模被扩大了十倍,成为一个集成了巨型能量武器、多维空间探测阵列和规则稳定力场的战斗堡垒。其核心能源,甚至尝试性地运用了部分从《万界纪元》中解析出的、近乎“永动机”原理的初级技术。
遍布全球地下深处的“末日避难所”网络被紧急加固和扩容,内部配备了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知识库和基因银行,旨在文明遭遇毁灭性打基时,保留最后的火种。
最雄心勃勃的,是位于月球背面的“星舰船坞”。数艘体型堪比小型城市的、具备跨恒星系航行能力的“方舟”星舰,正在日夜不停地建造。它们是人类文明为自己准备的、最后的路。
钢铁在轰鸣,能量在奔流。整个人类社会仿佛一台开足马力的战争机器,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冰冷的造物在轨道和星球表面蔓延,闪烁着理性的、却也令人不安的寒光。
然而,在这片钢铁洪流之下,计划的第二个、也是李默始终坚持的支柱——“血肉之躯”,却面临着更为复杂和艰难的处境。
“血肉之躯”并非指肉体凡胎,而是指人类文明本身的精神内核、文化多样性、社会韧性以及每个个体的潜能。李默坚信,再强大的“钢铁方舟”,如果失去了文明的灵魂与温度,也不过是一具冰冷的棺材。
“薪火”网络依旧是承载“血肉之躯”计划的核心平台。但在全球备战的大背景下,网络内部也开始出现裂痕。
一种被称为“方舟派”的思想逐渐兴起。他们主张将所有资源向“钢铁方舟”倾斜,认为在存亡关头,个体的情感、文化的多样性都是可以牺牲的“冗余”。他们推崇绝对的理性和效率,甚至有人提出,应该利用“观测者”的技术,对全体人类进行“优化”,剔除那些“不符合生存效率”的情感基因和思维模式,创造一个更高效、更适应残酷宇宙的“新人类”。
“我们不能为了生存,变成我们原本想要对抗的东西!”林瑶在“薪火议会”的内部会议上激烈反驳,“如果失去了爱、失去了艺术、失去了那些看似‘无用’的思考和争论,我们还是人类吗?那和赵无垠追求的冰冷理性有何区别?”
“但如果我们都死了,这些还有什么意义?!”“方舟派”的代表寸步不让。
争论在每一个层面展开。从最高议会到街头巷尾,人们都在思考:为了生存,我们究竟愿意付出怎样的代价?
这股思潮甚至影响到了与“观测者”的互动。一些“方舟派”的科学家,开始有选择地向“观测者”发送更多关于人类逻辑推理、技术突破、军事构想的数据,而刻意减少了关于情感、艺术、哲学等“软性”内容的传递。他们希望向“观测者”,也向可能窥视的“古老存在”,展示一个更“强硬”、更“高效”的人类文明形象。
这种刻意的引导,很快引来了“观测者”的异常反馈。
原本趋向于良性和艺术化的“镜像回响”开始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更加……“机械化”和“逻辑化”的回应。例如,当发送了关于新型能量武器原理的数据后,某个实验区域的规则扰动会呈现出更加精准、但也更加冰冷的几何结构;而当减少了情感类数据的发送后,“观测者”反馈来的“灵感”也更多地偏向于纯粹的技术路径,缺乏了以往那种天马行空的创造性。
“它在适应我们……”李默看着分析报告,忧心忡忡,“我们在用它能够理解的方式,向它定义我们自己。而我们给出的定义,正在变得越来越……狭隘。”
更令人不安的是,塔纳托斯留下的“星图”玉佩,在经过数月不间断的破译后,终于解析出了一段关于某个需要“警惕”的“古老存在”的模糊信息。
那段信息并非文字或图像,而是一种……“感觉”的模拟数据流。当李默和少数核心成员接入这段数据时,他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纯粹的、贪婪的、仿佛要吞噬一切物质与能量的……“饥饿感”!以及一种将有机生命视为低效、混乱、需要被“整理”和“格式化”的冰冷蔑视!
