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强军利民-《一个属于李白的大唐》

  诗会散了的第二日,我在府中后院的葡萄架下纳凉。

  青藤蔓爬满木架,一串串绿葡萄垂下来,风一吹,带着些微甜香。

  蝉在院角老槐树上叫,“知 —— 了 ——知 —— 了”,倒像是在催着什么要紧事。

  我斜倚在竹椅上,手里捏着半盏凉酒,刚抿了一口,就见门童阿贵在院门口探头探脑。

  “先生,岭南来的信使到了,说有急件要亲手交给您。” 他跑得满头大汗,额前的碎发都黏在皮肤上。

  我心里一动,腾地坐起身。

  之前派去占婆国寻稻种的事,算算日子也该有消息了。

  “快请他进来!” 我把酒杯往石桌上一放,快步迎了上去。

  信使是个精瘦的汉子,穿着粗布短打,裤脚还沾着泥点。

  他见了我,从怀里掏出个用油纸包着的信封,双手递过来:“李先生,小人是陈大人派来的。占城稻种已经运到岭南码头,陈大人让小人问您,稻种该往哪儿送?”

  我接过信封,指尖触到信纸,还带着岭南的气息。拆开一看,纸上的字迹潦草却有力:“稻种已找到,另有农匠三人,盼大人示下。”

  我的心猛地一震,江南赈灾的景象,瞬间涌到眼前。

  两个月前在江南赈灾时,刚到一处城外,就看见一群灾民蹲在路边。

  个个面黄肌瘦,身上的衣服补丁摞着补丁,风一吹就打哆嗦。

  有个老婆婆抱着个饿得哭不出声的娃娃,见了我,扑通就跪下了。

  “大人,给口饭吧,娃娃快不行了。” 她的声音嘶哑,眼泪混着脸上的泥往下流。

  我赶紧扶起她,解开随身的粮袋。

  可那点粮食,分给几十号人,连塞牙缝都不够。

  一个穿破布衫的孩子,约莫五六岁,死死拽着我的衣袖。

  饿得皮包骨的手像鸡爪,指甲缝里全是泥,仰着头虚弱的说:“有~吃~的~吗?”

  我蹲下来,摸了摸他的头。

  那孩子的头发枯黄,像一堆干草。

  “有,马上就有。” 我当时是这么说的,可心里没底。

  江南的稻田被淹了大半,虽然有赈灾粮,可也不是长久的法子。

  稻田淹成这样,秋收是没指望了,就算补种,原先的稻种生长周期也太长。

  从那时起,我就想到了占城稻。

  当时跟着我去江南的十个士兵,其中六个被我派去占婆国寻稻种了。

  我把占城稻描述给他们听,让人把从江南去占婆国的地图给他们准备好,他们带上所需的费用后就去上路了。

  这一去就是两个月,我天天盼着消息,生怕出什么岔子,终于在今天收到他们的消息了。

  “大人?” 信使见我愣着,小声喊了一句。

  我回过神,把信纸攥紧,指节都泛了白。

  “稻种不能停在岭南,” 我语速极快,“你现在就给他们回信,让他们派最快的船,把稻种直接送到江南,交给高士高大人。”

  “农匠也一起去,让他们帮着百姓育种。”

  信使点头:“小人明白!大人还有别的吩咐吗?”

  “告诉高士大人,收到稻种之后尽早把稻种播下去,不能耽误农时。”

  信使应了声 “是”,转身就要走。

  我叫住他,从怀里摸出一锭银子递过去:“辛苦你了,信件加急办。”

  信使接过银子,躬身行了个礼,匆匆走了。

  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巷口,我长长舒了口气。

  我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的是江南的稻田。

  绿油油的稻苗在风里晃,像一片绿海;

  金黄的稻穗压弯了腰,百姓们拿着镰刀,笑得合不拢嘴。

  我想起那个拽着我衣袖的孩子,想起老婆婆期盼的眼神。

  “稻花吐蕊,映日含香;

  籽实饱满,济民一方。”

  “民有食则国安,稻有收则家宁。”

