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月的阴雨让护城河水位日日看涨,青灰色的城墙根部已浸出深色的水痕,宛若一道日渐加重的忧虑,刻在苏州百姓与官吏的心头。但这几日,城中的慌乱渐渐被一种有序的忙碌取代。防汛的栅栏沿河岸排开,沙袋在堤边堆成半人高的长墙,巡堤的兵士与扛着工具的民夫往来穿梭,连空气里都飘着一股“人定胜天”的韧劲。
天还未亮,东方天际只泛着一抹极淡的鱼肚白时,谢浩楠已披好蓑衣、系紧绑腿,站在胥河的河堤上。他身后跟着十余名兵士,每人手里都提着一盏防风马灯,昏黄的光晕在泥泞的堤岸上扫过,照亮了被雨水泡得发胀的泥土,也照见了堤面上新出现的细小裂缝。“都仔细些,”谢浩楠的声音带着清晨的沙哑,却依旧有力,“昨夜雨急,怕是有地方暗涌,一旦发现管涌,立刻插旗报信。”
兵士们齐声应下,分散成两队,沿着河堤向东西两个方向巡查。谢浩楠自己则握着一根长杆,每隔几步便将杆子插进堤岸的泥土里,试探着土层的虚实。他的靴底早已沾满泥浆,裤脚也被晨露打湿,贴在腿上凉得刺骨,可他半点不在意。昨日巡查时,他在下游发现一处堤段有轻微的渗水,虽已让人用沙袋加固,但夜里的暴雨让他始终悬着心。走至那处加固点,他蹲下身,伸手摸了摸沙袋缝隙,指尖触到的是干燥的沙土,这才稍稍松了口气。
晨光渐亮时,河堤旁的临时账房也亮起了灯。苏文渊穿着一身素色长衫,袖口挽至手肘,正坐在一张简陋的木桌前核对账本。桌上摊着几张泛黄的纸,上面密密麻麻记着粮草、工具的出入数目,旁边还放着一个青瓷茶杯,茶水早已凉透。“大人,这是昨日从常州调运的粮草清单,共计三百石米、五十石麦,还有两百斤干菜,已经入库了。”账房先生捧着一本账簿,小心翼翼地递到苏文渊面前。
苏文渊接过账簿,指尖在纸页上细细划过,目光扫过每一个数字,眉头微蹙:“不对,上次与常州府约定的是三百五十石米,怎么少了五十石?”账房先生愣了一下,连忙翻找之前的文书,半晌才讷讷道:“许是常州府那边调运时出了差错……”“不行,”苏文渊放下账簿,语气斩钉截铁,“眼下防汛正是用人的时候,兵士和民夫每日耗力极大,粮草绝不能短缺。你立刻派人快马去常州府,说明情况,让他们务必在三日内将短缺的五十石米补运过来。”
账房先生应了声“是”,转身要走,却被苏文渊叫住:“等等,再带话给常州知府,就说苏州百姓感念他们的支援,但洪灾当前,一分粮草都关乎性命,还请他们多担待。”他深知,此时与周边州县打交道,既要守住原则,也要留有余地,免得伤了和气,日后调运物资时再生波折。待账房先生离开,苏文渊端起凉透的茶杯,刚要喝,又想起什么,起身走到账房外,对着候在门口的仆从道:“去看看库房里的铁锹和竹筐够不够,明日若要征调民夫疏通河道,这些工具可不能少。”
午后,太阳难得从云层后探出头,洒下几缕微弱的阳光。谢浩楠巡查完河堤,满身泥泞地走进临时账房,刚要开口,便见苏文渊递过来一块干净的布巾:“先擦擦吧,看你这模样,怕是连早饭都没顾上吃。”谢浩楠接过布巾,擦了擦脸上的泥点,苦笑道:“还真被你说中了,早上发现胥河上游的一处支渠堵了,心里急,哪还有心思吃饭。”
“支渠堵塞?”苏文渊的神色立刻严肃起来,他起身走到墙边挂着的苏州水系图前,手指在图上找到胥河上游的位置,“那处支渠连接着周边十几个村落的农田,若是不尽快疏通,河水倒灌进去,今年的收成可就全完了。”谢浩楠点点头:“我正是为此而来,想跟你商量,能不能尽快征调些民夫,再备些工具,明日一早就开工疏通。”
“没问题,”苏文渊没有丝毫犹豫,“民夫我这就去安排,让里正通知周边村落,愿意来的每日管两顿饭,再给二十文工钱,想必会有人来。工具的话,我早上已经让人清点过了,库房里有两百多把铁锹、一百多个竹筐,应该够用,若是不够,再从城里的铁匠铺临时打造些。”他做事向来周全,谢浩楠听了,心中一暖,原本因支渠堵塞而焦躁的心绪,也安定了不少。