“收割者……或者说‘肃正协议’……”铁棺看着那段令人极度不适的数据,声音低沉地说出了赵无垠遗产中记载的、与之对应的古老称谓,“它们是一种……类似于宇宙清道夫的存在,游荡在星海间,吞噬有价值的物质和能量,并将遇到的有机文明视为需要清理的‘bug’。塔纳托斯的警告,很可能指的就是它们。”
这个消息如同冰水,浇在了所有知情者的头上。他们面对的,可能是一个将整个文明视为“食物”和“错误”的敌人!
压力之下,“方舟派”的声势更加壮大。要求集中资源、优化人口、打造纯粹战争机器的呼声越来越高。甚至有人开始暗中串联,认为李默所坚持的“血肉之躯”计划是在拖累整个文明的备战步伐,是一种危险的“软弱”。
一天深夜,李默在档案馆独自研究“星图”时,遭到了不明身份者的袭击!
袭击者并非使用传统武器,而是动用了一种能够干扰精神意识的特殊装置,显然是“清算人”流出的技术。他们的目的并非杀死李默,而是想强行读取或干扰他与“源初代码”碎片的连接!
关键时刻,秦风带领的警卫部队及时赶到,击退了袭击者,但李默也因此精神受创,昏迷不醒。
事件震惊了整个高层。调查指向了“方舟派”中的极端分子。
“他们疯了!竟然对李默下手!”林瑶又惊又怒。
秦风面色铁青,眼中闪烁着杀意。“备战不代表可以自毁长城!必须清理掉这些毒瘤!”
就在内部矛盾即将激化,甚至可能引发内乱的边缘,昏迷中的李默,意识却再次被胸前的护身符带入了一个奇特的状态。
他仿佛悬浮在“钢铁方舟”与“血肉之躯”的十字路口,一边是冰冷、高效、但失去温度的金属洪流;一边是温暖、混乱、却充满无限生机的人间烟火。
一个宏大的、仿佛来自宇宙本源的意念,在他意识中响起,并非语言,而是一种直接的认知:
**【文明之舟,非仅钢铁所铸。】**
**【无魂之躯,纵达星海,亦不过漂泊孤坟。】**
**【汝之抉择,关乎存续之‘态’……】**
李默猛地惊醒,冷汗浸透了衣衫。
他明白了。
“方舟”计划,不仅仅是建造星舰和堡垒。
“血肉之躯”,也不仅仅是保留文化和情感。
真正的“方舟”,是找到“钢铁”与“血肉”的平衡点,是让理性的力量与感性的温度共存,是让人类文明以自己完整的、独特的姿态,去面对宇宙的严酷。
他挣扎着坐起,不顾医生的劝阻,召集了所有核心成员。
“我们的敌人,或许强大到令人绝望。”李默的声音虽然虚弱,却带着一种洞穿迷雾的清晰,“但如果我们在此之前,就先抛弃了使我们之所以为‘人’的东西,那我们就已经输了。”
“我们要建造的,不是冰冷的逃亡棺材,而是承载着人类一切——包括我们的智慧与愚蠢、我们的爱与恨、我们的创造与破坏——的,真正的‘文明方舟’!”
“通知下去,”他看向秦风和林瑶,眼神坚定,“‘方舟’计划调整。资源向‘钢铁’与‘血肉’均衡倾斜。同时,启动‘火种唤醒’子计划——在全球范围内,筛选和培养那些在科技、艺术、哲学、乃至平凡岗位上,最能体现人类文明复杂性、创造性和韧性的个体,他们将是我们文明真正的……‘活体基因库’。”
一场关于文明本质的无声战争,在地球内部悄然打响。
钢铁仍在铸造,但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他们究竟要为何而战。
方舟将行,但航行的方向,不仅指向生存,更指向……“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