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太过气愤,也可能是右手受伤。
何方拿着剑的手不断的颤抖,动作也很慢。
看到这一幕,周围那些刚被救醒的流民们反应过来。
不少人跪着围了过来,纷纷为张佳求饶:“屯长饶了她吧!
她之前也帮我们分过粥,不是坏人啊!”
“求你开恩,放她一条生路!”
“下毒的不是她,是那个什么张白骑。”
“是啊,她还给某等解药呢。”
看着流民们纯良的眼神。
张佳浑身一震,泪水汹涌而出,她跪在地上稽首:“贱妾认罪,任凭屯长处置。”
何方见状,顺势收剑,对护卫道:“把她带下去,严加看管,待查明真相再做处置。”
接着,何方勾了勾手指,远处心脏砰砰乱跳的孟光先是指了指自己,随后颠颠的跑了过来。
阳光渐渐驱散了方才的慌乱。
地上的流民经解药缓解,虽仍有虚弱,却已不再抽搐呻吟。
何方走到人群中央,先对着众流民深深拱手,语气带着几分安抚:“诸位乡亲,方才遭此毒厄,让大家受了惊吓,是某护佑不周。
但请放心,投毒的歹人已被追查,往后定不会再让大家受此祸患。”
流民们闻言,纷纷抬起头,浑浊的眼中多了几分光亮。
方才何方不仅救了他们的命,此刻还肯躬身致歉,这份体恤让人心安。
何方继续大声说道,声音沉稳有力,确保尽量多的人能听清:“昨日某已与雒阳令周讳晖君商议妥当,周君已亲口应允,允诸位在津口周边定居安业,不再将大家遣返回乡。
为了让大家能尽快安家,周君还特拨下足量钱粮,外加百余方木料,专门用于搭建棚屋、置办农具。”
这话一出,人群中顿时响起低低的惊叹声,有人忍不住擦了擦眼角。
他们辗转流离,最盼的就是一个安稳住处,如今终于有了着落。
“后续之事,大家也无需担忧。”何方话锋一转,目光扫过众人,“讲部吏孟光孟先生,就是这位。”
孟光一路小跑到何方跟前,也学着何方的样子,对大家躬身行礼:“诸位乡亲,某是爱看公羊传的孟光,雒阳孟氏,就是太尉孟讳郁公的族人。”
闻言,流民们面面相觑,场面有点冷。
他们大都不是雒阳本地人,所以不知道太尉孟郁和雒阳孟氏的庞大。
何方大声说实在的:“稍后,孟讲部会带着人来为诸位统计户口,按各人手艺安排活计。
会木工的,可去帮忙修缮棚屋;懂耕种的,待开春后便有荒田可垦;会采桑的......
就算暂无手艺的老弱妇孺,也能去义舍帮衬着淘米、做饭,照样能挣份口粮,绝不会让谁饿肚子。”
他顿了顿,又加重语气,给众人吃下定心丸:“大将军府何公及府中尹氏牵头在津口兴建的义舍,往后依旧管够诸位的吃食。
每日一粥一饭,菜蔬虽简,却绝不让大家忍饥。
某身为曲军侯,又掌着津帮事务,今日在此立誓:只要大家肯好好过日子,往后在津口,定能有个安稳归宿,不再受颠沛之苦!”
“多谢何军侯!多谢何军侯!”
不知是谁先跪了下来,紧接着,越来越多的流民跪地磕头,哭声里不再是绝望,而是掺了感激与希望。
也有人嘀咕不是屯长么,咋又军侯了。
旁边人赶紧骂道:“你傻啊,肯定是升官了!”
......
孟光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中也松了口气——先前在太学碰壁的懊恼,早已被此刻的踏实取代。
何方连忙上前,扶起最前面的一位老丈,温声道:“乡亲们快起来,往后都是津口的邻里,不必多礼。
眼下大家身子还弱,先歇息。”
孟光连忙有样学样:“乡亲们快起来,往后都是津口的邻里,不必多礼。
眼下大家身子还弱,先歇息。”
感激声中,流民们缓缓起身,互相搀扶着往棚里走去。
原本戚然的场面,渐渐多了几分生气。
一阵细碎的脚步声便从人群后传来。
几个扎着羊角辫、穿着打补丁短褐的小孩,手捧着几朵皱巴巴却鲜润的小红花,怯生生地跑到何方面前。
花瓣是他们刚在路边草丛里摘的,小手攥得紧紧的,生怕花掉了。
“何……何军侯,给你花!”
