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备战-《三国:开局黄巾渠帅,掳夺二乔》

  “得令!”

  “眼下我军虽扩编成军,却未熟习水战,”王炅凝声道,“当以固守为主,在沿江修造回回炮台,我看他们有多少战船经得起轰击!”

  “遵命!”

  二将热血沸腾,慨然应诺。

  王炅转向乔蕤,苦笑摇头:“户部事务暂由你代管。

  兴霸性急如火,好在子瑜随行,尚能劝阻一二。”

  “主公尽管放心!”

  乔蕤连忙躬身答道。

  “黄忠……亦或是黄祖?”

  王炅摩挲着下巴,低声自语。

  诸葛瑾上前一步,禀道:“主公,黄祖出身江夏大族,虽依附刘表,实则各怀心思。

  且其射杀孙坚后威震荆楚,然树大招风,恐难被重用。

  此次出兵豫章者,极可能是屯兵长沙的刘磐与黄忠。”

  “也有可能。”

  王炅淡然一笑。

  无论是黄祖,还是黄忠,他皆无所惧。

  当年仅凭一座孤山,便敢奇袭海昏;

  昔日只握一城之地,便敢席卷豫章全境。

  如今坐拥一郡,辖民百万,粮草充足,兵甲渐丰,又何惧敌军压境?

  “喏。”

  诸葛瑾肃然领命。

  “备战!”

  王炅目光扫过厅中诸将。

  “喏!”

  众人齐声应诺,陆续退出县丞府。

  南方风云暗涌,棋局已布,只待三方入局混战。

  王炅毫不畏惧,立即着手接管历陵、柴桑、彭泽三城,稳扎根基。

  与此同时,孙策亦已回师淮南。

  在周瑜劝说之下,决意以传国玉玺为筹码,换回父亲旧部,奔赴江东,开创属于自己的江山基业。

  ……

  淮南,寿春。

  州牧府内,气象森严。

  孙策立于大堂中央,四周文武环列,仿佛在接受袁术的检阅。

  这般处境,令他心中屈辱难平,愈发坚定了另起炉灶、远走江东之意。

  “伯符。”

  袁术端坐高位,举止骄矜,言语张扬。

  生于四世三公之家,北垡兖州,东略徐州,此刻南境群雄之中,他也堪称一方霸主。

  孙策昂首而视,抱拳恭敬道:“末将已为明公克定庐江!”

  “不错。”

  袁术微微点头,略带满意,“当初取淮南时,我曾许你为太守之职,然当时资历尚浅,难以服众,故委任陈纪。

  如今你屡建战功,攻拔庐江,正该议赏。”

  “末将不敢居功。”

  孙策眼神微动,拱手肃然道:“末将得知吴景、孙贲二位将军正进击横江、利口,意在为舅父开拓江东之地,故特来请命出征。”

  “哦?”

  袁术眉峰一挑。

  帐中文武皆是一怔。

  对于孙策这等猛锐之将,众人向来心存忌惮。

  谁敢轻易让他独掌兵权?真要放他去打江东?

  “舅父。”

  孙策语气恳切:“先父昔年征战江东,曾施恩于当地百姓将士,如今我愿率军前往,助您平定江东。

  若能得此根基,日后便可图天下大业!”

  “哈哈哈——”

  袁术放声大笑:“好!明日我便上表朝廷,授你为折冲校尉,统兵千人,前赴江东!”

  “唰——”

  孙策从亲卫手中取出一只锦匣。

  “这是何意?”

  袁术眉头轻蹙。

  “千人兵马,我不敢受。”

  孙策掀开盒盖,露出一角温润玉光,正是传国玺影。

  “唰!”

  袁术脸色骤变。

  帐中群臣纷纷起身凝望。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未曾得时,人人视若顽石;一旦现世,无人能抵那八字天命之力。

  “舅父。”

  孙策双手奉玺,神色恭敬:“此行东进,愿借先父旧部随行,彼等熟悉江南风土人情,必能助我成事。”

  “准了。”

  “准了!”

  袁术目光灼灼地盯着案上玉玺,挥手道:“我许你军资千人,即刻整备,开赴江东!”

  “遵命。”

  孙策躬身退下,步出厅堂。

  “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

  袁术喃喃低语,眼中燃起烈火。

  “主公得天之助!”

  左右文武齐声高呼,激动难抑。

  乱世争雄,豪杰并起。

  今有玉玺在手,若他日立国称制,他们便是开国元勋,荣辱与共,世代不朽!

  残阳西沉,暮色四合。

  然而当孙策步入军营之时,胸中却似拨云见日,前路清晰如画。

  “伯符。”

  忽有一人摘下斗笠,露出清朗面容,“此番东征,可有把握?”

  “哈——”

  孙策仰头大笑:“自当扫平刘繇,荡尽山越,创下一番伟业。

  待到那时,我与公瑾共治江东!”

  “呵。”

  周瑜随手将斗笠掷入草丛。

  不多时,孙策已入主帐。

  随即传令,召程普、黄盖、韩当三人入内。

  “少主!”

