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根本之学-《寒门小神童》

  来人,正是学政行辕的总管事,王守仁。

  与上次中秋节前来送礼时那份带着几分客气的官方态度不同,今日的王守仁,显得格外恭敬。

  他一进院门,便对着苏明理深深一揖,动作标准,一丝不苟。

  “苏案首,王某奉学政大人之命,特来道贺。”

  他直起身,脸上堆满了真诚的笑容,“大人听闻了昨夜苏案首在望月楼的惊世之作,心情大悦,赞不绝口。”

  “说苏案首不仅文才冠绝当世,其词中所含的‘但愿人长久’之心,更是难得的仁者胸怀。”

  苏明理与陈敬之连忙还礼。

  “王大人客气了,学生不过是偶得佳句,不敢当学政大人如此夸赞。”苏明理平静地说道。

  王守仁笑着摆了摆手,示意仆从将手中捧着的几个大木箱抬了进来。

  “此乃徐大人给苏案首的贺礼。”王守仁一边说着,一边亲自打开了其中一个箱子。

  箱子一开,满室生辉。

  里面装的,不再是上次那般雅致的文房四宝。

  而是实打实的金银、绸缎、以及各种名贵的补品药材。

  陈敬之看得目瞪口呆。

  王守仁却笑着解释道:“大人说,‘麒麟儿’降世,当以重金养之,方能使其无后顾之忧,专心向学。”

  “这些,是大人给苏案首的养望之资。”

  他又打开了另外几个箱子。

  这几个箱子里装的,却全都是书籍。

  经史子集,无所不包,其中大部分都是市面上极难寻见的珍本、孤本。

  而最上面的一层,摆放着的,赫然是几部厚厚的、封面呈黑色的官方法律典籍。

  《大周律例》、《大周会典》、《刑案汇览》……

  王守仁的目光,在这几本书上看似不经意地停留了一下,然后才对苏明理说道:“大人还说,苏案首诗词一道,已臻化境,无需再多费心神。”

  “但为学之道,贵在博闻强识,经世致用。”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意味深长起来。

  “大人言,‘诗词文章,乃是治世之枝叶;民生吏治,方为国之根本’。大人希望苏明理,能在接下来的时日里,多分些心思,在这些‘根本’之学上。”

  “他说,唯有通晓了国朝法度,洞悉了地方政务,才能真正地将那份‘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落到实处,泽被苍生。”

  这番话,听在陈敬之的耳中,只觉得是学政大人对弟子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希望他能成为经世济民的栋梁之才。

  但落入苏明理的耳中,却不啻于一声惊雷。

  他瞬间便明白了徐阶的全部用意!

  这就是他刚才对恩师所说的“更要紧的事情”!

  这是一道信号!一道无比清晰的信号!

  徐阶这是在告诉他:你该做的(扬名立万,获得士林认可),已经做完了。

  接下来,就该轮到我了。

  我这边,已经开始从“根本”上着手了。

  而你,也需要开始学习这些“根本”之学,为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这几本厚重的律法典籍,就是最直接的暗示!

  苏明理的心脏,猛地跳动了一下。

  他知道,那张针对平阳县酷吏黄知县的大网,已经正式开始收紧了。

  而自己,也即将从一个旁观者,被卷入这场真正的政治风暴之中。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波澜,对着王守仁,郑重其事地深深一揖。

  他的声音,无比的沉稳与坚定。

  “请王大人代为转告学政大人,学生定当谨记教诲,不负所望,潜心钻研‘根本’之学,绝不懈怠。”

  王守仁看着苏明理那双清澈而又深邃的眼眸,心中暗暗点头。

  他知道,这个孩子,完全听懂了学政大人的潜台词。

  他满意地笑了笑,又寒暄了几句,便告辞离去。

  待王守仁走后,陈敬之还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与荣耀之中,爱不释手地抚摸着那些珍贵的典籍。

  苏明理则默默地走到书箱前,从中取出了那本最为厚重的《大周律例》。

  他将书捧在手中,感受着那份沉甸甸的分量。

  他翻开书页,目光落在了“官吏犯法”的篇章之上。

  “凡监守自盗者,计赃论罪,加二等,至死者,斩立决……”

  “凡酷吏滥用职权,草菅人命者,以杀人论,偿命……”

  一个个冰冷而又森严的律法条文,映入苏明理的眼帘。

  窗外的喧嚣与赞誉,仿佛在这一刻,都已远去。

  他一头扎进那几部律法典籍之中。

  不仅将《大周律例》中的条款,与《刑案汇览》中的实际案例一一对应,分析其中的判决依据、量刑轻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

