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谨遵令命-《三国:开局黄巾渠帅,掳夺二乔》

  今日低头,是为了保全整个严家!”

  “……是。”

  严舆艰难点头。

  “记住。”

  严白虎蓦然回首,沉声道:“我能留任军侯,是因为主公即将对吴郡、会稽士族动手。

  若有族人抗令不交田地,大军压境之日,我会亲自押他们上前线受死!”

  “兄长……”

  严舆喃喃,“真要走到这一步吗?”

  严白虎望着远处高耸的帅旗,目光坚定:“主公英明果断,今日我们解甲让田,他日若我不死于战场,终有再起之时。

  可你们若违令作乱,我便彻底被弃如敝履。”

  “……是。”

  严舆心头一凛。

  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他们兄弟别无选择,唯有依附赤壁军,方能苟延残喘。

  次日,秣陵易名。

  大蜻建城,成为江东军政中枢。

  内政五部、军议司、司天监尽数迁入。

  黄忠率第四军团成军,收编部分降卒,开赴吴郡各县,一面接管地方,一面协同户部清查户籍与田亩。

  州牧府覆灭,刘繇被捕,严白虎归顺。

  一则则消息自民间流传,迅速传遍各郡县。

  淮南、荆州亦闻风而动,纷纷研判江东变局。

  八月末,吴郡诸县相继归附。

  严白虎成为第四军团中最锋利的一把刀,凡遇士族抗拒,必率先冲锋,将那些顽固势力碾为尘土。

  同月最后一天,王炅亲率军政要员入驻大蜻,召各郡太守、军团主将齐聚一堂,共议扫荡江东残余、彻底统一之策。

  江乘渡口,地处丹阳以北。

  刘晔亲率百余士卒,护送刘繇、许劭等人至此登船。

  “子扬。”

  刘繇立于船头,鬓发斑白,形销骨立。

  这半月所见,让他彻底明白何谓势不可挡。

  他也终于看清王炅的雄心,以及那套严密运转、令人胆寒的军政体系。

  “叔父保重。”

  刘晔拱手拜别:“此去千里迢迢,不知后会何期。”

  “唉。”

  刘繇遥望大蜻方向,长叹一声:“王朗阻不了王政南,江东一统势在必行。

  你曾任礼部左侍郎,亲眼见过他麾下那铁律森严的官署运转,当知此人已有代汉取鼎之心。”

  “确实如此。”

  刘晔郑重点头。

  赤壁军不可逆,王炅更不可挡。

  平定江东只是开端,绝非终点。

  舟影渐远,刘繇终离江东。

  这片土地,正式迈入王炅的时代。

  九月初五,工部启动大蜻城扩建工程,征用旧县丞府邸,改建为大蜻府衙。

  太守周进、第二军团主将甘宁自豫章赶来。

  “兴霸!”

  “周太守!”

  廖化立于府门前,朗声大笑。

  甘宁眼中微亮,感慨道:“元俭,如今也是都尉了。”

  “不错。”

  周进也唏嘘不已。

  “进府吧。”

  廖化含笑侧身,未再多言。

  不多时,赤壁军众高层齐聚正堂。

  甘宁环视四周,看着一张张陌生却气度沉稳的面孔,心中波澜起伏。

  赤壁军日益壮大,文臣武将齐聚一堂,早已不是一支军队所能涵盖的规模了。

  “主公。”

  众人见门扉开启,纷纷起身相迎。

  “都坐下吧。”

  王炅缓步走上主位,安然落座。

  “是。”

  乔蕤、鲁肃等人拱手应诺,依次入席。

  大乔与小乔引领侍女,在两侧案几上摆好酒盏果品。

  “请诸位共饮此杯。”

  王炅端起酒樽,含笑示意。

  “咕咚——”

  满堂之人皆仰头饮尽。

  王炅目光缓缓扫过全场,语气凝重:“扬州在江东原有四郡,如今我们已据其三。

  再以‘赤壁军’为号,已不合时宜。”

  “主公所言极是。”

  鲁肃起身抱拳,神情肃然。

  “确实如此。”

  众文武齐声附和。

  王炅轻抚酒杯,嘴角微扬:“朝廷之官爵,我们不必领受。

  从今日起,正式设立大蜻府,下辖六部,统理政务民生。”

  “谨遵令命!”

  众人齐声应道,神色庄敬。

  州牧旧制自此废止,取而代之的是大蜻府的治理体系。

  “大蜻”二字也将取代昔日的“赤壁”,成为他们新的名号。

  “子扬。”

  王炅沉声唤道:“即刻由礼部牵头,会同吏部、兵部及军议司,重新制定大蜻的兵符、印信、官服与铠甲规制,以立新风!”

  “遵命!”

  刘晔与鲁肃当即起身领令。

  王炅继续说道:“礼部为主,工部协力,在各县设学堂,各郡建学院,大蜻城内则兴建大蜻学府。

  具体层级划分,我自有章程交付。”

  “属下领命!”

