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这想法本意或许不坏。-《三国:开局逆袭,大小乔求嫁我!》

  “张飞、魏延二人亦可与你再度并肩作战。”

  “而你们的战场,就在江东!”

  “昔日江东鼠辈背信弃义,今日我便给你们机会,一雪前耻!”

  此言一出,赵云心中顿时燃起战意。

  相比曹营,江东才是刘备集团最痛恨的敌人。

  曹军至少是在正面战场击败他们,而江东却是盟友背后捅刀!

  刹那间,复仇的火焰在赵云胸中升腾。

  兴复汉室或许已无可能,但若能击败江东,为刘备和关羽 ,也算不枉此生!

  随后,夏侯渊引曹舒进入南郑城。

  诸葛亮即将北伐的消息已传至夏侯渊耳中。

  在曹舒看来,诸葛亮确实令人敬佩。

  刘备死后,他仍能凝聚蜀汉人心,坚持北伐。

  仅此一点,便胜过许多人。

  此外,历史上诸葛亮去世时,家中清贫如洗,仅有草席数张、陋室一间。

  作为一国的丞相和实际掌权者,能够做到这种程度确实相当不易。

  然而,对于敌人而言。

  曹舒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先击败诸葛亮!

  经过与夏侯渊的商议,曹舒决定主动出击。

  毕竟五丁关和葭萌关都在曹军掌控之中。

  主动进攻,曹军并不处于劣势。

  蜀军唯一的优势或许就是蜀地的地形。

  但在暗卫的渗透下,蜀地的地形已被绘制成详细地图,呈递到曹舒手中。

  这份地图的精确程度,甚至远超当年张松献给刘备的西蜀地形图。

  确定主动进攻的策略后,曹舒决定亲自率军出征,黄忠、邓艾、庞德、姜维、甘宁等将领全部随行。

  起初,曹舒打算让夏侯渊留守南郑城。

  但夏侯渊坚决反对。

  他的理由很简单:

  连黄忠这样的老将都随军出征,他夏侯妙才怎能待在后方?

  况且,有防守大师郝昭坐镇后方就足够了。

  何必让他这样的大材小用?

  面对夏侯渊如此直白的自荐,曹舒一时难以反驳。

  想想也是,这位叔公性格刚烈,向来擅长长途奔袭。

  让他在后方坐等战报,确实会让他坐立不安。

  最终,夏侯渊如愿加入了出征队伍。

  不过,为了防止夏侯渊中了诸葛亮的计谋,曹舒没有让他单独领军,而是将他留在自己身边。

  说到底,曹舒实在担心夏侯渊在战场上冲动行事,白白送命。

  眼看天下即将统一,若在这紧要关头折损夏侯渊这样的大将,实在令人痛心。

  因此,尽管风险很小,曹舒还是坚持将夏侯渊带在身边。

  对此,夏侯渊有些不以为然。

  他本想反驳说,自己带兵打仗时曹舒还没出生。

  但转念一想,这位大侄孙的战绩确实远胜自己。

  ......

  雒城附近。

  诸葛亮正率军在此休整。

  突然,探子前来报告:

  禀报丞相,伪朝司空曹舒亲率八万大军,已出葭萌关,正向蜀地进发!

  什么!?

  诸葛亮身侧,随军出征的文武官员们心中都蒙上一层阴霾。

  曹舒的威名,如雷贯耳。

  他过往的战绩,早已令刘备与孙权两大阵营视其为曹操之后最危险的对手!

  见众人神色惶然,诸葛亮轻摇羽扇,温声道:

  诸位不必忧虑,曹舒此番出兵,本相早有预料。

  试想,若他固守葭萌关,对我军而言反倒棘手。

  如今他主动出击,虽气势汹汹——

  却也给了我军可乘之机。

  汉室衰微已久,复兴之路艰险。

  唯有险中求胜,正面击溃曹舒,方能扭转乾坤!

  众人听闻丞相早有筹谋,悬着的心稍稍放下。

  无人察觉——

  诸葛亮的指节已攥得发白。

  他心中早有推演:若赵云奇袭南郑得手,捷报早该传来。

  可如今曹舒都已离城出征,仍无半点音讯。

  答案不言而喻——

  子龙将军,败了。

  败局意味着什么,诸葛亮心知肚明。

  但作为三军统帅,季汉脊梁,他绝不能显露半分动摇。

  直到军议散尽,独处帐中时,丞相才任泪水浸透衣襟。

  子龙......亮之过也。

  若当初否决那场奇袭,或许局势不至如此艰难。

  然世事难回头。

  纵使前路晦暗,诸葛亮仍要带领众人继续前行。

  他拭去泪痕,传令召见马谡。

  不多时,马谡 而来。

  这位得意门生自觉尽得真传——

  先前收服南蛮时,诸葛亮采纳的计策便有其献策之功。

  此刻得蒙单独召见,马谡眉宇间难掩自得。

  学生拜见恩师。他恭敬行礼。

  诸葛亮轻轻颔首,示意马谡入座。

  幼常,曹军来犯,你有何见解?

  未等诸葛亮说完,马谡便自信答道:先生,学生以为可设伏围歼。

  曹舒当真会率军入蜀?

  蜀道天险,自古闻名。

  然蜀地周边群山环绕,小道纵横。

  何不借此地利,诱敌深入,使其成为笼中之兽!