第二日天刚亮,支渠旁便聚满了民夫。他们大多是周边村落的村民,穿着粗布衣裳,手里拿着自家的锄头,早早地在岸边等候。苏文渊带着仆从,将库房里的铁锹和竹筐搬到岸边,一一分发给民夫:“大家都小心些,脚下湿滑,别摔着了。”民夫们接过工具,纷纷道谢,脸上虽带着担忧,却也透着一股肯干的韧劲。
谢浩楠则带着五十余名兵士,在支渠两岸散开。他站在岸边最高的地方,目光扫过整条支渠。堵塞的地方在支渠中段,堆满了枯枝、杂草和泥沙,河水在堵塞处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漩涡,水位已比周边高出不少。“开工!”谢浩楠一声令下,民夫们纷纷跳下支渠,拿起铁锹挖泥,用竹筐将泥沙运到岸边。兵士们则在旁守护,有的帮着民夫抬竹筐,有的则留意着支渠两岸的情况,防止发生坍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日头渐渐升高,气温也越来越热。民夫们的衣衫很快就被汗水浸透,贴在身上,脸上满是汗珠,却没人停下手中的活。苏文渊让人挑来几桶凉茶,放在岸边,对着民夫们道:“大家歇会儿,喝口茶再干,别累坏了身子。”民夫们闻言,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走到岸边,拿起粗瓷碗,大口地喝着凉茶。谢浩楠也走过来,拿起一碗凉茶,一饮而尽,清凉的茶水顺着喉咙滑下,缓解了几分燥热。
就在这时,突然传来一声惊呼:“有人落水了!”谢浩楠循声望去,只见支渠中央,一名年轻的民夫不知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失足掉进了水里。支渠里的水流虽不如大河湍急,却也浑浊汹涌,那民夫在水里挣扎着,眼看就要被水流冲向下游。
“不好!”谢浩楠脸色一变,来不及多想,纵身跳进了水里。冰冷的河水瞬间浸透了他的衣裳,刺骨的寒意让他打了个寒颤,但他丝毫没有犹豫,奋力向那名民夫游去。民夫见有人来救,慌乱地伸出手,谢浩楠一把抓住他的胳膊,将他往岸边拉。岸边的兵士和民夫也纷纷伸出手,帮忙将两人拉上了岸。
那名民夫上岸后,浑身湿透,嘴唇发紫,冻得瑟瑟发抖。苏文渊早已让人在岸边生起了一堆火,还煮好了一锅姜汤。他让人将民夫扶到火边,递过一碗热气腾腾的姜汤:“快喝了吧,暖暖身子,别着凉了。”民夫接过姜汤,一口一口地喝着,眼眶泛红,对着苏文渊和谢浩楠连连道谢:“多谢大人,多谢大人救命之恩!”
谢浩楠站在火边,身上的湿衣裳往下滴水,他却笑着摆了摆手:“举手之劳,你没事就好。”苏文渊递过来一件干净的蓑衣,披在谢浩楠身上:“快披上,别冻着了,若是你也病倒了,这治水的事可就麻烦了。”谢浩楠接过蓑衣,披在身上,一股暖意从身上蔓延开来,他看向苏文渊,两人相视一笑,无需多言,却已明白彼此的心意。
一旁的兵士见了,忍不住低声议论:“谢大人真是勇猛,毫不犹豫就跳进水里救人,咱们跟着这样的大人,心里踏实。”另一名兵士附和道:“苏大人也心细,早就备好了姜汤和柴火,知道救人后要驱寒,有这两位大人在,咱们肯定能熬过这场洪灾。”
这些话传到谢浩楠和苏文渊耳中,两人都没有说话,只是继续忙着手里的活。谢浩楠走到支渠边,查看堵塞的情况,苏文渊则继续给民夫们分发茶水和干粮。夕阳西下时,支渠的堵塞终于被疏通,浑浊的河水顺着支渠缓缓流淌,向着农田的方向奔去。民夫们收拾好工具,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纷纷向谢浩楠和苏文渊道别。
待民夫们散去,谢浩楠和苏文渊并肩站在支渠边,看着流淌的河水,心中都松了口气。“总算疏通了,”谢浩楠感慨道,“这样一来,周边村落的农田就安全了。”苏文渊点点头:“是啊,不过这只是开始,洪灾一日不退,咱们就一日不能松懈。”谢浩楠转头看向苏文渊,笑道:“有你在,我心里有底。”苏文渊也笑了:“彼此彼此。”
