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三国:开局逆袭,大小乔求嫁我!》

  犯我大吴疆土者,盛必击而破之!

  虽然之名尚未确立。

  但徐盛那颗赤诚的报国之心,早已铭刻在骨血之中。

  孙权见状微微颔首。

  江东豪杰何其多哉!

  此战必能攻克合淝,甚至一举拿下淮南!

  正自得意之际。

  潘璋忽驾小舟疾驰而来,呈上一封密信。

  这是......?

  孙权眯起双眼。

  潘璋连忙禀报:

  主公,此乃子敬先生遣人急送。

  言明十万火急,务必亲启。

  听闻是鲁肃来信,孙权神色稍霁。

  鲁肃既是心腹,更是知己。

  若非其身为左都督需镇守江夏,此番必会随军出征。

  此刻收到来信,孙权心中甚是欣慰。

  看啊,即便远在江夏,子敬仍时刻挂念着主公。

  怀着欣喜之情,孙权徐徐展开信笺。

  然而......

  他的脸色从欣喜转为阴沉,最终化作震怒!

  嗤啦——

  盛怒之下,信笺被撕得粉碎!

  鲁肃竟如此不看好此战!

  信中力劝孙权立即撤兵,避免与曹军交锋。

  理由有三:

  其一,凉州、汉中之战后,曹军实力不减反增。此时开战实非良策。

  其二,江东军攻城能力薄弱。昔日周瑜攻南郡尚耗时年余,如今攻打合淝更是难上加难。

  其三,即便攻下合淝亦无大用。周遭百姓早被曹操迁往寿春。

  合淝本质上只是一座军事要塞。

  即便孙权成功攻占此地,后续的粮草补给和人口补充仍需攻克寿春城。寿春周边地势平坦,极利于敌方骑兵展开大规模作战。倘若孙权率江东军强攻寿春,无异于让曹魏铁骑肆意收割,必将造成惨重伤亡。

  这正是鲁肃反对此时进攻合淝的三点关键考量。

  鲁肃的分析确实有理有据。但在孙权眼中,这番谏言却成了对自己的质疑与唱衰。想到与鲁肃多年深厚情谊,孙权愈发痛心——这位本该最理解自己的心腹重臣,如今竟站在对立面阻挠大计。这种强烈反差令他难以释怀。

  察觉到主公情绪激动,潘璋立即暗中差人请来诸葛瑾。众所周知,鲁肃与诸葛瑾同为孙权最倚重的谋士。不同于刚直的鲁肃,诸葛瑾更擅安抚人心,性情温润如玉,在江东文武中颇得人缘。

  当诸葛瑾匆匆赶到孙权所在的战船时,瞥见地上被撕碎的鲁肃亲笔信,心中已然明了。虽不精军事,但他清楚孙权为此次北伐筹备已久——甚至以身作则缩减开支,连平日猎获的野味都命人拿去市集变卖。这般破釜沉舟的决心,除非孙策重生,否则无人能阻。

  平日里他看似温和,可一旦涉及正事,立刻就会展现出极度的理性,甚至刚直到敢于违抗上命。

  诸葛瑾无奈,只得先出言安抚孙权,暂时平息他的情绪。

  孙权沉默不语,但眼中的不满几乎要溢出来——他如此信任鲁肃,可当需要支持时,鲁肃竟公然反对他!

  这种背叛感,就像后世情侣争吵时,一方期待无条件的支持,另一方却选择坚持真理。无论对错,矛盾总会升级为与的问题。

  恰在此时,潘璋又匆匆进来,呈上一封信:主公,子明加急送来的书信。

  他口中的正是吕蒙。潘璋心中疑惑:吕蒙本该与鲁肃同守江夏,为何鲁肃刚送信,吕蒙也紧跟着送来?

  孙权一听吕蒙来信,立刻联想到鲁肃那封反对的信,脸色又沉了下来。诸葛瑾见状,急忙接过信函,却不展开,只轻轻放在一旁——既确保主公会看,又避免他怒上加怒。

  待潘璋、徐盛退出船船舱,孙权终究按捺不住好奇,拿起信细读。才看几行,他眉头便舒展开来——吕蒙的信与鲁肃截然相反,不仅全力支持攻打合淝,甚至举双手赞成!

  吕蒙不顾左都督鲁肃的反对,擅自率领五千兵马从江夏奔赴合淝,准备支援孙权。此刻,他的部队正在行军途中。

  孙权读完信函,眉眼舒展如新月,心中甚是欣慰。他要的正是这般忠心。不论吕蒙的援军能否发挥作用,这份主动效力的姿态已令他倍感舒心。

  站在一旁的诸葛瑾沉默不语。这位素以宽厚着称的谋士,此刻既不便责备吕蒙的违令之举,又难以称赞其行为。但他清楚,吕蒙此举势必加深孙权对鲁肃的不满。鲁肃反对进兵合淝与吕蒙以实际行动支持攻城的鲜明对比,在孙权心中形成了强烈反差。

  望着奔腾不息的濡须水,诸葛瑾不禁担忧起这场战役的结局。

  同一时刻,合淝城内,张辽正专注研究一幅地图。细看之下,图中所绘正是逍遥津地形。此图由曹舒派人送来。对张辽这等善战之将而言,没有什么战术是他不敢实施的。

  当年白狼山之战,众人皆主张撤退,唯有张辽力主迎战,认为狭路相逢勇者胜,最终率军击溃乌桓,斩杀其首领踏顿。曹操赏识张辽的胆识,授予兵权,而张辽也不负所托。

  然而多年过去,张辽总觉得还缺少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大捷。直到收到这幅精细地图,他才恍然大悟——一场辉煌胜利岂能满足?定要再创佳绩!

  面对孙权十万大军压境,合淝守军仅数千人。常人或许早已胆寒,张辽却视此为建功立业的良机。恰在此时,他又接到曹操率主力从许昌南下的军报。

  张辽并非贪功之人,但若能在曹操大军抵达前就击溃孙权......

  这场景是否格外动人?

  正所谓:

  八百勇士渡江去,十万吴军胆魄寒!

  ……

  然而,张辽放下地图后,眉头却再次紧锁。

  合淝城中,除了他,还有乐进和李典一同驻守。

  李典自凉州之战后,便被曹操调来与张辽共守合淝。

  乐进则是在曹仁重返荆北时,奉命前来。

  三人官职相当,军中事务亦由三人共掌。

  张辽与李典、乐进素来不睦,但抛开私怨,三人的配合却堪称默契。

  张辽善奇袭,乐进勇猛果决,李典沉稳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