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人心才是关键-《汉末职场,小兵迎娶何太后》

  廊下的日光斜斜切过青砖地。

  严干提着剑快步穿行,玄色劲装的下摆扫过阶前的青苔。

  遇着值守的甲士,他便拱手作揖。

  有个络腮胡甲士抬了抬下巴,算是回应。

  斜对门那个却垂着眼帘,活像尊生了锈的佛像。

  对此,严干毫不在意,这是他的行事准则。

  你有没有礼貌我不在意。

  我在意的,是我不能失了礼节。

  一时,握紧佩剑的鲨鱼皮鞘,继续往前。

  门庭前的石榴树正落着花,李义刚刚出门,见他来便迎上前:“郑君刚说找你,怎么便来了。”

  “义兄。”

  严干先是拱手行礼,这才说道。

  “正有事向郑君回禀。”

  “嗯,去吧,郑君脸色不大好。”

  严干理了理衣襟,脱去靴子,这才迈过门槛。

  绕过影壁,就见郑达正坐在堂中案前。

  严干几步趋上前,待近了些,忙膝盖一弯跪下行礼:“仆从严干,拜见郑君。”

  古人的礼节习惯自谦,所以很多士族出身的人,侍奉主君的时候,都会自称仆从、奴仆。

  案后的郑达没抬头,指节叩着案几,案上的竹简被震得簌簌作响。

  严干行礼之后,跪坐一边,并未出声。

  “耿鄙征发六郡兵平叛,你怎么看?”

  良久,郑达忽然开口。

  严干的喉结滚了滚,并未直接回话,后颈不知何时沁出细汗。

  “张温先前督董卓、周慎两路兵马破贼,凭此功晋了太尉。”

  郑达接着说道,“如今凉州刺史耿鄙征六郡兵,正是张温一力促成。

  若真能荡平叛贼,其功必压过大将军。

  你说,大将军府该不该插一手?

  好分润些功劳。”

  说到这里,郑达又道:“只恐不能平叛,反而显得大将军府无能。”

  严干闻言,心中激动,这种国家机密,郑君竟然来垂询他,这是视他如心腹啊。

  但是这种大事,严干一时之间又怎么能拿定主意。

  他心中顿时开始飞速计算起来。

  然而由于缺乏一线的消息,这种事情就好像赌。

  无所谓胜败,赌胜了,他严干一飞冲天,彻底成为郑达的腹心。

  赌输了,他肯定要被拉出来顶锅。

  杀头弃市简直是一定的。

  想到这里,严干顿时明白过来,郑君也是在赌。

  这种事情,郑君肯定有一手的信息,却没有和他说,这说明郑君本身已经有了判断。

  只不过现在这个时候,他需要听听身边人的意见。

  自己的意见和他一样,那就是不错不错。

  后面赢了有提拔,输了则杀他。

  自己的意见和他不一样,那就下去吧,他再换一个人来问。

  甚至,可能郑君已经从属下那里听到了两个意见。

  反正输赢,都有人背锅。

  而他只不过一句,悔不听谁谁之言。

  其实再向上看,大将军何尝不是如此,一件事情,总要听到各种意见。

  严干想透了这一点,自然不愿贸然给出个人意见。

  上面只是向找人预备甩锅,但他这里输了可是付出惨重代价的,轻则职场清零,重则杀头弃市。

  一定要给出正确答案。

  严干能感觉到后脊的汗正顺着腰线往下滑:“郑君……”

  他舔了舔发干的唇,“此乃国之大事,属下需先收集些边地军情,方能妄议。”

  郑达的指节停在案上,目光扫过严干紧绷的双肩,忽然嗤笑一声:“倒还算稳妥。”

  他呷了口冷茶:“你方才要禀何事?”

  “是关于春园的部曲。”

  严干松了口气,腰杆挺得更直,“属下操练时见了几个好苗子,尤其是那个叫何方的什长,识文断字,对阵法颇有见地,是否……”

  “如今关东人占了大半朝堂,其他无论是关中人,还是更远一些的蜀地、幽州等,都得靠实绩说话。”

  郑达打断了严干,指尖点了点案上的舆图,“所以呢,勉力做好即可。

  不要顾忌其他事情。

  做事斟酌得失利弊,那要等你坐上大位之后才须考虑。”

  “谨唯主人教诲。”

  严干这次叩首乃是真心诚意,额角都贴在了砖上。

  看着严干离去的背影,郑达忽然笑了起来,暗自说道:“连严干都知道斟酌斟酌,再给出答复,吾一个从事中郎,还急躁什么呢?