晚风拂过,带着几分凉意,却吹不散两人心中的暖意。这份联手治水的默契,早已在一次次的商量、一次次的配合中,悄然加深,成为了苏州城抵御洪灾的最坚实的力量。
天还未亮,东方天际只泛着一抹极淡的鱼肚白时,谢浩楠已披好蓑衣、系紧绑腿,站在胥河的河堤上。他身后跟着十余名兵士,每人手里都提着一盏防风马灯,昏黄的光晕在泥泞的堤岸上扫过,照亮了被雨水泡得发胀的泥土,也照见了堤面上新出现的细小裂缝。“都仔细些,”谢浩楠的声音带着清晨的沙哑,却依旧有力,“昨夜雨急,怕是有地方暗涌,一旦发现管涌,立刻插旗报信。”
兵士们齐声应下,分散成两队,沿着河堤向东西两个方向巡查。谢浩楠自己则握着一根长杆,每隔几步便将杆子插进堤岸的泥土里,试探着土层的虚实。他的靴底早已沾满泥浆,裤脚也被晨露打湿,贴在腿上凉得刺骨,可他半点不在意。昨日巡查时,他在下游发现一处堤段有轻微的渗水,虽已让人用沙袋加固,但夜里的暴雨让他始终悬着心。走至那处加固点,他蹲下身,伸手摸了摸沙袋缝隙,指尖触到的是干燥的沙土,这才稍稍松了口气。
晨光渐亮时,河堤旁的临时账房也亮起了灯。苏文渊穿着一身素色长衫,袖口挽至手肘,正坐在一张简陋的木桌前核对账本。桌上摊着几张泛黄的纸,上面密密麻麻记着粮草、工具的出入数目,旁边还放着一个青瓷茶杯,茶水早已凉透。“大人,这是昨日从常州调运的粮草清单,共计三百石米、五十石麦,还有两百斤干菜,已经入库了。”账房先生捧着一本账簿,小心翼翼地递到苏文渊面前。
苏文渊接过账簿,指尖在纸页上细细划过,目光扫过每一个数字,眉头微蹙:“不对,上次与常州府约定的是三百五十石米,怎么少了五十石?”账房先生愣了一下,连忙翻找之前的文书,半晌才讷讷道:“许是常州府那边调运时出了差错……”“不行,”苏文渊放下账簿,语气斩钉截铁,“眼下防汛正是用人的时候,兵士和民夫每日耗力极大,粮草绝不能短缺。你立刻派人快马去常州府,说明情况,让他们务必在三日内将短缺的五十石米补运过来。”
账房先生应了声“是”,转身要走,却被苏文渊叫住:“等等,再带话给常州知府,就说苏州百姓感念他们的支援,但洪灾当前,一分粮草都关乎性命,还请他们多担待。”他深知,此时与周边州县打交道,既要守住原则,也要留有余地,免得伤了和气,日后调运物资时再生波折。待账房先生离开,苏文渊端起凉透的茶杯,刚要喝,又想起什么,起身走到账房外,对着候在门口的仆从道:“去看看库房里的铁锹和竹筐够不够,明日若要征调民夫疏通河道,这些工具可不能少。”
午后,太阳难得从云层后探出头,洒下几缕微弱的阳光。谢浩楠巡查完河堤,满身泥泞地走进临时账房,刚要开口,便见苏文渊递过来一块干净的布巾:“先擦擦吧,看你这模样,怕是连早饭都没顾上吃。”谢浩楠接过布巾,擦了擦脸上的泥点,苦笑道:“还真被你说中了,早上发现胥河上游的一处支渠堵了,心里急,哪还有心思吃饭。”
“支渠堵塞?”苏文渊的神色立刻严肃起来,他起身走到墙边挂着的苏州水系图前,手指在图上找到胥河上游的位置,“那处支渠连接着周边十几个村落的农田,若是不尽快疏通,河水倒灌进去,今年的收成可就全完了。”谢浩楠点点头:“我正是为此而来,想跟你商量,能不能尽快征调些民夫,再备些工具,明日一早就开工疏通。”
“没问题,”苏文渊没有丝毫犹豫,“民夫我这就去安排,让里正通知周边村落,愿意来的每日管两顿饭,再给二十文工钱,想必会有人来。工具的话,我早上已经让人清点过了,库房里有两百多把铁锹、一百多个竹筐,应该够用,若是不够,再从城里的铁匠铺临时打造些。”他做事向来周全,谢浩楠听了,心中一暖,原本因支渠堵塞而焦躁的心绪,也安定了不少。
第二日天刚亮,支渠旁便聚满了民夫。他们大多是周边村落的村民,穿着粗布衣裳,手里拿着自家的锄头,早早地在岸边等候。苏文渊带着仆从,将库房里的铁锹和竹筐搬到岸边,一一分发给民夫:“大家都小心些,脚下湿滑,别摔着了。”民夫们接过工具,纷纷道谢,脸上虽带着担忧,却也透着一股肯干的韧劲。
