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话 :民艺新生-《民间场》

  上阙:消失的虎头鞋

  1978年的山东潍坊,春风拂过杨家埠年画作坊的屋檐,带来远处新建工厂的机器轰鸣。宁瑜与阿翎走在青石板铺就的老街上,两旁是斑驳的木门和褪色的春联。

  宁哥哥,你听这风声里,有剪纸的细语,有泥塑的叹息。阿翎轻声说。她今日穿着一件藕荷色碎花衬衫,配着深蓝色长裤,发间别着一枚精巧的布艺发饰。

  转过街角,一座老宅门前,八十岁的杨奶奶正坐在门槛上,手中拿着一只未完工的虎头鞋。针线在她布满老茧的手指间穿梭,但动作明显迟缓了许多。

  杨奶奶,您还在做虎头鞋啊?路过的大妈叹气道,现在谁家孩子还穿这个?都买塑料凉鞋了。

  杨奶奶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透着执着:这是俺娘教的手艺,不能断在俺手里。

  宁瑜注意到,那只虎头鞋上的刺绣泛着微弱的灵光,但随着杨奶奶每一次疲惫的停顿,那光芒就在一点点黯淡。

  她在用生命力维系这门手艺。宁瑜低声道。

  阿翎蹲下身,轻抚虎头鞋上栩栩如生的刺绣:这针脚里,藏着多少母亲对孩子的祝福啊。

  就在这时,几个穿着中山装的干部模样的人走来,为首的是文化馆的赵干事。

  杨奶奶,跟您商量个事。赵干事蹲下身,市里要建纺织厂,这片老房子都要拆迁。给您安排了新楼房,比这儿敞亮多了。

  杨奶奶的手一颤,针尖刺破了手指:那...那俺这手艺...

  哎呦,现在谁还学这个啊。赵干事不以为意,新社会了,老手艺该进博物馆了。

  一滴血珠落在虎头鞋上,迅速被布面吸收。令人惊讶的是,那虎头鞋上的刺绣突然泛起了红光,仿佛活了过来。

  你们看!阿翎指着虎头鞋。

  但其他人似乎看不见这异象。赵干事还在劝说:杨奶奶,明天就搬吧,挖掘机后天就来了。

  众人离去后,宁瑜和阿翎留下来帮杨奶奶收拾。老宅里堆满了她一生的心血——满墙的年画、满架的泥塑、满箱的布艺。

  麒麟送子,这是连年有余...杨奶奶颤巍巍地指着墙上的年画,每幅画里都有一个念想,一个祝福。

  她打开一个樟木箱子,里面整齐地码放着几十双虎头鞋,从婴儿的尺寸到孩童的,每一双都精美绝伦。

  俺娘说,做虎头鞋不光是手艺,更是把娘的心意一针一线缝进去。杨奶奶抚摸着那些虎头鞋,穿上虎头鞋的孩子,能辟邪保平安。

  阿翎凝神感应,发现这些民间工艺品都散发着温暖的灵光,但光芒正在逐渐减弱。

  它们在死去。阿翎悲伤地说。

  深夜,当整条老街都陷入沉睡时,奇异的事情发生了。杨家老宅里的年画突然泛起了微光,画中的人物仿佛活了过来;泥塑开始轻轻颤动,发出细微的声响;那些虎头鞋更是发出了低沉的虎啸。

  民艺之魂苏醒了。宁瑜肃然道。

  在月光下,所有的民间工艺品都散发出柔和的光芒,汇聚成一个慈祥的老妇人形象。

  我是千千万万个母亲的心意凝聚成的民艺之魂,老妇人开口,声音温暖而沧桑,千百年来,我们用手艺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向往。如今,这些心意就要被遗忘了吗?

  杨奶奶闻声醒来,见到这一幕,激动得就要下跪:民艺娘娘!求您救救这些老手艺!

  民艺之魂扶住杨奶奶:孩子,手艺需要传承,但传承需要适应时代。你们要找到让老手艺活下去的新路子。

  它指向那些虎头鞋:你们看,这些手艺之所以濒临失传,不是因为它们不好,而是因为它们与新时代脱节了。

  就在这时,老宅外传来挖掘机的轰鸣声——拆迁队提前来了!

  中阙:民艺复兴

  快!保护这些工艺品!宁瑜立即施法,一道金光暂时护住了老宅。

  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在民艺之魂的指引下,他们想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举办一场民艺新生展览,向人们展示民间艺术的魅力。

  光是展览还不够,赵干事得知后摇头,要让人愿意学、愿意传才行。

  阿翎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想法:为什么不把传统民艺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呢?

  这个想法启发了大家。在文化馆的支持下,他们开始尝试民艺的创新传承。

  首先从虎头鞋开始。杨奶奶的孙女杨晓梅是个美术专业的大学生,她提出了改良方案:奶奶,我们可以把虎头鞋做成装饰品,或者缩小做成钥匙扣。

  杨奶奶起初很不理解:虎头鞋就是给孩子穿的,做成别的像什么话?

  但在晓梅的耐心解释和示范下,杨奶奶逐渐接受了新思路。她开始尝试用传统针法制作小型的虎头鞋挂饰,还在鞋底绣上吉祥话。

  这样也好,杨奶奶看着成品,终于露出了笑容,让大人们也沾沾虎头的福气。

  更令人惊喜的是,当这些改良后的虎头鞋挂饰上市后,竟然大受欢迎。不仅本地人买,连外地游客也争相购买。

  这个虎头鞋挂饰太可爱了!一个年轻女孩赞叹道,既有传统韵味,又很时尚。

  初战告捷后,他们开始尝试其他民艺的创新。

  年画传承人想出了把传统年画印在T恤、帆布包上的主意;泥塑艺人开始制作小型的卡通泥塑;剪纸艺人则尝试用剪纸装饰现代家居。

  我们要让民艺从墙上走下来,走进生活。晓梅兴奋地说。

  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很多老艺人不懂现代设计,而年轻设计师又不了解传统技艺的精髓。

  这个剪纸的线条太生硬了,老剪纸艺人批评年轻设计师的作品,剪纸讲究的是和。

  可是太传统了年轻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