  三将疾步入帐,伏身行礼,声音哽咽。

  当年孙坚威震江东,号为猛虎,会盟讨董,名动天下。

  而今其子寄人篱下,为袁术驱使,旧部也被分散安置,不得重用,令人唏嘘。

  “三位叔父!”

  孙策双目泛红,嗓音沙哑:“今日我以传国玉玺为凭,换回先父旧部。

  明日启程,直指江东,重振家声,建功立业!”

  “当真?!”

  程普猛然抬头,难以置信。

  黄盖、韩当亦老泪纵横。

  “绝无虚言。”

  孙策昂然挺立,目光坚定如铁。

  黄盖猛地拍案而起,豪声道:“江东本是我军熟路,此番东渡,定助少主成就霸图!”

  “公覆啊,”韩当含笑摇头,“还唤少主?该改口叫主公了!”

  “主公!”

  “末将领命!”

  三人齐拜于地。

  孙策急忙上前搀扶:“诸位叔父切莫如此,此行全赖你们统领三军,共赴大业!”

  “诺!”

  三人齐声应命。

  孙策转身引荐:“这位是周公瑾,我自幼相交的挚友,才略冠世。

  此前攻取庐江,多亏他在居巢、舒县之间调度呼应,方得全胜归来。”

  “多谢公子襄助!”

  三将连忙致意。

  “不敢当。”

  周瑜谦然还礼。

  “主公。”

  黄盖忽而神色复杂,低声问道:“那传国玉玺……可是先主以命拼来的信物,就这么交予袁公路?”

  孙策默然片刻,终是轻叹:“不过一物罢了。”

  心中虽有不舍,但他深知其中分量。

  千金市骨,尚可招贤;一枚玉玺,换来三位宿将死忠相随,何亏之有?

  ……

  军帐之内,灯火通明。

  众人谈笑风生,畅论宏图。

  东征江东,再兴孙氏,这般壮举,怎不令人心潮激荡?

  “诸君。”

  孙策轻叩案几,面色肃然:“刘繇坐镇扬州,沿江设防,更命张英驻守横江、利口,如同利刃直插淮南腹地,此番进取江东,怕是艰难重重。”

  “确实不易。”

  黄盖等人神色微沉。

  周瑜缓步走到舆图前,微微一笑:“伯符,我听说吴郡都尉朱治曾是老将军旧部,不知可否为我们接应一二?”

  “难。”

  孙策摇头,眉头紧锁:“朱老将军早先也曾劝我入主江东,可惜当时机未至。

  如今刘繇据守曲阿,许贡掌控吴郡兵权,朱公纵有心相助,也无力回天。”

  “吴郡指望不上了。”

  周瑜摩挲着下颌,低声道:“我叔父现任丹阳太守,或可在内呼应,但前提是必须先拔除横江的张英,打通门户。”

  “哦?”

  程普、黄盖、韩当眼神一振。

  “公瑾。”

  孙策忽然反问:“你如何看待豫章局势?”

  “豫章?”

  周瑜目光微动。

  这一年,关于那支盘踞山林的赤壁军传闻不断。

  竟以水寇起家,夺下一郡之地,震动四方。

  “易取否?”

  孙策皱眉追问。

  程普立即开口:“赤壁军出自天岳山,不同于寻常山贼。

  听闻他们击溃刘氏宗族武装,席卷郡县,底细不明,贸然进兵恐有风险。”

  “伯符。”

  周瑜眸光微闪,嘴角含笑:“若我们能趁势进入豫章,届时既有叔父为内应,又有朱治暗中策应,或许能一举席卷江东。

  况且,张英屯兵横江,正好牵制袁术南下。”

  “哗——”

  众人皆侧目。

  黄盖忍不住拍案而起:“妙啊!此计甚高!”

  “渡江之战……”

  孙策心中一凛。

  跨江作战,九死一生。

  若无接应,便是孤军深入,全军覆没只在旦夕之间。

  “呵。”

  周瑜淡然一笑:“我有一故交,出身临淮大族,家中广有粮仓。

  可借其商旅之名潜入豫章探路。

  时机一到,我们便乘其货船悄然过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他愿相助?”

  孙策目光灼灼。

  周瑜自信道:“我与他情同管仲与鲍叔,义比子产共季札,岂会推辞?”

  “好!”

  孙策当即决断。

  东进豫章,以周尚、朱治为内援,便可闪电般平定江东。

  十一月末,南方寒气逼人。

  江面晨雾缭绕,如絮翻涌。

  豫章沿江三城已近纳入赤壁军版图。

  此时淮南、荆州、江东三方虽未交兵,但暗流汹涌,谁都明白——大战将至。

  十二月初,豫章书院落成于缭水之滨。

  数千孩童入学就读,河畔书声琅琅,不绝于耳。

  同月,王炅率王虎、赵毅进驻彭泽。

  第一军团营地临江而立,将士列阵相迎,目光中满是崇敬与战意。

  “主公。”

  廖化躬身行礼。

  “嗯。”

  王炅步伐稳健,步入帅帐,环视四周后问道:“沿江所见舟楫众多,可是你督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