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名义:重生祁同伟,从大风厂开始》

  毕竟这并非小事,在许多人眼中此举过于冒险,一时无人敢率先表态,互相观望,全场陷入沉默。

  就在这时,刚才那位魁梧大汉站起身来,扬声说道:

  “明老爷,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谁不知道您背后有人撑腰?不然您儿子哪能去京城上那所一般人进不了的学校?

  现在您说要打,我们也不反对,但您总得拿出点实际行动——至少您的人得打头阵。

  我这话,没说错吧?”

  这番话引起一片附和,简直道出了在场众人的心声。

  这些军阀表面威风,骨子里却只顾保存实力,并不真心想打,甚至想借机削弱明家。

  至于其他,他们并不在乎——哪年政府不来?最后缅北还不是他们的?电诈集团与他们无非是合作,军阀只负责建园区、坐地收钱,根本不关心其他。

  这也是为何现场一个电诈分子都没有。

  所有人都望向坐在上首的明家家主。

  明家主心中冷笑,他比谁都清楚:外面那些人,其实是老中的武警。

  虽然他并不清楚具体缘由,但他心里明白,对方这是冲着他们来的。

  这一点,他看得十分透彻。

  于是,他趁机煽动众人动手。

  目的就是趁乱脱身,借机逃走。

  他明家在大陆的钱财,在美洲的资产,

  足够他安稳度过余生。

  至于大陆的财产,

  一直是由他的儿子在打理。

  此时,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逃离这里。

  只要他能顺利脱身,

  就不会有事。

  这一点,他心知肚明。

  “好!既然你都这么说了,

  我明家绝不退让。

  眼下,

  我能做的不多,但一点表示还是可以的。

  请放心,这次行动,

  我明家愿意打头阵,绝不含糊。

  也希望在座各位,能同甘共苦!”

  明家家主一番话,瞬间点燃了全场气氛。

  有人愿意出头,其他人自然乐见其成。

  众人纷纷露出满意的神色,毫不客气地接受了提议。

  就在众人准备歃血为盟、做足场面之时,

  一队身着佤邦军装的年轻人突然冲了进来,举枪环视全场。

  “举起手来,不许动!”

  带着地方口音的普通话,让在场的人顿时愣住。

  一名彪形大汉刚想拔枪,只听“砰砰”两声枪响,

  那人的手便掉落在地,随即发出凄厉的惨叫。

  祁同伟在众人簇拥下步入会场,扫视一圈后,

  向身边的人问道:

  “小杨,人齐了吗?”

  这位正是当初跟随祁同伟到边境的人员之一,被派潜入果敢打探情报。

  此次行动能顺利攻入,他的功劳极大。

  但因其特勤身份,始终在隐秘战线工作。

  行动结束后,祁同伟也在考虑,

  是否该让他转到明处,不再从事隐蔽工作。

  小杨仔细环顾一圈,回来报告:

  “除了明家的二小姐,四大家族和明家的主事人都在。”

  祁同伟闻言面露喜色,

  与丁晓交换了一个眼神,随即下令:

  “全部带走!”

  周围的士兵如虎狼般一拥而上,用破布塞住他们的嘴,

  再用钢丝绳捆住,令他们无法挣扎。

  这些士兵亲眼见过园区的惨状,对这些人恨之入骨。

  要知道,园区里被称作“猪猡”的人,

  都是他们的同胞。

  而在这里的这些人,

  正是罪魁祸首。

  比地狱更加残酷,剥皮抽筋一般。

  这简直不像是人类能够做出的行径,尽管起初曾明令禁止 俘虏。

  祁同伟目睹这一切时,终究不忍苛责。

  他看着这惨状,同样满脸愤慨。

  于是,他只能佯装未见,任那些被愤怒驱使的人们宣泄情绪。

  随着 区被攻占,驻守后山的政府军也积极配合。

  他们协助武警部队缉捕园区头目,包括已经逃走的明家二小姐。

  祁同伟到来时,队伍不过三千余人;待到回程,却已壮大至四万多人。

  尽管政府军调配了不少大巴与卡车,运力依旧捉襟见肘。

  整个队伍迤逦而行,绵延足有三四公里长。

  一行人跋涉至边境,祁同伟原以为需经历繁琐交涉。

  却未料到,此地早已做好万全准备。

  无论是鉴别被困人员的专班,还是补给物资的调配,

  抑或是接收犯人的工作人员,皆翘首以待。

  祁同伟迈过边界线,两侧边防军人齐刷刷致以标准军礼。

  刹那间,他鼻尖一酸。

  强忍心绪穿过边境大门,只见马路中央伫立着一位武警中将。

  对方端正敬礼,朗声汇报:

  “报告前线司令祁同伟同志,武警机动总队奉命接收被困人员及在押犯人。

  司令同志,您辛苦了。”

