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授衔嘉奖皆秘密,教授争抢关门生-《渔猎东北:从街溜子到山海王》

  宋代古船“公海一号”被成功牵引至预定内海港湾,整个过程隐秘而顺利。当那庞大的、覆满历史苔痕的船体,在精心控制的浮力气囊簇拥下,缓缓进入风平浪静、戒备森严的军港内湾时,所有参与行动的人员,无论是指挥者、专家还是普通一兵,都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压抑已久的、低沉的欢呼!许多人相拥而泣,那是历经千辛万苦、克服重重险阻后,胜利喜悦最直接的宣泄。

  港湾内早已做好了万全准备。特制的、内衬柔软材料的巨大浮船坞如同一个温暖的摇篮,缓缓合拢,将“公海一号”小心翼翼地包裹其中。专业的文保团队立刻接管,开始对船体进行持续的喷淋保湿、环境监测和数据采集,确保这国宝在脱离海水后,能得到最科学的保护。

  没有鲜花,没有锣鼓,没有闻讯而来的媒体。这次成功的打捞,被列为最高机密,所有的庆祝和表彰,都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以内部形式进行。

  几天后,在一间简朴却庄重的会议室里,一场小范围、高规格的表彰总结会悄然举行。与会者除了秦海龙、周卫国、孟礼欢以及几位专家和潜水员代表外,还有几位身着便装、但气度不凡的领导,其中一位正是上次授予孟礼欢中校军衔的那位将军。

  将军首先高度赞扬了此次“公海一号”打捞行动取得的巨大成功,称之为“我国水下考古和海洋打捞史上的里程碑式胜利”,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研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他充分肯定了全体参战人员展现出的不畏艰险、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

  接着,便是论功行赏。由于行动的保密性质,所有奖励都不公开,也没有盛大的仪式。

  秦海龙和周卫国作为现场指挥和技术核心,各自荣立一等功,并在其个人档案中记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未来的晋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参与行动的潜水员和技术人员,也根据贡献分别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并获得了一笔在当时看来相当丰厚的奖金。

  轮到孟礼欢时,会议的气氛变得有些微妙而热烈。

  将军亲自将一枚金光闪闪的一等功奖章和一本文凭大小的红色证书递到孟礼欢手中,看着他肩章上依旧崭新的中校衔,脸上露出了难得的、带着几分戏谑的笑容:“孟礼欢同志,鉴于你在本次‘公海一号’打捞行动中,提供的决定性线索、提出的关键性技术方案(指浮囊法),以及在应对突发危机(驱鲨、引鲸)中表现出的卓越勇气和智慧,经研究决定,为你记个人一等功一次!”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众人,声音提高了一些:“同时,根据你的特殊贡献和才能,破格晋升军衔——由上校(根据前文调整),晋升为大校!”

  大校!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低低的吸气声!虽然知道孟礼欢功劳巨大,但这个晋升速度,还是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要知道,多少人穷尽一生也难以企及这个级别,而孟礼欢,一个“兼职”的渔民顾问,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竟然走到了这一步!

  孟礼欢自己也愣住了。他接过那枚沉甸甸的奖章和晋升命令,感觉有些不真实。大校……这在前世,是他想都不敢想的高度。他下意识地并拢双腿,想敬个军礼,动作却因为生疏而显得有些滑稽,但他眼神里的庄重和感激却是真挚的:“感谢首长!感谢组织的信任!我…我就是做了点该做的事…”

  将军摆了摆手,示意他放松,语气带着调侃:“行了,孟大校,别紧张。知道你惦记着回家打渔,这边后续的清理和研究工作,有吴教授他们这些专业的人士负责,就不用你天天守在这里了。不过,”他话锋一转,神色认真起来,“你这个‘特别顾问’可不能卸任,以后有硬骨头,还得请你这位‘福将’出马!”

  “是!保证随叫随到!”孟礼欢赶紧表态,心里却踏实了不少,能回家就好。

  然而,对他的“争夺”并未结束。表彰环节刚结束,早已按捺不住的吴教授和另一位来自海洋大学的李教授几乎同时站了起来。

  “首长!各位领导!”吴教授激动得白发颤抖,“孟礼欢同志不仅在实践中有大才,其思维之敏捷、思路之开阔,实属罕见!尤其是他对古代船舶结构和海洋环境的直觉理解,极具考古学研究的天赋!我代表北大考古系,正式邀请孟礼欢同志,成为我的关门弟子!我愿意破格录取他为在职硕士研究生,一切手续由我来办!”

