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的浪潮终有平息之时。翌日,芷江的街头恢复了往日的秩序,只是满地狼藉的鞭炮碎屑和墙上新贴的标语,还残留着昨夜疯狂的余温。林锋所在代表团的任务已然完成,接到命令,即刻乘车返回原部队驻地。
几辆军用卡车载着归心似箭的官兵们,驶离了依旧有些喧闹的芷江县城,重新投入湘西莽莽苍翠的山野之间。
来时的路上,车厢里充满了对受降仪式的期待和兴奋;而此刻归途,气氛却悄然发生了变化。最初的亢奋过后,疲惫袭来,更多的是沉浸在各自的心事里。
同车的军官们大多还沉浸在芷江的荣光之中,兴奋地交流着见闻,比较着得到的嘉奖,议论着哪位长官更平易近人,哪支盟军部队的装备更精良。有人开始憧憬着即将到来的整编,谈论着可能获得的美械装备,甚至半开玩笑地讨论起内战爆发后谁能立下更大的战功,博取更好的前程。
“要我说,咱们七十四军肯定是主力!到时候换了美械家伙,嘿嘿…”
“林连长,王长官那么看重你,将来肯定飞黄腾达,可别忘了拉兄弟一把啊!”
林锋靠坐在车厢最里侧,随着卡车的颠簸微微摇晃。他脸上带着淡淡的、恰到好处的疲惫笑容,偶尔附和地点点头,却并未加入讨论。他的目光越过兴奋交谈的同僚,投向车外。
车窗外的景色飞逝。连绵的青山,碧绿的稻田,偶尔掠过残破的村落和废弃的工事,提醒着人们这里不久前的惨烈。与芷江城内那短暂而集中的胜利狂欢相比,这片广袤的土地依旧沉默而贫瘠,战争的创伤远未抚平。
昨夜的欢呼声似乎还在耳边回响,但那炽热的、几乎要融化一切的集体情绪,此刻在冷静下来的独处中,显露出了它短暂的本质。胜利的滋味确实甜美,但品尝过后,留下的却是更为现实和沉重的思考。
他摸了摸胸前那枚冰凉的青天白日勋章。它代表着荣誉,肯定了他和无数牺牲战友的贡献。但王耀武的话语、威尔逊的邀请,却像是一层无形的油彩,涂抹在这荣誉之上,让它变得不再纯粹。这勋章,在他们眼中,更像是一个价码,一个将他绑定在即将启动的战车上的筹码。
“适应未来更为复杂的作战环境…”王耀武的话在脑中回响。这“复杂环境”指的是什么,不言而喻。
“成为改变中国军队面貌的关键人物…”威尔逊的许诺充满诱惑,但其背后的意图,无非是打造一件更符合美国利益的工具。
他将目光从车外收回,落在车厢里这些尚且懵懂、大多只沉浸在升官发财梦里的同僚身上。他们中的许多人,或许很快就会带着刚刚获得的美械装备,将枪口转向曾经的抗日盟友,指向自己的同胞。而他自己呢?难道也要成为其中的一员?
绝不。
这个念头比任何时候都要清晰和坚定。
芷江的荣光,是属于中华民族抗击外侮的荣光,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这荣光,不应该成为新一轮内耗的开端锣鼓。他穿越而来,历经血火,不是为了从一个战场跳进另一个更加违背良心的战场。
他想起了那本刻意留在旧书店的《论持久战》,想起了那个中共随员清澈而坦诚的眼神,那句“国家需要和平建设了”。那像是一缕微光,在充斥着拉拢、诱惑和战争预言的迷雾中,指示了一个不同的方向。
那条路必然充满未知和艰险,甚至可能被现在的同僚视为背叛。但至少,那条路的方向,指向的是建设,而非毁灭;是尽可能的避免内战,而非主动点燃战火。
卡车颠簸了一下,将他的思绪拉回。同僚们的讨论已经变成了对后方都市繁华的向往和对未来享乐的规划。林锋闭上眼,靠在车厢板上,仿佛因疲惫而小憩。
但他的内心却如车外起伏的山峦,无法平静。他知道,返回驻地后,王耀武的“厚爱”和随之而来的压力将会具体化。留给他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多了。
他必须尽快做出决断。
芷江的荣光,已成为身后的一道风景,照耀的是过去的功勋与牺牲。而前方的路,迷雾重重,岔口丛生,需要他独自去闯,去选择那条无愧于心、尽可能延续抗战本意的征途。
归途尚远,沉思亦深。林锋的手指无意识地擦过腰间冰冷的枪柄,又缓缓松开。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越过重重山峦,仿佛要望穿历史的迷雾,找到那条属于自己的、新的方向。
几辆军用卡车载着归心似箭的官兵们,驶离了依旧有些喧闹的芷江县城,重新投入湘西莽莽苍翠的山野之间。
来时的路上,车厢里充满了对受降仪式的期待和兴奋;而此刻归途,气氛却悄然发生了变化。最初的亢奋过后,疲惫袭来,更多的是沉浸在各自的心事里。
同车的军官们大多还沉浸在芷江的荣光之中,兴奋地交流着见闻,比较着得到的嘉奖,议论着哪位长官更平易近人,哪支盟军部队的装备更精良。有人开始憧憬着即将到来的整编,谈论着可能获得的美械装备,甚至半开玩笑地讨论起内战爆发后谁能立下更大的战功,博取更好的前程。
“要我说,咱们七十四军肯定是主力!到时候换了美械家伙,嘿嘿…”
“林连长,王长官那么看重你,将来肯定飞黄腾达,可别忘了拉兄弟一把啊!”