一个圆脸小孩仰着脖子,把花递到何方面前,声音细弱却带着真诚。
其他孩子也跟着附和,纷纷把手里的花往他跟前送。
何方笑着蹲下身,和孩子们目光平齐。
他把花接过来,温和道:“谢谢你们呀,这花真好看。”
“何大父!”
这时,一个瘦小的身影挤到前面,是小米。
她头发用布条简单扎着,脸上还带着点没洗干净的灰,却睁着圆溜溜的眼睛,把手里最大的一朵红花举得高高的:“何大父,这是小米摘得,最大!”
看着小米纯真的面容,何方心头一软,伸手把小米抱进怀里,让她稳稳地坐在自己臂弯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悄悄从怀里摸出个油纸包,是蜜饯。
何方把蜜饯塞进小米手心,凑到她耳边轻声说:“悄悄吃,别让其他小朋友看见哦。”
小米捏着蜜饯,眼睛瞬间亮了,偷偷往嘴里塞了一颗,甜意从舌尖漫开,她忍不住弯起嘴角,小声说:“谢谢何大父,真甜!”
“别叫大父......”
何方有些无语,大父是爷爷的意思,他才十六岁啊,虽然长得人高马大了些。“叫大兄!”
“大兄!”
小米乖巧的点点头。
其他小孩见了,都羡慕地盯着小米。
不过他们不敢开口要。
只能不停的舔嘴唇,还故意发出声音......
何方见状,笑着让侍从拿些糕点来分给孩子们:“都有都有,慢慢吃,别噎着。”
孩子们拿着糕点,有的当场就咬了一口,有的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脸上都露出了雀跃的笑容。
周围的流民看着这一幕,眼神里的感激更浓了。
这位能领兵杀贼、还能对孩子这般温柔的军侯,定是能护着他们安稳过日子的。
何方抱着小米站起身,对孩子们笑道:“快去找你们家人吧,一会儿孟讲部要给大家登记名字,可别跑远啦。”
孩子们点点头,拿着糕点蹦蹦跳跳地跑开了。
小米被何方放下时,还不忘回头挥挥手:“大兄再见!”
何方笑着挥手回应,看着孩子们的背影,心中的疲惫也消散了几分。
李义走到何方面前,低声道:“帮主今日,算是彻底稳住了人心。
有了周令君的支持,再加上咱们津帮的打理,这些流民定能安稳下来。
而且这些流民中以妇人为多,津帮帮众的婚事,可以解决不少。”
何方点点头,也低声道:“优先解决精武堂弟子的婚事,只要结了婚安了家生了娃,建了宗庙祠堂,大家的心也会定下来。”
李义点头:“明白,婚事、丧事的,某最擅长了。”
“祝公道呢?”
“鲍师父带去总堂审讯了。”
“走,看看去。”
......
总堂密室,祝公道被绑在柱子上。
鲍出脸色铁青,可祝公道紧闭着嘴,一句话也不说。
听到脚步声,鲍出转过头,道:“何老弟,这个家伙,一个字也不肯说。”
“别审了。”
何方摆摆手,语气平淡。
“好!”
鲍出铿锵一声,拔出了长剑。
注:关于牛肉,很多书友反应违反汉律......但请代入想一下,现在还禁止吃鱼翅呢,禁止吃野生动物呢,但总有渠道能吃到,更何况是古代那种信息不发达的时代。
《汉律》明确 “王法禁杀牛,犯禁杀者诛”,普通百姓私杀耕牛轻则 “罚作城旦”,重则 “弃市”。
但那个是普通百姓,不是士族豪强。
史书中,有明确董卓“归耕于野,诸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为杀耕牛,与共宴乐”。
公孙瓒“每至节会,辄屠牛作脯,每酒一觞......”
曲周县一百姓因父亲病重 “杀牛祈祷”,县官依《汉律》判其 “弃市”。陈矫时任魏郡太守,认为 “此孝子也”,上表赦免其罪。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 “疫死牛,或目赤,或黄,食之大忌”,间接证明病死牛可能被食用,但需官府查验后处理。
而雒阳又是京城,市场上牛肉大概率是存在,何方是大将军府的人,也不是普通百姓。
何方拿着剑的手不断的颤抖,动作也很慢。
看到这一幕,周围那些刚被救醒的流民们反应过来。
不少人跪着围了过来,纷纷为张佳求饶:“屯长饶了她吧!