  这是我之前派人去寻稻种后写的《稻花赋》,当时留给高士了,我让他在占城稻种下去后以文气激发这首赋,可以起到改良稻种的效果。

  刚准备回屋就听到府外就传来了马蹄声。

  开门一看,是武则天身边的内侍李公公,他提着个食盒,笑着说:“李大人,陛下请您去禁军营地一趟,说是有要事相商。”

  跟着李公公往禁军营地走,一路上,长安的街景热闹非凡。

  卖糖葫芦的小贩吆喝着,茶馆里传来说书先生的声音,孩子们在街边追着跑。

  我心里想着,要是江南受灾的百姓也能过上这样的日子,就好了。

  禁军营地在长安城外的渭水边上,远远就听见士兵操练的喊声,“一二!一二!” 走近了看,士兵们穿着黑色的盔甲,手里握着长枪,阳光照在盔甲上,亮得晃眼。

  武则天站在高台上,见了我,招手:“太白,你来得正好。你看这些士兵,操练倒是卖力,可军纪还是松散。”

  她指着不远处的士兵,那些士兵虽然在操练,可真谈不上有军纪。

  我顺着她指的方向看,笑着说:“陛下,光靠棍棒管不住心。不如让他们每日诵读《孙子兵法》《军礼》,用文气养着,久而久之,自然知礼守纪。”

  武则天眼睛一亮:“这主意好!可他们大多不识字,怎么读?”

  “我找些文官来教,每日半个时辰,先从简单的句子学起。实在不行,我编个口诀,让他们好记。”

  我蹲下身,捡起地上的一根小树枝,在地上写了 “守礼” 两个字,“比如这个‘礼’,就告诉他们,不抢百姓的东西,不欺负弱小,就是守礼。”

  武则天点点头:“就按你说的办。你多费心,禁军是朝廷的屏障,可不能出乱子。”

  第二日,我就找了十几个文官,去营地里教士兵读书。

  有个叫小李子的士兵,河南人,说话带着口音。

  读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时,把 “国” 读成了 “锅”,“兵者,锅之大事”。

  周围的士兵都笑了,小李子脸通红,挠着头说:“先生,俺老家管吃饭的锅叫‘国’,习惯了。”

  我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没事,以后你就记着,这‘国’比你家的锅还重要。守好了国,你家的锅才不会空,你娘才能天天给你蒸馒头。”

  小李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再读时,就没再念错了。

  士兵们也跟着笑,气氛比之前轻松了不少。

  看着士兵们渐渐能跟着诵读,我心里有了个想法。

  作一首《强军赋》,当禁军的军歌。

  那天晚上,我住在营地里,听着帐外士兵的呼吸声,听着远处渭水的流水声,文气在胸口涌动。

  我拿起笔,在帐内的油灯下写:“铁甲映日,气贯长虹;旌旗所向,谁敢不从!练兵千日,只为一战;保家卫国,何惧牺牲!”

  清晨,我拿着赋稿,走到操练场。

  士兵们列队站好,个个精神抖擞。

  “兄弟们,我写了首《强军赋》,从今天起,这就是咱们禁军的军歌。” 我高声说,然后一句一句教他们。

  “铁甲映日,气贯长虹!” 我先念一句。

  “铁甲映日,气贯长虹!” 士兵们跟着喊,声音震天动地。

  当几百个士兵一起吟诵时,我能感觉到文气从他们身上冒出来,像一团团白雾,慢慢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无形的军魂。

  有个老兵,之前总是无精打采,这次吟诵完,他握着长枪的手紧了紧,眼神亮得像火。

  “先生,这赋念着,俺心里就热乎,想跟敌人干一场!” 他大声说,周围的士兵都喊:“干一场!干一场!”

