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太过复杂-《三国:开局黄巾渠帅,掳夺二乔》

  刘晔面带喜色步入大蜻府。

  “子扬。”

  荀攸略显惊讶。

  刘晔微微施礼,也有些意外:“荀侍郎也在。”

  “请进。”

  荀攸侧身相迎。

  刘晔洒然一笑,两人并肩入堂。

  “坐吧。”

  王炅正翻阅一本《司马穰苴兵法》,闻言侧过身子问道:“你们是为六部政务而来,还是因军议司的事?”

  刘晔恭敬答道:“贾文和请求面见主公,同时托主客司安排他的三个孩子入学大蜻。”

  “哦?”

  王炅微微一怔。

  刘晔继续道:“据主客司的文吏方平所说,贾文和今日去了稷下。”

  “稷下?”

  王炅语气微沉,“也就是说,他已经看过坤舆万国图和天地仪了?”

  “正是。”

  刘晔点头。

  王炅合上兵书,嘴角微扬:“善谋之人最忌目光短浅,尤其是像贾文和、你们这般眼界开阔之士,总想把天下局势尽收眼底。”

  “主公洞悉人心。”

  刘晔与荀攸相视苦笑。

  “既然如此,”王炅略作思忖,“今日学府刚有奏报,荀缉同农学学子在城外开垦田地,试种一年三季稻,眼下八月已是晚稻时节,若收成饱满,便可编纂成册,惠及乡里。

  你明日带贾诩一道随我去看看。”

  “缉儿?”

  荀攸一时愣住。

  难怪最近总见儿子一身泥尘,早出晚归。

  “没错。”

  王炅点头。

  “遵命。”

  刘晔躬身应诺。

  荀攸也收起思绪,正色道:“主公,左护军甘宁已整编第二军团,三日后即将开赴吴郡,在沿海操练水军。”

  “准了。”

  王炅颔首。

  “喏。”

  二人施礼后退出厅堂。

  走出府门,刘晔望着城中灯火,不禁感叹:“公达才略盖世,其子亦心系苍生,仅在书中读到‘水稻三熟’四字,便立即着手试种!”

  荀攸苦笑着摇头:“政务繁忙,竟从未细问过他的学业。”

  “明日便可见分晓了。”

  刘晔摆了摆手,抬步朝自家府邸走去。

  显然,一年三熟的设想,对他冲击极大。

  当今天下仍以农为本,若真能实现稻作三收,百姓将不再忍饥挨饿,国库也将更加丰实。

  这对大蜻而言,对亿万民众而言,皆是莫大福祉。

  八月,秋收时节。

  南方多雨,气候却温和宜人。

  清晨,王炅便带着大小乔、王虎等人出门。

  张昭、诸葛瑾等人听闻水稻三熟之事,也都早早起身赶来。

  大蜻城南门外。

  早已聚集了一群以荀缉为首的农科学子。

  一名少年怯生生地问:“师兄,主公真的会来吗?”

  “当然。”

  荀缉头戴斗笠,卷着裤腿,肩扛镰刀,语气笃定:“昨夜我已经上报学府司丞,是他亲自去府中禀告的。”

  “缉儿。”

  忽然间,荀攸与刘晔从人群中走了出来。

  荀缉喉咙一动,僵硬回头:“父、父亲?你们怎么来了!”

  “公达先生!”

  “子扬先生!”

  顿时,数十名学子纷纷躬身行礼。

  荀攸望着一群头戴斗笠、肩扛镰刀的年轻学子,眼中流露欣慰:“你们才是大蜻的希望。

  若能实现稻作三季收获,天下百姓便再不会饿殍遍野,我该向你们躬身行礼才是!”

  荀缉连忙摆手,脸上带着苦笑:“父亲这话可是折杀我们了!”

  “住嘴。”

  荀攸瞪了他一眼,随即转向众人介绍道:“这位是姑臧来的贾文和先生,主公特地从南阳请回的治世奇才。

  往后或参与军政要务,也会在大蜻讲学授业。”

  “见过文和先生!”

  荀缉与诸学子齐齐拱手行礼。

  贾诩轻轻点头,神情淡然。

  水稻三季成熟?闻所未闻。

  这般惊动天下的创举,他也实在按捺不住想亲眼一见。

  不多时,王炅一行抵达城门。

  大蜻六部官员连同百余名农科学子列队出迎,一路南行数里,终于望见连片整齐的水田。

  稻浪翻涌,青黄相间,有人穗初成,也有的已染金秋。

  这一路,王炅未曾与贾诩多言,满心所系,皆在三熟稻之事。

  “主公请看。”

  荀缉指向前方一片田地,讲解道:“农学院在此开垦三十亩试验田。

  其中十亩依节气耕作,仅收两季,此法在荆州颇为普遍;另十亩按月接续播种,第三茬刚抽穗不久,只怕寒冬一至便会冻毙。”

  “那剩下那些呢?”