  他话音刚落,李教授立刻抢着说道:“老吴!你不能光想着考古!礼欢同志在海洋动力学、浮力应用、极端环境下解决问题方面展现出的才华,更是我们海洋工程领域急需的!这浮囊打捞法,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极高的工程智慧!来我们海洋大学!我亲自带你,研究方向随你挑,直接硕博连读都可以考虑!”

  两位国内学界的泰斗,竟然当着这么多领导和同仁的面,如同争抢一件稀世珍宝般,对孟礼欢这个“半路出家”的渔民发出了最诚挚、最破格的邀请!

  这一幕,让在场的所有人都瞠目结舌,连那位将军都露出了饶有兴味的表情。

  孟礼欢彻底懵了。北大?海洋大学?硕士?博士?这些词汇对他这个前世初中都没好好念完的渔民来说,实在太遥远了。他看着两位德高望重、眼中充满期盼和热切的老教授,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

  答应哪个?得罪哪个?好像都不合适。

  他挠了挠头,脸上露出了他那标志性的、带着几分憨厚和狡黠的笑容,对着两位教授分别鞠了半躬:“吴教授,李教授,您二位真是太抬举俺了!俺就是个粗人,念书少,怕给您二位和学校丢人…不过,要是真能有机会跟着两位大学问家学习,那是俺八辈子修来的福气!俺…俺都听组织安排,也听二位老师的!只要不影响俺打渔…呃,不影响正常工作,俺都愿意学!”

  他这番看似滑头、实则诚恳的话,把众人都逗乐了。两位教授也是哭笑不得,但看他态度恭敬,求知欲似乎也有,更是满意。

  吴教授笑道:“不影响你打渔!平时你该干嘛干嘛,我们有课题或者需要你参与研究的时候,你再过来!平时寄送学习资料给你自学,定期交作业就行!”

  李教授也赶紧补充:“对!我们海洋大学也有沿海观测站,你可以边实践边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嘛!”

  最终,在将军和秦海龙的协调下,达成了一个“奇葩”而又皆大欢喜的方案:孟礼欢同时成为吴教授和李教授的“特殊联合培养学生”,挂靠在两所名校名下,根据研究方向需要,灵活安排学习和研究时间,享受相应的研究生待遇。这在国内教育史上,恐怕也是头一遭。

  会议在一种轻松而充满希望的气氛中结束。孟礼欢怀里揣着一等功奖章和大校晋升令,头上顶着北大和海洋大学“联合培养特殊研究生”的光环,感觉脚步都有些发飘。

  走出会议室,秦海龙搂着他的肩膀,低声道:“行啊,礼欢!这下可是鲤鱼跃龙门了!又是大校,又是名牌大学的研究生,你这身份,可是够硬的!”

  孟礼欢苦笑道:“海龙哥,你就别取笑俺了。俺这心里,还是觉得咱靠山屯的海风闻着踏实。”

  “放心吧,没人让你离开靠山屯。”秦海龙正色道,“你越是这样,根越要扎在土里。不过,有了这些身份,以后你做事,会方便很多。”

  他看着远处正在被精心呵护的“公海一号”,意味深长地说:“这艘船捞上来了,但我们的工作,还远远没有结束。大海里,还不知道藏着多少秘密呢。你这个‘福将’兼‘天才学生’,以后肩上的担子,只会更重。”

  孟礼欢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心中亦是感慨万千。从重生回来只想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到如今身负军衔、成为名校争抢的人才,他的人生轨迹,已经彻底偏离了前世的轨道。

  他摸了摸口袋里那冰凉的奖章,又想了想那两位可爱的老教授,脸上渐渐露出了坚定的笑容。

  无论身份如何变化,他依然是那个热爱大海、眷恋家庭的孟礼欢。而未来,无论是驾船出海,还是伏案学习,他都将以新的身份,去迎接新的挑战,书写属于他的、更加波澜壮阔的传奇。

  现在,他是真的该回家,好好陪陪晶晶和孩子们,然后……继续他的打渔大业了。毕竟,买四合院的钱,还差得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