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收徒-《重生之医女掌家》

  “惠泽堂”开馆在即,女医培训班的招募事宜被提上日程。云舒与柳静娴、陈大夫等几位老女医商议后,定下招募标准:年龄在十五至二十岁之间,出身贫苦、品行端正,且需识些字——识字方能看懂医书、记录医案,这是学习医术的基础。为了让更多贫家女子知晓招募信息,云舒特意让青禾和福伯在城南平民区张贴告示,还请张老栓、李伯等相熟的街坊帮忙宣传。

  招募告示张贴后的第三日,“惠泽堂”后院的小院子里便挤满了前来报名的女子。她们大多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裳,脸上带着几分羞涩与期待,手中紧紧攥着写有自己名字的纸片——那是云舒特意让工匠制作的简易报名表,方便不识字的女子请人代填。

  云舒与柳静娴坐在院子中央的石桌后,逐一面试报名的女子。第一个走上前的是个名叫春杏的姑娘,约莫十六岁,身形瘦弱,却眼神明亮。“姑娘,我……我想报名。”春杏声音有些发颤,却很坚定,“我娘去年得了乳痈,找了好几个男医都不肯治,最后硬生生疼死了。我想学好医术,以后能给像我娘一样的女子看病,不让她们再受苦。”

  云舒看着春杏眼中的泪水与坚定,心中微动。柳静娴问道:“你识多少字?能看懂简单的医书吗?”春杏从怀中掏出一本破旧的《千字文》,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爹生前是个秀才,教我识了些字,这本《千字文》我能背下来,简单的医书应该能看懂。”

  云舒与柳静娴对视一眼,点了点头。春杏的经历让她对行医有更深刻的理解,识字基础也符合要求,是个合适的人选。

  接下来面试的女子中,有因妹妹夭折想学习儿科护理的兰芝,有因自己得了妇科病症想自救救人的秋桃,还有因家贫想学一技之长谋生的小梅……她们的经历各不相同,却都有着相似的坚韧与渴望。云舒与柳静娴耐心地询问每一个人的情况,仔细记录她们的识字程度与学医动机,最终从五十多名报名者中,选出了十二名符合要求的女子。

  培训班开课的第一天,云舒特意早起,将后院的培训场地打扫干净,在石桌上摆放好崭新的《本草纲目》节选本、毛笔与宣纸——这些都是她用自己的嫁妆钱购买的,为了让学员们能更好地学习。十二名学员穿着统一的浅青色布裙(云舒特意为她们缝制的),整齐地站在院子里,眼中满是期待。

  “欢迎大家来到‘惠泽堂’女医培训班。”云舒站在学员面前,语气温和却坚定,“你们大多出身贫苦,也都经历过或见过女子就医的艰难。今日你们来到这里,不仅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更是为了成为能守护女子健康的医者。我希望你们记住,医术是用来救人的,不是用来谋利的,无论将来你们走到哪里,都要心怀仁心,对得起‘医者’二字。”

  简短的开场后,培训班正式开课。第一节课由柳静娴讲授基础药理,她从最常见的草药讲起,拿着薄荷、艾草、金银花等实物,逐一讲解它们的性味、功效与用法:“薄荷性凉,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夏天女子中暑时,用薄荷煮水喝,很快就能缓解;艾草性温,能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女子痛经时,用艾草煮水泡脚,能减轻疼痛……”

  柳静娴讲课通俗易懂,还时不时让学员们亲手触摸草药,感受它们的质地与气味。学员们听得格外认真,手中的毛笔飞快地在宣纸上记录,遇到不懂的地方,立刻举手提问,柳静娴都耐心地一一解答。

  下午的课程由云舒讲授基础护理,她结合自己的行医经验,讲解如何为病患量体温、熬汤药、处理伤口:“熬汤药时,不同的药材火候不同,解表药要用武火快煎,滋补药要用文火慢煎,若是火候错了,药效就会大打折扣;为病患处理伤口时,一定要先用烈酒消毒双手和器械,避免伤口感染……”

  为了让学员们更好地掌握护理技巧,云舒还特意准备了模拟伤口的道具,让学员们轮流练习包扎。春杏第一次包扎时,手忙脚乱,绷带缠得歪歪扭扭。云舒没有批评她,而是手把手地教她:“包扎时要先固定伤口两端,再慢慢向中间缠绕,力度要适中,既要能止血,又不能勒得太紧,影响血液循环。”

  在云舒的指导下,春杏很快掌握了包扎技巧,第二次包扎时,动作已经熟练了许多。看着自己的成果,春杏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姑娘,我学会了!以后我就能帮病患包扎伤口了!”

  培训班的课程安排得很紧凑,每日上午学习药理知识,下午练习护理技巧,晚上则由云舒带着学员们阅读医书、整理医案。为了照顾家远的学员,云舒还特意在后院收拾了两间房间,供学员们住宿,每日提供两餐,费用全由“惠泽堂”承担。

  学员们都格外珍惜这个学习机会,每日早早起床背书,晚上熬夜整理笔记,遇到不懂的地方,主动向云舒和柳静娴请教。兰芝为了记住草药的功效,将每种草药的性味、用法都编成口诀,方便记忆;秋桃则利用休息时间,帮着药房的师傅整理药材,熟悉药材的形状与气味。

  看着学员们认真学习的模样,云舒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这些年轻的女子,将来都会成为“惠泽堂”的得力助手,甚至会走出“惠泽堂”,在更多地方为女子行医,将医道传承下去。而“惠泽堂”,也将因为她们的存在,成为京城女子就医的希望之地,成为打破“女子不能行医”偏见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