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破舆论最简单-《1621,不一样的大明》

  七月二十四,苏州百姓一早起来,就发现文府到分守道衙门全是红盔。

  昨日是百姓第一次见禁卫,大明皇帝亲军不同凡响,个个威风凛凛。

  文府连夜张贴喜字,戏班和乐师在门口排着长龙。

  卫时觉正妻跟随去辽东,文府小姐差点自戕跟随,是大明佳话,女德典范,苏州官府之人都在文府道贺。

  百姓到文府附近看戏的越来越多。

  红盔在街口贴了几张大字:英雄美人,自古佳话,义妻美眷,世所大幸。人文之地,孔方俗气。大街流水,诗词落座。文豪评选,首屈赏千。将军躬谢,期待佳句。

  百姓瞎看,读书人看了很高兴,人文之地就喜欢斗诗,何况第一能得到千两。

  圈子内的人都知道,诗会很少有第一,往往是一批人。

  骠骑将军至少散五万两,豪爽啊,快想。

  文府前院此刻已开始抑扬顿挫朗读。

  宾客没有拿礼品,就是拿个大红花,上面放着几张纸,展开念一遍,王覃在旁边点点头,令人收下登记。

  后院当证婚的人也没落下,甚至文氏的内亲也得献诗词。

  红盔端着盘子,上面一张红字带笔,您现想也得想。

  周起元、钱谦益、房泰谦、申用懋、董其昌等人哭笑不得,这场合再拿捏就是有病,不得不每人写诗夸赞。

  钱谦益作为盟主,不能瞎写,思考半个时辰,才给了一首赞词。

  小院里,文仪凤冠披霞。

  旁边的女眷一边打扮,一边吹捧,文仪笑颜如花,就算大婚,也没想到会如此热闹,满脑子都是与郎君洞房花烛的场景。

  苏州大商集体办流水席,多少人都放得下。

  中午的时候,钱祥达在门口左右张望一眼,至少两千人。

  妥了,你们以后敢批判将军,就是批判自己。

  将军的釜底抽薪更直接。

  开席的时候,门口锣声大响,“文豪评选,常熟钱谦益,松江董其昌,山东房守谦,太仓张溥,太仓张采…”

  后两人名字一出来,街上年轻士子高声欢呼,两人站起来拱拱手,看起来声名不错。

  “以上五十人评选为优,下午未时,每人千两奉送。”

  再次引来一阵欢呼,开吃。

  卫时觉在下午申时才出门,依旧是红盔,披着红花,身后汤宗晖带着苏州子弟当御者,三百红盔拱卫一顶八抬大轿。

  没有直接去文府,绕着苏州转圈,不停撒铜钱和糖果,顿时全城欢呼。

  牌面十足,好似整个苏州在迎亲。

  文府之人听着全城的热闹,很快得知消息,文震孟难看的脸上终于放缓,除了正妻之位,卫时觉把能给文仪的都给了。

  虽然有点别扭,好歹是亲戚了。

  不一会,文震孟又笑了。

  卫时觉并非接人就走,与文仪在文府拜天地。

  杨涟、文震孟、申用懋都当长辈拜。

  这就不是只虚礼了,完全是平妻。

  宾客有点纳闷,也只能跟着欢呼。

  卫时觉一声岳父岳母、再叫一声姥爷,文家美滋滋了。

  新人去分守道衙门,算是入洞房,文府这时候才热闹了,文震孟大手一挥,晚上流水席增加百桌。

  今日的苏州,是分段的快乐。

  文震孟不管卫时觉如何向家人交代,反正这边全套。

  卫时觉就没想过交代,新娘子高兴就行。

  钱祥达在刻印工坊集齐工匠和伙计,火速排版。

  洞房花烛,卫时觉挑起盖头。

  美人如花,娇羞无限。

  文仪对卫时觉来说,就是传说中的生理性喜欢。

  看见就想摸,摸着就想抱,抱着就想亲。

  越亲热越舒服。

  文仪也是,看到男人就想挂脖子上。

  如胶似漆,不舍不分,时刻春宵。

  卫时觉需要驻守一段时间稳定形势,正好过过蜜月。

  外面的生意还没有结束。

  棉纱和麻线返回,杂物却需要很多。

  尤其是卫时觉又加了一项,他要江南所有的烟花。

  这是借口,实际就是火药。

  这玩意需要单独运输,不能聚集。

  七月二十七,钱氏工坊出售《美眷集》。

  首页是董其昌的拜天地画,接着是证婚人,参与宴会的宾客,再接着才是诗词。

  前面好像是大婚组织名单。

  钱氏一天就送出去五千本。人家说了,卫时觉花十万两刻印,两京和各府士子都会送。

  文震孟和姚希孟甥舅俩震惊看着三指厚的诗集。

  与钱府闲住的钱谦益反应一样。

  坏了,得赶紧回京起复,这玩意酝酿下去,他们都成了卫时觉的狗,整个江南士林都成了宣城伯的门客。

  闲职也不能待在苏州,走,必须走,路上再想办法。

  七月二十八。

  钱祥达在西门送别文震孟和钱谦益,得意的哈哈大笑。

  士林还在,但被抽走组织力,形同被斩首。

  效果一样,现在可以谋划大生意了。

  七月二十九。

  杨涟北上,周起元和房泰谦相送。

  对视一眼,做事吧,公私不分的事最好做。

  京城怎么分,他们也管不着。

  杨涟和孙承宗收卫时觉做学生的时候,东林和武勋不拦着,现在也拦不住。

  说他是武勋,就是武勋。

  说他是东林,就是东林。

  说他是内臣,就是内臣。

  滑不溜的人,偏偏有暴力。

  这种人到哪里都不对,还是回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