  先让掾属从事们争论一番吧。”

  这时,李义从门外走了进来,向郑达行礼。

  郑达神色轻松,随口问道:“耿鄙征发六郡兵平叛,你怎么看?”

  李义道:“昔日太尉征伐凉州叛乱,打的对方惶惶如丧家之犬,不过躲在关外之地苟延残喘。

  先前未定,不过历任刺史不知兵法。

  耿凉州乃是掌兵事的世家,熟读兵法,数有战绩,此番又征发六郡勇士。

  可谓是老虎吃鸡,用了全力。

  焉有失败的道理呢?”

  郑达点点头,道:“你说的很有见地。”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春院内,校场边的老槐树下早围满了人。

  除了五十名家兵,仆从中也有数十人围聚而来,甚至还有几个婢女也在远远观望。

  因为,家兵中出了大动作。

  原本的什长何方,直接被提拔为队率。

  而原本的队率何林,则被贬为什长。

  严干在的时候,何林不敢发作,对方一走,他立时就呼喝众人,对何方进行逼难。

  何方心知肚明。

  早在他没有推辞,直接说出有何不敢的时候,就料到有这一出。

  于是直接提出各领一什人马比试一番,他何方赢了,何林老老实实听话。

  他何方若是输了,自己向严干分说,辞去这队率的职责。

  何林一听,顿时大喜。

  他呼喝众人,其实就是为了让何方难堪。

  让众人认清楚,即便何方担任了队率,但说话管用的还是他何林。

  用何方的话说,冥冥之中,丢掉正式权威的何林,正试图建立为非正式权威。

  毕竟很多理论,那是对现实经验的总结。

  但何林没有想到的是,何方如此年轻,一怒之下,说出要比试。

  比试?

  哈哈哈,其他的不说,说到比试,他何林绝对的第一。

  当年面对蛾贼,一群人抖抖霍霍好似鹌鹑,若不是他何林一马当先,里中早被携裹屠戮。

  若是用真的刀剑,他甚至敢一人对上何方这一什人马。

  不过现在用的是木制的演练兵器,他自然还是慎重一些。

  于是亲自挑选了相好的数名壮汉。

  此刻,双方各十人,在众人的围观下,开始列阵。

  人一多就热闹。

  何林那什的壮汉们正拍着大腿起哄,手里的木刀往地上顿得咚咚响。

  “瞅何方那什的破阵!”一个豁嘴汉子指着场中,“何东扛着打谷的大橹就来了,这是要给咱表演舂米?”

  “还有何春那俩夯货!”旁边的人笑得直不起腰,“拿着钉耙当大戟,怕不是打完仗要直接去刨地?”

  听着这些声音,何林嘴角一勾,浮现出一丝冷笑。

  另一边,看着何林率领的壮汉,何方这边的人明显心气不足。

  何东都开始打起了摆子:“什长,这怎么打的过?”

  注:东汉选官以「辟举制」为主,被举荐者(门生故吏)与主君形成终身依附关系。

  《后汉书》:公孙瓒举上计吏。太守刘君坐事槛车征,官法不听吏下亲近,瓒乃改容服,诈称侍卒,身执徒养,御车到洛阳。太守当徙日南,瓒具豚酒于北芒上,祭辞先人,酹觞祝曰:“昔为人子,今为人臣,当诣日南。日南多瘴气,恐或不还,便当长辞坟茔。”慷慨悲泣,再拜而去,观者莫不叹息。

  《后汉书?袁绍传》载袁氏「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这些人需为举主服丧三年(如李固门生王调「自戴刑具上书讼冤」),甚至在举主死后继续侍奉其家族。

  这种义务远超普通官僚关系,与奴仆对主人的忠诚具有逻辑一致性。

  汉律规定「故吏杀伤旧主,罪加一等」,这种法律歧视与对待奴婢的「奴婢杀伤主人,处极刑」形成制度呼应。

  臧洪父亲是护匈奴中郎将臧旻,以父功拜童子郎,知名太学,妥妥的士族。

  其《答陈琳书》中明确称呼袁绍为主人,自称为仆。

  此时,距离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太过久远,二元君主观盛行。在天子和万民之间的君臣关系之外,这种府主、郡守等和其各自属吏之间的君臣关系,也是常态。

  ......当然也不绝对如此。

  改换门庭的自然也有,如董卓、吕布等等很多。

  只是在正常情况下,那些忠心的人或者事,会更受到当时环境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