  祁同伟以标准军礼回应。

  此时人群中快门声此起彼伏,

  定格下这历史性的一幕——祁同伟与武警中将在国门下互致敬礼的画面。

  国内最具权威的报纸以《铁血厅长万里追凶,剿灭缅北电诈集团》为题刊发报道,

  头版赫然刊登着国门下那张照片。

  沙瑞金读着报上新闻,只觉得牙根发胀。

  赵立春这一回,是真的要倒台了。

  沙瑞金早知道祁同伟外出办案,却没料到他竟掀起如此波澜——

  直接端掉了罪犯藏身的缅北据点。

  沙瑞金对此地有所耳闻,

  那是个毒瘤之地,无数同胞曾在那儿受苦受难。

  只因缺乏合适契机,始终无人出手整顿。

  这个众人皆知的烫手山芋,这份沉甸甸的功劳,

  谁都不曾预料会花落谁家。

  如今祁同伟摘得硕果,令沙瑞金隐隐不安。

  祁同伟建功越多,沙瑞金便越显被动。

  身为书记,按理祁同伟所有功绩都有他一份。

  但此番缅北行动非同小可——

  这是祁同伟在积蓄声望,更是他重返汉东的铺垫。

  748正处于舆论漩涡之中,感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有些棘手。

  没办法,他必须把祁同伟推上副书记的位置。

  按照规定,一个省只能设有两位副书记,一位是省长,另一位是专职副书记。

  但凡事总有例外。

  当年赵立春在汉东时,就曾为高育良增设了一个副书记职位,并且得到了上级的批准。

  其他省份,除了建设兵团和某个民族自治区设有四位副书记外,通常都只设两位,这是常态。

  而汉东在改革过程中,为方便行事,就多设了一个副书记职位。

  这一次,沙瑞金原本以为可以收回这个职位。

  但他没想到,祁同伟竟立下如此大的功劳,在全国范围内都引起了关注,这让沙瑞金不得不按原有的规矩行事。

  他必须把原本由政法书记兼任的副书记职位让出来,还得赋予实权,否则,全国媒体会对他口诛笔伐。

  如今的祁同伟,声望正值巅峰。

  沙瑞金实在想不通,祁同伟为何会有这么好的运气,获得这样的机会。

  这份殊荣,不是给那些二代、三代用来镀金的,而是落在了祁同伟手中,他似乎并不为己谋利。

  沙瑞金殊不知,运气本就是关键因素之一。

  中政法正等待这样一个案件,能够合法合理地处理缅北问题。

  这一次的案件,正是这样一个契机。

  如果沙瑞金亲自出马,这份指挥权和殊荣本应属于他。

  可惜他当时选择了把任务甩给祁同伟。

  结果,祁同伟捡了个大便宜。

  此时的祁同伟,刚刚乘专机抵达汉东。

  随行的还有一个中队的特警,负责押送九名犯罪嫌疑人。

  说起来,这些特警也颇为憋屈。

  他们全副武装赶到边境,本以为能大显身手,却看到成建制的武警早已到位。

  一身本事无处施展,让他们颇为郁闷。

  祁同伟本想分他们一些功劳,可惜没有机会。

  最后只能让他们负责押送人犯,算是聊胜于无。

  接机的人不多,只有政法系统的人员到场。

  法院和检察院都派了人,因为这个案子舆论压力太大,必须尽快处理。

  祁同伟在出发前就已嘱咐他们提前准备。

  他带回来的,除了九名嫌疑人,还有遇难者的骨灰。

  望着机场周围披麻戴孝的人群,祁同伟强忍着情绪,别过头去。

  当特警手捧遇难者骨灰走下飞机,现场顿时响起一片悲泣。

  祁同伟悄悄从侧面离开,朝人群方向望了一眼,随即像被针扎一般迅速转身离去。

  并非他心中有愧,而是眼前这一幕带来的压力太过沉重。

  守护百姓本是他的职责,如今他却只能带回一盒盒骨灰。

  这样的场景,实在让他不忍目睹。

  他朝陈海招了招手,陈海立即快步走来,脸上洋溢着振奋之色。

  与祁同伟的沉痛不同,他此刻满心激动。

  祁同伟万里追凶、剿灭缅北集团的事迹,已通过官方媒体传遍全国。

  陈海不禁憧憬着自己将来也能获得这般荣光。

  看着陈海兴奋的模样,祁同伟略显无奈,但还是嘱咐道:“陈海,检察院的流程最好在遇难者尾七前完成,这样也能抚慰家属。

  相关的保险和补助要尽力落实,这些遇难者都是家里的顶梁柱,留下的孤儿寡母生活不易。

  法治不仅要讲原则,也要有人情味。”

  祁同伟所说的“尾七”,是汉东民间的传统习俗。

  一般地方只过头七,而尾七则是指第四十九天。

  家属每七天祭奠一次,祈愿逝者安息。

  尾七之后,生者便要开始新生活,不再终日哀思。

  在尾七前完成审判,既是对逝者的交代,也是对家属和汉东百姓的交代。

  陈海点头应下,又追问:“这些犯人怎么处置?”

  祁同伟闻言面露厉色,咬牙道:“公开审判,全部枪决!绝不姑息!”

  说完便关上车窗。

  司机会意,驾车疾驰而去。

  这段时间的奔波让祁同伟疲惫不堪,在外省办案时处处受制,各方利益纠葛更让他心力交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