  马谡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他想起春秋战国时,田单仅凭两城残兵,以火牛阵击退五国联军。

  如今季汉虽处境艰难,却比当年齐国更有胜算。

  若能在此战中除掉曹舒,使曹操后继无人,局势必将逆转。

  诸葛亮再次点头。

  此计虽妙,但诱敌谈何容易。

  马谡继续献策:先生不妨让学生担任疑兵。

  拨我两万兵马,在石锤山设防。

  此处乃曹军必经之路。

  届时先生可率主力与孟获蛮兵,绕至敌后。

  前后夹击,必能大破曹军!

  诸葛亮投来赞许的目光。

  此计确实可行,关键在于守将之能。

  若赵云尚在,石锤山非他莫属。

  可惜...

  马谡既是献策之人,由其驻守倒也合适。

  见诸葛亮仍有迟疑,马谡郑重道:先生明鉴,学生岂敢以军国大事儿戏。

  “老师若是不信 , 愿当面立下军令状!”

  “若守不住石锤山, 甘愿受军法处置!”

  ……

  马谡的兄长马良,在江夏之战中随刘备一同阵亡。

  马良作为江夏马家长子,素有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赞誉。

  虽非神话中的神笔马良,

  但与诸葛亮年岁相仿,乃是多年故交。

  自马良死后,诸葛亮待马谡如亲弟。

  此刻见马谡执意立状,诸葛亮不禁动容。

  幼常,不必如此。

  诸葛亮轻叹道。

  马谡却坚持己见:

  丞相,末将此前未曾领兵。

  若贸然统军,恐将士不服。

  立此军令状后,

  既可激励末将,亦可服众。

  诸葛亮只得默许。

  他对马谡的才能确有信心,

  只是欠缺实战经验。

  见马谡如此坚决,

  诸葛亮不便再劝。

  最终拨付两万兵马,令其驻守石锤山。

  ……

  与此同时

  曹舒率军南下葭萌关后,

  迅速展开部署。

  凭借暗卫提供的情报,

  加上高清地图辅助,

  虽不敢说了如指掌,

  但至少不会迷失方向。

  不过,

  踏入蜀地后,

  曹舒突发奇想:

  何不让邓艾走阴平小道奇袭成都?

  可惜阴平位于汉中,

  此计暂不可行。

  然而邓艾与姜维胆识过人,

  竟先后 欲寻小路偷袭成都!

  曹舒正欲安排,

  暗卫急报:

  马谡已立军令状,

  率两万兵马进驻石锤山,

  若失守甘愿受罚。

  曹舒一时语塞。

  历史的轨迹似乎总有其自我修正的力量?

  即便因他的干预,许多事情已偏离原本的方向。

  可有些人依旧执迷不悟,在作死的边缘疯狂试探。

  比如马谡。

  军令状?呵,熟悉的戏码。

  石锤山的地势与街亭如出一辙,皆是易守难攻的险要之地。

  但能否守住,全看将领的本事。

  若换作郝昭这等善守之将,自然不在话下。

  至于马谡……难说。

  思及此,曹舒当即下令:邓艾、姜维各率一支蛮兵,绕至石锤山后方,断其水源与粮道。

  正面强攻的任务,则交给了张合。

  这也是曹舒的一点恶趣味——

  让张合击败马谡,岂不比亲自出手更有格调?

  况且,张合是何等人物?马谡又算什么?

  二人实力悬殊,天壤之别。

  再加上邓艾、姜维从旁策应,此战张合想输都难。

  ……

  石锤山上,马谡布阵已毕。

  曹军南下,他心中暗喜。

  对年轻气盛的马谡而言,此战正是扬名立万的绝佳机会!

  毕竟,此次曹军主帅是曹舒——

  连先主刘备都未能击败的对手。

  若他能一举击溃曹舒……

  想到这里,马谡愈发亢奋,彻底放飞自我。

  他将副将王平赶到山脚,不屑道:

  “王平,你大字不识,懂什么兵法?”

  “老老实实在山下守着便是。”

  王平虽出身行伍,却不愚钝。

  马谡的傲慢令他愤懑。

  显摆学问?有何意义!

  更令他不安的是,心底隐约泛起一丝不祥的预感。

  王平心中暗想,这马谡或许是个只会坏事的主儿。

  不过,他自然不会当面和马谡说这些。

  毕竟马谡早已立下军令状,又是丞相的门生。

  若直言不讳,恐怕还会惹得马谡恼怒。

  于是,王平索性带着少量兵马,下山驻守,省得麻烦。

  而马谡的荒唐举动,很快接二连三地出现。

  赶走王平后,马谡便命人在山上大张旗鼓地扎营。

  明明有些营帐根本用不上,他却仍坚持派人驻扎。

  说到底,除了显摆,更多的是想收买人心。

  马谡从书中学到,善待将士能让他们更加拥戴自己。

  于是,他便下令多搭帐篷,好让士兵们睡得宽敞些。

  这想法本意或许不坏。

  可马谡却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

  帐篷又不是他自己动手搭的,全得靠士兵们出力。

  结果,将士们本就因行军疲惫不堪,还得额外搭建营帐。

  更倒霉的是,老天爷似乎也看不下去了,偏在这时下起了大雨。

  “哗啦啦——”

  雨水倾盆而下,士兵们无处可躲,浑身湿透。

  这下,士气非但没提升,反倒让众人对马谡更加不满。

  有些性子直的士兵甚至直接骂他靠关系上位,只会折腾人。

  马谡气得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