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殿下,臣有罪!-《重生后,皇太女一心事业》

  不对!

  李晏突然意识到了不对。

  刘刺史作为地方官员,剿匪胜或是招安山匪与他利益关系不大,同意招安山匪倒说得过去。

  但薛大将军不同。

  薛大将军的任务是剿匪,只有将山匪全部剿清才能突显他的功劳。

  既然朝廷军队已占据绝对优势,乘胜追击、一举剿清才对身为主将的薛大将军最有利。

  最能体现他的战绩。

  他为什么会同意招安山匪?

  想到这里,李晏看向薛绍:

  “薛校尉,你老实告诉我,军中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

  薛绍没有出声。

  “如果你不说,让萧清河来见我。”

  李晏直呼萧清河的名字,薛绍知道李晏这是生气了。

  薛绍想着来之前萧清河对他说的话,说假若李晏意识到招安一事有不对,就让他实话实说。

  薛绍跪到地上:“臣有罪。”

  “说。”

  “来溪州剿匪前,臣担心剿匪失败,暗自从陇西调了两千军队来溪州。

  当时想的是:

  假若剿匪顺利,就让这两千军队暗暗回陇西,影响也不大。

  可假若剿匪失败,有这两千军队托底,也不至于一败涂地。

  前几日探查完仙都山的地形后,这两千军队就被臣安排提前进入仙都山潜伏。

  只是现在,这两千军队被人察觉了。

  这件事是臣一人所为,父亲之前毫不知情。”

  李晏一愣:

  私调军队是大罪,轻则撤职查办,重则处死!

  怪不得明明胜利在望,薛大将军却同意招安,原来是被人抓住了把柄!

  斥责的话脱口而出:“薛绍,你好大的胆子!”

  “臣有罪。”

  李晏没有接着再说,她迅速思考:

  以薛大将军之前对山匪的轻敌情况,他是不会私自从陇西调两千军队来溪州。

  可薛绍吗……

  李晏看了看跪在地上的薛绍。

  薛绍要是真有这个魄力,不至于萧清河都是?从四品上的宣威将军了,他身为薛大将军的独子如今却还只是正六品的校尉。

  那就只能是萧清河的主意!

  但陇西是薛家的地盘,萧清河个人能力再强只怕也私自调动不了陇西的两千军队!

  所以真相是萧清河出的主意、薛绍调的军队。

  理清事情真相后,李晏有些头痛。

  这件事与她也有关系!

  当初,是李晏再三叮嘱萧清河:让他重视溪州剿匪一事。

  想必萧清河就是了解了禁卫军的战斗力,知道仅靠禁卫军很难剿灭山匪,才会让薛绍私自调两千军队提前进驻溪州。

  这件事如果被公开,萧清河与薛绍一定会被追责,薛大将军也脱不了干系。

  但以李晏这段时间的了解,薛大将军虽然不是最擅长领兵的将领,但他不失为一个公正的将领。

  也能知人善用。

  这从他重用萧清河、对自己的独子薛绍也公平对待一事就能看出。

  而且琼皇派薛大将军领兵来溪州剿匪,就是想将薛大将军当成亲信。

  因此薛大将军一定不能有事。

  不仅薛大将军不能有事,萧清河与薛绍更不能有事。

  古甸族以后还等着萧清河带兵平定。

  李晏想稳定万华国的江山,也离不开萧清河的支持!

  所以只能由李晏担下这件事,说是奉琼皇之令私自调的军队,将萧清河与薛绍撇清。

  也不会牵连薛大将军。

  李晏倒不怕琼皇猜忌她,可就算李晏担下这件事,琼皇也不会相信是李晏的主意。

  如果处理不好,说不定琼皇还会怀疑是薛大将军所为。

  而且萧清河和薛绍的胆子也太大,连私调军队一事都做得出来,要是不处罚他们,会助长他们的气焰。

  到底要怎么处置才最好?

  李晏想了一会后,也没拿定主意。

  私自调兵一事暂且不论,但眼前是否招安山匪一事得先解决。

  “薛绍,如今的局势,你们有没有信心剿清山匪?”

  听李晏直呼自己的名字,薛绍知道李晏还是因为他们私调军队一事生气了。

  不过这也正常,毕竟私调军队是大事!

  但李晏没有直接说出对他们的处罚,而是问他们有没有信心剿清山匪,说明这事还有戴罪立功的转圜余地。

  薛绍声音响亮地回答:

  “有,只要再给我们一个月的时间,必将山匪彻底剿清。”

  “招安一事你细细说来。”

  李晏也没有叫薛绍起来,就让薛绍跪着说,也算是对薛绍的警告。

  “山匪是将求和书直接送给父亲的,父亲原本没打算招安,突然有将领说起军队人数不对一事。

  父亲开始没有在意,可将领再说有军队事先潜入了仙都山,父亲才意识到问题所在。

  因为他没有事先派军队潜入仙都山。

  随后父亲私下问我,我告诉了他我从陇西私调了两千军队来溪州。

  私调军队是大罪,所以父亲才答应将山匪的求和书转达给你,让你决断。”

  “那你们有没有想过,就算我答应了招安山匪,你们私自调动军队一事还是会被抖出来?”

  “只要殿下答应招安,我们会立即安排两千陇西军回陇西。”

  “既然如此,就算不招安山匪,你们也同样可以立即安排两千陇西军回陇西。

  你又何必告诉我真相?”

  薛绍老老实实道:

  “是信善说,两千军队既然已被人察觉,迟早会被人告到殿下这里。

  既然我们已向殿下表明忠心,就不应该再瞒着殿下。”

  李晏冷笑一声:

  “你们是想我替你们兜着这件事吧?”

  “臣绝无此意!”

  李晏话锋一转:

  “那个说起军队人数不对的将领是谁?”

  “赵少平。

  他原是左监门卫的羽林郎将,这次被派来溪州剿匪。”

  赵少平?

  左监门卫?

  李晏的思绪又回到了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