林锋靠坐在车厢最里侧,随着卡车的颠簸微微摇晃。他脸上带着淡淡的、恰到好处的疲惫笑容,偶尔附和地点点头,却并未加入讨论。他的目光越过兴奋交谈的同僚,投向车外。
车窗外的景色飞逝。连绵的青山,碧绿的稻田,偶尔掠过残破的村落和废弃的工事,提醒着人们这里不久前的惨烈。与芷江城内那短暂而集中的胜利狂欢相比,这片广袤的土地依旧沉默而贫瘠,战争的创伤远未抚平。
昨夜的欢呼声似乎还在耳边回响,但那炽热的、几乎要融化一切的集体情绪,此刻在冷静下来的独处中,显露出了它短暂的本质。胜利的滋味确实甜美,但品尝过后,留下的却是更为现实和沉重的思考。
他摸了摸胸前那枚冰凉的青天白日勋章。它代表着荣誉,肯定了他和无数牺牲战友的贡献。但王耀武的话语、威尔逊的邀请,却像是一层无形的油彩,涂抹在这荣誉之上,让它变得不再纯粹。这勋章,在他们眼中,更像是一个价码,一个将他绑定在即将启动的战车上的筹码。
“适应未来更为复杂的作战环境…”王耀武的话在脑中回响。这“复杂环境”指的是什么,不言而喻。
“成为改变中国军队面貌的关键人物…”威尔逊的许诺充满诱惑,但其背后的意图,无非是打造一件更符合美国利益的工具。
他将目光从车外收回,落在车厢里这些尚且懵懂、大多只沉浸在升官发财梦里的同僚身上。他们中的许多人,或许很快就会带着刚刚获得的美械装备,将枪口转向曾经的抗日盟友,指向自己的同胞。而他自己呢?难道也要成为其中的一员?
绝不。
这个念头比任何时候都要清晰和坚定。
芷江的荣光,是属于中华民族抗击外侮的荣光,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这荣光,不应该成为新一轮内耗的开端锣鼓。他穿越而来,历经血火,不是为了从一个战场跳进另一个更加违背良心的战场。
他想起了那本刻意留在旧书店的《论持久战》,想起了那个中共随员清澈而坦诚的眼神,那句“国家需要和平建设了”。那像是一缕微光,在充斥着拉拢、诱惑和战争预言的迷雾中,指示了一个不同的方向。
那条路必然充满未知和艰险,甚至可能被现在的同僚视为背叛。但至少,那条路的方向,指向的是建设,而非毁灭;是尽可能的避免内战,而非主动点燃战火。
卡车颠簸了一下,将他的思绪拉回。同僚们的讨论已经变成了对后方都市繁华的向往和对未来享乐的规划。林锋闭上眼,靠在车厢板上,仿佛因疲惫而小憩。
但他的内心却如车外起伏的山峦,无法平静。他知道,返回驻地后,王耀武的“厚爱”和随之而来的压力将会具体化。留给他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多了。
他必须尽快做出决断。
芷江的荣光,已成为身后的一道风景,照耀的是过去的功勋与牺牲。而前方的路,迷雾重重,岔口丛生,需要他独自去闯,去选择那条无愧于心、尽可能延续抗战本意的征途。
归途尚远,沉思亦深。林锋的手指无意识地擦过腰间冰冷的枪柄,又缓缓松开。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越过重重山峦,仿佛要望穿历史的迷雾,找到那条属于自己的、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