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两仪论玄机-《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两仪殿内,李世民指尖捻着那卷内侍记下的《三国演义》开篇词。

  “太子今日带弟妹去陈睿那里,倒没胡闹。”李世民嘴角噙着笑意,对身旁的长孙皇后道,“听内侍说,青雀记了满纸的算术题,丽质还学了做布偶,倒是难得的安分。”

  长孙皇后道:“陈睿此人虽年轻,却有几分教化之功。孩子们在他那里,既能学本事,又能得些童趣,总比在宫里对着刻板的博士强。”

  李世民不置可否,目光落回那几句词上:“只是这开篇词,你听听——‘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眼界,这心境,哪像个十四岁的少年?倒像是……活了大半辈子的老道。”

  长孙皇后接过词卷,默读片刻,亦面露沉吟:“确有几分古怪。陈睿自入长安,所做之事皆出人意表——精盐之法、曲辕犁、水车,乃至这故事,都不似寻常道士能通晓的。”

  李世民敲了敲案几:“传袁天罡、李淳风。”

  不多时,两位身着道袍的老者走进殿内。袁天罡须发皆白,眼神却清亮如少年;李淳风稍显年轻,眉宇间带着几分书卷气。二人行礼毕,李世民便将那开篇词递了过去。

  “二位看看这个。”李世民道,“此乃陈睿为皇子公主们讲的故事开篇,你们觉得如何?”

  袁天罡接过词卷,只扫了一眼,便抬眼道:“陛下,此词气象开阔,藏着兴衰之理,非寻常人能作。尤其‘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句,道尽天下大势,倒有几分道家‘阴阳循环’的意味。”

  李淳风补充道:“臣观其字句,不尚雕琢,却自带一股沧桑。仿佛……仿佛亲历过王朝更迭一般。”

  这话正合李世民心意。

  他沉吟道:“朕也觉得古怪。这陈睿自出观以来,所作所为皆透着诡异——他懂的东西,既非儒学,也非道藏,倒像是……。”

  袁天罡抚须笑道:“陛下是疑他有宿慧?”

  “宿慧?”李世民挑眉,“或不止于此。朕听说他讲三国故事,连诸葛亮的木牛流马都能说出个大概,那物件连《三国志》里都只记了寥寥数语。”

  李淳风道:“臣倒有一法可试。明日臣可借拜访之名,与他论论星象历法。寻常宿慧者,或通人情世故,却未必懂这天地运转的规律。若他能对答如流,甚至有独到见解,那便……”

  他没说下去,但意思已很明显。

  李世民点头:“好。你二人明日便去怀德坊走走,不必刻意试探,随意聊聊便是。”

  次日午后,袁天罡与李淳风果然来到怀德坊。

  陈睿正在院里教孩子们做简易的水运仪象台模型,见两位道长来访,忙停下手中活计迎客。

  “不知二位仙长驾临,有失远迎。”陈睿笑着拱手,心里却打了个突——这两位可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尤其《推背图》,更是玄乎其玄。

  说不定这两位还是带着任务过来的。难道是最近表现得太过妖孽,皇帝起了疑心杀心?

  不过陈睿转念一想,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利大唐,不至于要把自己杀掉。

  袁天罡目光扫过院里的模型,那模型用竹筒、木轮拼成,借着水流驱动,不由赞道:“陈郎君好巧思,这物件倒有几分水运浑天仪的意思。”

  “不过是糊弄孩子的玩意儿。”陈睿谦虚道,“让仙长见笑了。”

  李淳风指着模型旁的图纸:“这水车上的轮毂,倒是精准。郎君莫非也通历法?”

  “略懂些皮毛。”陈睿心里有数,知道对方要考较自己,便顺着话头道,“比如这二十四节气,用圭表测日影固然准确,但若用黄道赤道的夹角来算,或许更简捷些。”

  李淳风眼睛一亮:“哦?郎君说说看。”

  “定整个天空为三百六十度,黄道与赤道交角约二十四度,”陈睿道,“每个节气太阳在黄道上移动十五度,对应到地面物影的变化,便可推算出准确时刻。晚辈曾试过,用这个法子算春分秋分,比传统圭表误差能小一半。”

  这话一出,李淳风顿时动容。他钻研历法多年,深知这黄道赤道夹角的重要性,却从未有人能如此简洁地将其与节气对应起来。

  袁天罡见状,岔开话题笑道:“听说郎君近日在给孩子们讲三国故事?那开篇词老道听了,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