  刘晔与乔蕤拱手接令。

  “军议司听令。”

  王炅略作思忖,郑重道:“四大军团由我亲自统辖。

  军议司须于各郡设立卫所,编制以营为单位,每郡可募兵五千,设总兵统管,负责地方守备,归属军议司与兵部共同节制。”

  “得令!”

  鲁肃、诸葛瑾、刘晔齐声应诺。

  廖化、黄忠、太史慈、甘宁闻言皆面露震动——这是要全面扩军了!

  “兴霸。”

  王炅指尖轻叩案面,下令道:“待豫章营成军之后,第二军团移驻彭蠡泽,改制为水师,并协同工部加紧造船。”

  “末将领命!”

  甘宁朗声应喝。

  王炅转头看向另一侧,语气转沉:“汉升,你当拜子瑜为军师,率军进取会稽,同时清剿山越势力,务必稳扎稳打,不可轻进冒战。”

  “属下明白!”

  黄忠与诸葛瑾一同起身领命。

  王炅稍缓语气,淡然道:“眼下诸事暂定于此。

  各部与军议司须尽快拟定详细方案,择日呈报府中。

  这也是一次对你们治政能力的考量。”

  “谨遵教诲!”

  众人躬身领命。

  乔蕤起身进言:“主公,眼下黄齐与周进出任太守,兵部与工部尚无主事之人,是否从中遴选贤才,或广招名士填补空缺?”

  “呵……”

  王炅苦笑摇头:“眼下可用之人太少,只能辛苦你和子敬多担些担子了。”

  “主公。”乔蕤未退,又道,“会稽有一贤士,暂居王朗门下,姓张名昭,字子布。

  此人谋略深远,才堪栋梁,远胜我十倍不止,将来若得其人,万望留其性命,切莫误伤!”

  “我记下了。”

  王炅点头应允。

  乱世之中,豪杰辈出。

  江东俊彦,他心中早有盘算。

  但能否真正收服这些人,不在他的意愿,而在那些士人的选择。

  毕竟他所到之处,兴办学校,均分田亩,动了不少世家的根本利益。

  “属下告退。”

  乔蕤躬身退回原位。

  王炅抚着下颌,沉吟片刻,再度开口:“当前首要,仍是平定会稽,组建郡县卫所。

  六部需尽快拿出安民理政的方略,其余事务容后再议。”

  “喏!”

  众人齐声应命。

  鲁肃忽又起身,正色道:“主公,也该考虑自身终身大事了。”

  “刷——”

  满堂目光顿时汇聚而来。

  王炅年方十九,尚未婚配。

  如今基业初定,国号已立,怎能无嗣续统?

  “说得不错。”

  诸葛瑾意味深长地看了乔蕤一眼,随即附议:“依我看,乔公之女温婉贤淑,堪为内助,主持中馈。”

  “此议甚好!”乔蕤双眼一亮,难掩欣喜。

  王炅却眉头一抽,正色道:“会稽未平,百姓未安,何以家为?先办好大事,再论私事!”

  “……是。”

  众人尴尬一笑,纷纷低头。

  “都退下吧。”

  王炅略带窘意地挥了挥手。

  自出山以来,辗转征伐,未曾停歇。

  整日奔忙于军政之间,哪还有心思顾及儿女情长?

  “喏!”

  众人拱手告退。

  “王虎。”

  王炅忽然开口,望向殿外。

  王虎披甲佩剑,大步而入,抱拳行礼:“主公有何吩咐?”

  王虎微微颔首,语气凝重:“你马上筹建赤壁卫,从四大营中挑选五千精壮士卒,直属我管辖,隶属军议司,专司大蜻城防务与府衙安保。”

  “遵命。”

  王虎拱手退下,步出厅堂。

  待堂内再无他人,赵毅才缓缓开口:“孙伯符渡江后已北上兖州,眼下进入梁地,预计下月可达陈留。”

  “咕咚。”

  王炅轻啜一口茶,眉头微锁:“兖州须多加留意。

  汉升进军会稽后,你亲自走一趟山阴,去见张昭。”

  “明白。”

  赵毅躬身离去。

  赤壁更名之事尘埃落定。

  大蜻府统辖三郡之地。

  内政六部全面运转,安抚黎民,兴办书院。

  秋收完毕,清查田亩后重新分配土地,震动四方,万民称颂。

  与此同时。

  军议司开启招兵。

  三郡之内设立郡营卫所,各募兵五千。

  以卫所制度统军,实乃王炅无奈之举——四大主力军团不能久驻地方,否则将困于境内,难展外扩之志。

  九月末。

  第四军团屯兵罗刹江畔。

  兵临会稽边境,令当地官吏寝食难安。

  王炅掌控江东三郡,州牧府早已瓦解,王朗仅守一郡之地,内有山越扰境,外有强军压境,无力回天。

  十月初。

  两辆马车先后驶入大蜻城。

  李丰以淮南使臣身份,由刘晔领礼部接待。

  礼部下属主客司衙署。

  刘晔打量来人,面露疑惑。

  “呃……”

  李丰一时语塞。

  此地官制全异于大汉旧例,他竟不知如何启齿。

  刘晔似有所悟,淡然一笑:“李主簿,在下现任礼部左侍郎,专理对外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