她之前也帮我们分过粥,不是坏人啊!”
“求你开恩,放她一条生路!”
“下毒的不是她,是那个什么张白骑。”
“是啊,她还给某等解药呢。”
看着流民们纯良的眼神。
张佳浑身一震,泪水汹涌而出,她跪在地上稽首:“贱妾认罪,任凭屯长处置。”
何方见状,顺势收剑,对护卫道:“把她带下去,严加看管,待查明真相再做处置。”
接着,何方勾了勾手指,远处心脏砰砰乱跳的孟光先是指了指自己,随后颠颠的跑了过来。
阳光渐渐驱散了方才的慌乱。
地上的流民经解药缓解,虽仍有虚弱,却已不再抽搐呻吟。
何方走到人群中央,先对着众流民深深拱手,语气带着几分安抚:“诸位乡亲,方才遭此毒厄,让大家受了惊吓,是某护佑不周。
但请放心,投毒的歹人已被追查,往后定不会再让大家受此祸患。”
流民们闻言,纷纷抬起头,浑浊的眼中多了几分光亮。
方才何方不仅救了他们的命,此刻还肯躬身致歉,这份体恤让人心安。
何方继续大声说道,声音沉稳有力,确保尽量多的人能听清:“昨日某已与雒阳令周讳晖君商议妥当,周君已亲口应允,允诸位在津口周边定居安业,不再将大家遣返回乡。
为了让大家能尽快安家,周君还特拨下足量钱粮,外加百余方木料,专门用于搭建棚屋、置办农具。”
这话一出,人群中顿时响起低低的惊叹声,有人忍不住擦了擦眼角。
他们辗转流离,最盼的就是一个安稳住处,如今终于有了着落。
“后续之事,大家也无需担忧。”何方话锋一转,目光扫过众人,“讲部吏孟光孟先生,就是这位。”
孟光一路小跑到何方跟前,也学着何方的样子,对大家躬身行礼:“诸位乡亲,某是爱看公羊传的孟光,雒阳孟氏,就是太尉孟讳郁公的族人。”
闻言,流民们面面相觑,场面有点冷。
他们大都不是雒阳本地人,所以不知道太尉孟郁和雒阳孟氏的庞大。
何方大声说实在的:“稍后,孟讲部会带着人来为诸位统计户口,按各人手艺安排活计。
会木工的,可去帮忙修缮棚屋;懂耕种的,待开春后便有荒田可垦;会采桑的......
就算暂无手艺的老弱妇孺,也能去义舍帮衬着淘米、做饭,照样能挣份口粮,绝不会让谁饿肚子。”
他顿了顿,又加重语气,给众人吃下定心丸:“大将军府何公及府中尹氏牵头在津口兴建的义舍,往后依旧管够诸位的吃食。
每日一粥一饭,菜蔬虽简,却绝不让大家忍饥。
某身为曲军侯,又掌着津帮事务,今日在此立誓:只要大家肯好好过日子,往后在津口,定能有个安稳归宿,不再受颠沛之苦!”
“多谢何军侯!多谢何军侯!”
不知是谁先跪了下来,紧接着,越来越多的流民跪地磕头,哭声里不再是绝望,而是掺了感激与希望。
也有人嘀咕不是屯长么,咋又军侯了。
旁边人赶紧骂道:“你傻啊,肯定是升官了!”
......
孟光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中也松了口气——先前在太学碰壁的懊恼,早已被此刻的踏实取代。
何方连忙上前,扶起最前面的一位老丈,温声道:“乡亲们快起来,往后都是津口的邻里,不必多礼。
眼下大家身子还弱,先歇息。”
孟光连忙有样学样:“乡亲们快起来,往后都是津口的邻里,不必多礼。
眼下大家身子还弱,先歇息。”
感激声中,流民们缓缓起身,互相搀扶着往棚里走去。
原本戚然的场面,渐渐多了几分生气。
一阵细碎的脚步声便从人群后传来。
几个扎着羊角辫、穿着打补丁短褐的小孩,手捧着几朵皱巴巴却鲜润的小红花,怯生生地跑到何方面前。
花瓣是他们刚在路边草丛里摘的,小手攥得紧紧的,生怕花掉了。
“何……何军侯,给你花!”