  他甚至会模拟自己是主审官,针对某一个案件,写下自己的判词和断案思路。

  陈敬之看着自家弟子这般痴迷的状态,心中既是欣慰,又有些不解。

  在他看来,这些律法之学,对于一个志在科举的读书人而言,并非主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科举考的是经义、是八股、是诗词策论,而非这些繁杂的律令。

  “明理,这些律法固然重要,但……你也不必如此废寝忘食。”

  这日午后,陈敬之看着苏明理又在埋头抄录着什么,终于忍不住劝道,“我辈读书人,还是该将心思多放在四书五经之上,那才是根本。”

  苏明理抬起头,揉了揉有些酸涩的眼睛,微笑着说道:“恩师教诲的是,不过,学政大人说得对,‘民生吏治,方为国之根本’。”

  “学生以为,圣人经典教我们的是‘道’,是为何要行仁政、为何要爱百姓。而这些律法,教我们的则是‘术’,是如何将这‘道’,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

  他拿起自己刚刚抄录好的一页纸,递给陈敬之:“恩师请看。”

  陈敬之接过来,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小字,标题是《论平阳县赈灾粮款侵吞案之律法适用》。

  下面,苏明理以一种极为严谨的、近乎于后世法律文书的格式,详细罗列了黄知县在此案中可能触犯的每一条《大周律例》。

  “其一,犯‘监守自盗’之罪。身为地方主官,侵吞朝廷下拨之赈灾专款,视同盗窃国库。按《大周律例·盗贼篇》,计赃论罪,赃款数额巨大,当加二等处罚。”

  “其二,犯‘欺君罔上’之罪。虚报政绩,谎称丰年,蒙蔽上官,欺瞒朝廷。按《大周律例·官箴篇》,此为大不敬,轻则罢官流放,重则……”

  “其三,犯‘玩忽职守,致人死亡’之罪。因其侵吞粮款,致使数千灾民流离失所,饿讍遍野。此虽非直接杀人,然百姓之死,皆因其行。按《刑案汇览》中相似案例,当以‘不作为之杀人’论处,罪加一等!”

  ……

  一条条,一款款,引经据典,逻辑清晰,论证严密。

  陈敬之看得是心惊肉跳,冷汗直流。

  他从未想过,一桩贪腐案件,竟然可以从律法的角度,被剖析得如此体无完肤。

  每一项罪名,都对应着最严酷的刑罚,几乎将那素未谋面的黄知县,直接钉死在了“斩立决”的罪名之上。

  “明理……你……你这是在……”陈敬之的声音都有些颤抖了。

  “学生这是在,纸上谈兵。”苏明理平静地收回那页纸,目光深邃。

  “学以致用。既然学了律法,便当找个案例来练练手。那秦川义士口中的黄知县,便是个很好的‘靶子’。”

  陈敬之张了张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

  与此同时。

  冀州,布政使司衙门,后堂书房。

  左布政使钱秉义,正皱着眉头,看着眼前的一份密报。

  钱秉义年近五旬,面容清癯。

  他留着一部打理得极为整齐的胡须,官居正三品,是整个冀州省手握民政、财政、人事大权的顶级实权派人物,人称“藩台”。

  密报的内容很简单,说的是提督学政徐阶,最近动作频频。

  不仅暗中调阅了平阳县近三年的赋税钱粮卷宗,更派了心腹之人,前往平阳县,似乎在调查着什么。

  “学政……徐阶……”

  钱秉义用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一个学政,不好好管他的科举院试,盯着一个小小县城的卷宗做什么?”

  他与徐阶,同为冀州省的顶级大员,平日里井水不犯河水。

  徐阶是清流领袖,为人孤高,不喜结党。

  他钱秉义则是官场的老油条,门生故吏遍布全省,关系网盘根错节。

  他对徐阶,向来是敬而远之。

  但现在,徐阶的动作,却让他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息。

  平阳县知县黄世仁,是他几年前一手提拔起来的。

  此人虽然名声不佳,手段酷烈,但胜在听话。

  而且每年给他这个“恩师”的孝敬,也极为丰厚。

  对于钱秉义而言,黄世仁就是他在地方上的一条好狗。

  现在,徐阶的矛头,似乎隐隐指向了自己的这条狗。

  “哼,难道是徐老头子闲得发慌,想管闲事了?”

  钱秉义冷笑一声,心中不以为意。

  学政虽有监察之权,但终究是文教之官。

  想要插手地方政务,尤其是人事任免,可没那么容易。

  只要没有确凿的、足以一击致命的证据。

  他钱秉义有的是办法,让徐阶无功而返,甚至碰一鼻子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