谢浩楠则带着五十余名兵士,在支渠两岸散开。他站在岸边最高的地方,目光扫过整条支渠。堵塞的地方在支渠中段,堆满了枯枝、杂草和泥沙,河水在堵塞处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漩涡,水位已比周边高出不少。“开工!”谢浩楠一声令下,民夫们纷纷跳下支渠,拿起铁锹挖泥,用竹筐将泥沙运到岸边。兵士们则在旁守护,有的帮着民夫抬竹筐,有的则留意着支渠两岸的情况,防止发生坍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日头渐渐升高,气温也越来越热。民夫们的衣衫很快就被汗水浸透,贴在身上,脸上满是汗珠,却没人停下手中的活。苏文渊让人挑来几桶凉茶,放在岸边,对着民夫们道:“大家歇会儿,喝口茶再干,别累坏了身子。”民夫们闻言,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走到岸边,拿起粗瓷碗,大口地喝着凉茶。谢浩楠也走过来,拿起一碗凉茶,一饮而尽,清凉的茶水顺着喉咙滑下,缓解了几分燥热。
就在这时,突然传来一声惊呼:“有人落水了!”谢浩楠循声望去,只见支渠中央,一名年轻的民夫不知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失足掉进了水里。支渠里的水流虽不如大河湍急,却也浑浊汹涌,那民夫在水里挣扎着,眼看就要被水流冲向下游。
“不好!”谢浩楠脸色一变,来不及多想,纵身跳进了水里。冰冷的河水瞬间浸透了他的衣裳,刺骨的寒意让他打了个寒颤,但他丝毫没有犹豫,奋力向那名民夫游去。民夫见有人来救,慌乱地伸出手,谢浩楠一把抓住他的胳膊,将他往岸边拉。岸边的兵士和民夫也纷纷伸出手,帮忙将两人拉上了岸。
那名民夫上岸后,浑身湿透,嘴唇发紫,冻得瑟瑟发抖。苏文渊早已让人在岸边生起了一堆火,还煮好了一锅姜汤。他让人将民夫扶到火边,递过一碗热气腾腾的姜汤:“快喝了吧,暖暖身子,别着凉了。”民夫接过姜汤,一口一口地喝着,眼眶泛红,对着苏文渊和谢浩楠连连道谢:“多谢大人,多谢大人救命之恩!”
谢浩楠站在火边,身上的湿衣裳往下滴水,他却笑着摆了摆手:“举手之劳,你没事就好。”苏文渊递过来一件干净的蓑衣,披在谢浩楠身上:“快披上,别冻着了,若是你也病倒了,这治水的事可就麻烦了。”谢浩楠接过蓑衣,披在身上,一股暖意从身上蔓延开来,他看向苏文渊,两人相视一笑,无需多言,却已明白彼此的心意。
一旁的兵士见了,忍不住低声议论:“谢大人真是勇猛,毫不犹豫就跳进水里救人,咱们跟着这样的大人,心里踏实。”另一名兵士附和道:“苏大人也心细,早就备好了姜汤和柴火,知道救人后要驱寒,有这两位大人在,咱们肯定能熬过这场洪灾。”
这些话传到谢浩楠和苏文渊耳中,两人都没有说话,只是继续忙着手里的活。谢浩楠走到支渠边,查看堵塞的情况,苏文渊则继续给民夫们分发茶水和干粮。夕阳西下时,支渠的堵塞终于被疏通,浑浊的河水顺着支渠缓缓流淌,向着农田的方向奔去。民夫们收拾好工具,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纷纷向谢浩楠和苏文渊道别。
待民夫们散去,谢浩楠和苏文渊并肩站在支渠边,看着流淌的河水,心中都松了口气。“总算疏通了,”谢浩楠感慨道,“这样一来,周边村落的农田就安全了。”苏文渊点点头:“是啊,不过这只是开始,洪灾一日不退,咱们就一日不能松懈。”谢浩楠转头看向苏文渊,笑道:“有你在,我心里有底。”苏文渊也笑了:“彼此彼此。”
晚风拂过,带着几分凉意,却吹不散两人心中的暖意。这份联手治水的默契,早已在一次次的商量、一次次的配合中,悄然加深,成为了苏州城抵御洪灾的最坚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