一个圆脸小孩仰着脖子,把花递到何方面前,声音细弱却带着真诚。
其他孩子也跟着附和,纷纷把手里的花往他跟前送。
何方笑着蹲下身,和孩子们目光平齐。
他把花接过来,温和道:“谢谢你们呀,这花真好看。”
“何大父!”
这时,一个瘦小的身影挤到前面,是小米。
她头发用布条简单扎着,脸上还带着点没洗干净的灰,却睁着圆溜溜的眼睛,把手里最大的一朵红花举得高高的:“何大父,这是小米摘得,最大!”
看着小米纯真的面容,何方心头一软,伸手把小米抱进怀里,让她稳稳地坐在自己臂弯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悄悄从怀里摸出个油纸包,是蜜饯。
何方把蜜饯塞进小米手心,凑到她耳边轻声说:“悄悄吃,别让其他小朋友看见哦。”
小米捏着蜜饯,眼睛瞬间亮了,偷偷往嘴里塞了一颗,甜意从舌尖漫开,她忍不住弯起嘴角,小声说:“谢谢何大父,真甜!”
“别叫大父......”
何方有些无语,大父是爷爷的意思,他才十六岁啊,虽然长得人高马大了些。“叫大兄!”
“大兄!”
小米乖巧的点点头。
其他小孩见了,都羡慕地盯着小米。
不过他们不敢开口要。
只能不停的舔嘴唇,还故意发出声音......
何方见状,笑着让侍从拿些糕点来分给孩子们:“都有都有,慢慢吃,别噎着。”
孩子们拿着糕点,有的当场就咬了一口,有的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脸上都露出了雀跃的笑容。
周围的流民看着这一幕,眼神里的感激更浓了。
这位能领兵杀贼、还能对孩子这般温柔的军侯,定是能护着他们安稳过日子的。
何方抱着小米站起身,对孩子们笑道:“快去找你们家人吧,一会儿孟讲部要给大家登记名字,可别跑远啦。”
孩子们点点头,拿着糕点蹦蹦跳跳地跑开了。
小米被何方放下时,还不忘回头挥挥手:“大兄再见!”
何方笑着挥手回应,看着孩子们的背影,心中的疲惫也消散了几分。
李义走到何方面前,低声道:“帮主今日,算是彻底稳住了人心。
有了周令君的支持,再加上咱们津帮的打理,这些流民定能安稳下来。
而且这些流民中以妇人为多,津帮帮众的婚事,可以解决不少。”
何方点点头,也低声道:“优先解决精武堂弟子的婚事,只要结了婚安了家生了娃,建了宗庙祠堂,大家的心也会定下来。”
李义点头:“明白,婚事、丧事的,某最擅长了。”
“祝公道呢?”
“鲍师父带去总堂审讯了。”
“走,看看去。”
......
总堂密室,祝公道被绑在柱子上。
鲍出脸色铁青,可祝公道紧闭着嘴,一句话也不说。
听到脚步声,鲍出转过头,道:“何老弟,这个家伙,一个字也不肯说。”
“别审了。”
何方摆摆手,语气平淡。
“好!”
鲍出铿锵一声,拔出了长剑。
注:关于牛肉,很多书友反应违反汉律......但请代入想一下,现在还禁止吃鱼翅呢,禁止吃野生动物呢,但总有渠道能吃到,更何况是古代那种信息不发达的时代。
《汉律》明确 “王法禁杀牛,犯禁杀者诛”,普通百姓私杀耕牛轻则 “罚作城旦”,重则 “弃市”。
但那个是普通百姓,不是士族豪强。
史书中,有明确董卓“归耕于野,诸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为杀耕牛,与共宴乐”。
公孙瓒“每至节会,辄屠牛作脯,每酒一觞......”
曲周县一百姓因父亲病重 “杀牛祈祷”,县官依《汉律》判其 “弃市”。陈矫时任魏郡太守,认为 “此孝子也”,上表赦免其罪。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 “疫死牛,或目赤,或黄,食之大忌”,间接证明病死牛可能被食用,但需官府查验后处理。
而雒阳又是京城,市场上牛肉大概率是存在,何方是大将军府的人,也不是普通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