  我看着他们,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这些士兵,都是好样的,只是缺个能凝聚他们心的东西。

  这《强军赋》,就是那根线,把他们的心串在了一起。

  接下来的日子,士兵们每天先诵读《强军赋》,再操练。

  之前操练懒散的,现在也都积极起来了。

  武则天来看了一次,笑着对我说:“太白,你这文气,比我的鞭子管用多了。”

  我也笑:“陛下,这不是我的文气,是士兵们自己的气。我只是把它聚起来了。”

  日子过得快,转眼就到了十月中旬,长安的树叶开始黄了。

  我正坐在书房里看《诗经》,小乙突然闯了进来。他一身尘土,脸上却带着笑,手里捧着一把金黄的稻穗。

  “李大哥!江南的稻熟了!” 他大喊着,声音都在抖。

  我赶紧站起来,接过稻穗。

  稻粒饱满,捏在手里沉甸甸的,还带着稻花的香气。

  “怎么样?收成好吗?高士那边没出什么岔子吧?” 我一连串问了好几个问题。

  小乙喘着气,喝了口茶,说:“好!太好了!高大人说,这占城稻比往年的稻子增产三成!”

  “百姓们都乐疯了,家家户户都在打稻子。还有,百姓们说要谢谢你,给这稻种起了个名字,叫‘青莲稻’!”

  “青莲稻……” 我轻声念着,眼眶一下子就湿了。

  我想起之前江南的惨状,想起那个拽着我衣袖的孩子,想起老婆婆期盼的眼神。

  现在,他们终于有饭吃了。

  我握着稻穗,走到窗边。

  窗外的阳光正好,照在稻穗上,金灿灿的。

  我仿佛能看到江南的稻田里,百姓们捧着新收的稻子,笑得合不拢嘴。

  那个孩子,现在应该正捧着一碗白米饭,吃得香呢。

  “李大哥,还有件事。”

  小乙说,“之前那些世家子弟,不是说‘新政害民’吗?现在江南丰收了,百姓们都夸您,夸陛下的新政好,那些世家子弟都没声音了。”

  我笑了笑,没说话。

  那些世家,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哪里会管百姓的死活。

  现在稻子丰收了,百姓们心里有杆秤,自然知道谁对谁错。

  过了几天,武则天召我入宫。

  御花园里的菊花正开得艳,黄的、白的、紫的,一片姹紫嫣红。

  武则天递给我一杯茶,说:“太白,江南的消息我听说了,‘青莲稻’这个名字,起得好。”

  “这是百姓们的心意,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我说。

  武则天点点头:“你做得很好。禁军那边,军纪也好多了。这都是你的功劳。”

  “陛下过奖了。” 我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香扑鼻。

  “只是,” 武则天话锋一转,“那些世家不会善罢甘休。

  他们为了自身利益,肯定会想办法报复。你以后要多小心。”

  我心里一沉,点了点头。我知道,这只是开始,以后的路,还长着呢。

  从宫里出来,已是傍晚。

  长安的街上,华灯初上,家家户户都亮着灯。

  我走着走着,走到了朱雀大街。

  街边有个卖菜的大娘,正收拾着菜摊,嘴里哼着小曲。

  “大娘,今天生意好吗?” 我走过去,笑着问。

  大娘抬头一看,认出了我,笑着说:“是李大人啊!好!好!今天生意特别好。”

  “对了,大人,听说江南的‘青莲稻’丰收了,俺儿子在江南做生意,写信回来,说那稻子可好了,煮出来的饭香喷喷的。”

  我笑了:“那就好,只要百姓们能吃饱饭,比什么都强。”

  大娘点点头:“是啊!以前总能听到说新政不好的,现在看看,要是没有新政,没有大人找的稻种,江南的百姓还不知道要饿多久的肚子呢。”

  我没说话,只是看着大娘收拾菜摊。

  夕阳西下,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

  街边的孩子们,手里拿着糖葫芦,追着跑着,笑声清脆。

  我沿着朱雀大街慢慢走,心里想着。

  这 “青莲稻”,这《强军赋》,都是为了百姓,为了这天下。

  虽然以后会有很多困难,但只要百姓们能过上好日子,再苦再累,也值得。

  风吹过,带着菊花的香气。

  我抬头看了看天,晚霞染红了半边天,像一幅绚丽的画。

  江南的稻田,现在应该也是一片金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