  王炅立于田埂之上发问。

  “余下十亩……”

  荀缉眼神发亮,语气振奋,“是我们数十名学子反复商议所得——月月可种,月月可收,全年三熟!虽江东气候偏寒,稻粒略显瘦瘪,但若移栽荆南四郡,必能籽粒丰盈!”

  “这便是三季稻?”

  户部左侍郎王朗踱步上前,只见田边木牌清晰标注着播种日期与预期成熟时间。

  “正是。”

  荀缉应声答道。

  王炅踏入田中,随手掐下一穗,剥开谷壳细细查看:“确实不够饱满,但比起北方一年一熟者,并不逊色太多。

  前两季为何没有收割?”

  “未曾割取。”

  荀缉略显紧张,解释道:“为保完整证据,以便着书传习民间,惠泽万民。”

  王炅沉声追问:“你说‘月月可种,月月可收’,究竟是何道理?”

  唰的一声,荀缉深揖到底,朗声道:

  “正月二月下种者,四五月即熟;三月四月播者,六七月可获;五月六月再植,八九月又成。

  其间运用复种、复栽、套种之法,环环相扣,无月中断!”

  “太过复杂。”

  张昭、王朗等人听得一头雾水。

  便是荀攸、诸葛瑾、刘晔、贾诩等才智超群之人,此刻亦面露困惑。

  他们精通政务,长于谋略,然出身世家,从未亲历农事,对此自难理解。

  “其实并不繁琐。”

  荀缉继续道:“所谓复种,便是寻常两熟之法;复栽,则是在头季稻尚在生长之时,便育好第二季秧苗,待收割完毕立即移栽入田,节省生长期;至于套种,乃于第一季稻之间隙先行撒播第二季种子,如此交替不断。”

  “因此,才能做到月月有耕,月月有收!”

  王炅手指掠过那一片金黄稻海,目光深远,心中激荡不已。

  他曾幻想借外力获取高产良种,却不料眼前这些青年学子,竟已亲手摸索出三季轮作之法。

  “主公真乃洞悉玄机!”

  “主公一语中的!”

  荀缉与众多学子激动不已,眼中燃起炽热光芒。

  这套耕作体系,他们整整探讨研究了一年光阴。

  谁曾想,王炅只是听了几句说明,站在这田埂之上,便将其中精髓剖析得清清楚楚。

  “不必多礼。”

  王炅转身面对众人,微笑道:“现在可以开始收割了,称量产量,与两熟稻对比数据,整理成册。

  别忘了报备专利司,这份功劳,人人有份!”

  “遵命!”

  众学子欣喜若狂。

  “诸位。”

  归途中,王炅神色肃然,环视随行重臣:“方才荀缉所言,你们也都听见了。

  交州南海、桂林、象郡三地气候温润,土地肥沃,正适合推广三熟稻。

  此策利国利民,不容迟疑。”

  “谨受教。”

  荀攸、刘晔、诸葛瑾彼此对视,眸中光芒闪动。

  曾经,对于是否南征交州,他们尚存犹豫。

  如今,答案已在风中稻浪里悄然分明。

  如今,出兵的时机已然成熟。

  倘若能在交州三郡与荆南四郡推广三季稻作,大蜻未来的强盛景象简直难以估量。

  “景兴。”

  王炅语气凝重地开口。

  王朗朗声回应:“主公但请安心,户部定当全力协助军议司,誓将交州纳入掌控。”

  “好。”

  王炅微微颔首。

  张昭望着田间辛勤劳作的年轻学子,不禁感叹:“后生可畏,真乃后生可畏!”

  “确实如此。”

  乔蕤、王朗等人也纷纷感慨。

  “罢了。”王炅笑着摆手,“你们各自去处理政务吧。

  文和与公达随我去军议司议事,我有要务需即刻部署。”

  “遵命。”

  众人拱手领命。

  贾诩略显迟疑。

  王炅温和一笑,道:“我知你谨慎惜身,并不会派你亲临战阵。

  眼下军议司中,也只有子敬一人出任两郡都督,坐镇淮南。”

  “谢主公体恤。”

  贾诩欣然行礼。

  大蜻的前路,充满了无限可能。

  或许此地比起徐州更为适宜,也更加安稳。

  善于谋划之人,最忌目光短浅。

  他所图之天下,远超诸夏十三洲的疆域。

  唯有留在此处,方能运筹全局,掌控天下大势。

  三季水稻的成功,已初现端倪。

  只需荀缉等人整理成册即可付诸实施。

  当天,刘晔便率领礼部与大蜻学府农学院着手编纂《大蜻辑报》。

  军议司内,门庭若市,英才济济。

  贾诩、荀攸、诸葛瑾、刘晔、廖化、黄忠等分列左右。

  “主公。”

  赵毅自大蜻府匆匆赶来,呈上一份奏策。

  “文和。”

  王炅将文书递至贾诩面前,郑重道:“大蜻授你为军议司东阁祭酒,子敬调任西阁祭酒,位列军谘祭酒之下,另兼司天监副监。”

  “谨受命。”

  贾诩双手接过文书。

  东阁祭酒一职,地位等同昔日鲁子敬,又兼司天监要职,位高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