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的阴雨让上海的弄堂更加潮湿泥泞。“夜莺”像一道灰色的影子,贴着一家烟纸店斑驳的外墙快速移动。她的任务是监视一个与军统有关联的黑市掮客,试图摸清他们最近频繁交易一批医疗物资的流向。
目标钻进了一条更窄的支弄。“夜莺”无声地跟上,如同灵猫般敏捷。雨声掩盖了她细微的脚步声。目标在一扇不起眼的黑漆木门前停下,警惕地左右张望后,有节奏地敲了敲门。
门开了一条缝,目标闪身进去。“夜莺”立刻绕到侧面,利用墙角堆积的破筐和杂物遮掩,屏息凝神,试图听清里面的动静。里面的交谈声压得很低,但偶尔几个词——“盘尼西林”、“磺胺”、“码头三号库”、“张老板”——还是断断续续飘了出来。
突然,里面传来一声短促的惊呼和什么东西被打翻的声音!紧接着是沉闷的击打声和一声压抑的惨叫!
“夜莺”心头一凛,知道出事了。她毫不犹豫,猛地从藏身处窜出,几步冲到那黑漆木门前,侧身用力一撞!门闩并不结实,应声而开。
屋内的景象让她瞳孔一缩。那个黑市掮客倒在血泊中,胸口插着一把匕首。一个穿着工装、蒙着面的男人正在慌乱地翻捡着掮客随身携带的皮包,地上散落着一些银元和票据。显然,这是一起黑吃黑的劫杀!
那蒙面凶手听到破门声,吓得一跳,猛地抬起头,看到“夜莺”,眼中闪过一丝凶光,抓起皮包就想从后窗逃跑。
“站住!”“夜莺”低喝一声,手腕一翻,一枚飞镖已扣在指间。
那凶手似乎知道厉害,不敢硬闯,情急之下,竟将刚刚从皮包里抓出的一本厚厚的、用油布包裹的硬壳笔记本,狠狠砸向“夜莺”,自己则趁势撞开后窗,跳了出去,消失在雨幕和复杂的巷弄中。
“夜莺”侧身避开了砸来的笔记本,没有贸然去追那个亡命徒。她迅速扫视屋内,确认没有其他埋伏后,立刻蹲下身检查那名掮客,已经断气了。
她的目光落在那本掉落在墙角的笔记本上。油布散开,露出笔记本陈旧但结实的硬壳封面,没有任何字样。职业的直觉告诉她,这东西不寻常。一个黑市掮客,为何如此紧张这本本子?甚至那个凶手在逃跑前,宁愿扔出这个而不是更值钱的银元?
她迅速将笔记本捡起,重新用油布包好,塞进怀里。然后,她像来时一样,悄无声息地退出了这间充满血腥味的小屋,迅速消失在迷宫般的弄堂里,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回到临时藏身点——“墨香斋”书店后间,“夜莺”立刻将笔记本交给了林锋。
林锋接过那本沉甸甸的、带着雨水泥渍和一丝血腥气的笔记本,打开油布。翻开第一页,他的目光就凝固了。
里面并非想象中的密电码或情报记录,而是一笔笔清晰却又隐晦的账目!
“八月十五日,收王处长(警备司令部)金条五根,抵扣杨树浦仓库棉纱三百件(账面记为‘损耗’)。”
“八月十七日,付张老板(军统)美金两千元,‘清理费’(闸北工人代表刘某某)。”
“八月二十日,收李董事(某商行)法币一千万元,‘疏通费’(确保其侄儿不在汉奸名单)。”
“八月二十二日,支出大洋五百,‘酬谢’《沪上新闻》赵记者(淡化工厂设备丢失报道)。”
“八月二十五日,收宋秘书(某接收大员心腹)名表两只,玉器一盒,换取‘提前查验’上海铁厂精密仪器仓库资格…”
一页页翻下去,触目惊心!时间、人物(多用代号或姓氏职位指代)、事项、金额或物品…记录得清清楚楚。这分明是一本记录着接收大员、军警特乃至无良商人之间权钱交易、贪污分赃、陷害排除异己的黑账本!那个死去的掮客,显然充当了某些见不得光交易的中间人和记账人!
其中,多次出现了“张老板”(指向张孝安)和“王处长”(警备司令部那位李处长)的名字,涉及的金额巨大,事情肮脏。甚至还有几条模糊记录了通过黑市向城外“特殊渠道”出售管制药品和五金材料的条目。
“这东西…”水生凑过来看了几眼,倒吸一口凉气,“这要是捅出去,得炸翻半个上海滩!”
林锋合上账本,面色凝重如水。他知道,“夜莺”带回来的不是功劳,而是一个极度危险的烫手山芋。这本账本,就是一颗足以将许多人炸得粉身碎骨的炸弹。它不仅记录了罪恶,更牵动了无数既得利益者的神经。
张孝安如果知道这东西落在了他们手里,绝对会不惜一切代价,用最疯狂、最残忍的手段将其夺回并灭口。
“消息封锁了吗?”林锋立刻问“夜莺”。
“没人看见我。”“夜莺”肯定地回答,“那条弄堂平时很少有人,下雨天更没人。尸体可能很快会被发现,但没人会联想到我们。”
林锋快速思索着。立刻上交?交给谁?王耀武?他会不会为了大局而压下?或者反而引来更快的灭顶之灾?交给新闻界?风险更大,且可能引发不可控的混乱。
必须谨慎!这本账本,用好了,或许能成为制衡张孝安、甚至撕开上海接收黑幕的利器;用不好,就是催命符。
“加密电告老吴,”林锋迅速做出决定,“‘意外获重要账册,涉及多方高层黑幕,极度危险,请求指示处理方案及安保支援。磐石。’”
他顿了顿,补充道:“另外,通知我们所有人,从即刻起,提高戒备至最高等级。尤其是‘夜莺’,你最近不要单独外出行动。张孝安的鼻子,比狗还灵。”
小小的房间里,空气仿佛都因为那本摊开的账本而变得沉重和危险起来。无形的风暴,正在这本看似普通的笔记本周围急速凝聚。致命的漩涡,已然形成。
目标钻进了一条更窄的支弄。“夜莺”无声地跟上,如同灵猫般敏捷。雨声掩盖了她细微的脚步声。目标在一扇不起眼的黑漆木门前停下,警惕地左右张望后,有节奏地敲了敲门。
门开了一条缝,目标闪身进去。“夜莺”立刻绕到侧面,利用墙角堆积的破筐和杂物遮掩,屏息凝神,试图听清里面的动静。里面的交谈声压得很低,但偶尔几个词——“盘尼西林”、“磺胺”、“码头三号库”、“张老板”——还是断断续续飘了出来。
突然,里面传来一声短促的惊呼和什么东西被打翻的声音!紧接着是沉闷的击打声和一声压抑的惨叫!
“夜莺”心头一凛,知道出事了。她毫不犹豫,猛地从藏身处窜出,几步冲到那黑漆木门前,侧身用力一撞!门闩并不结实,应声而开。
屋内的景象让她瞳孔一缩。那个黑市掮客倒在血泊中,胸口插着一把匕首。一个穿着工装、蒙着面的男人正在慌乱地翻捡着掮客随身携带的皮包,地上散落着一些银元和票据。显然,这是一起黑吃黑的劫杀!
那蒙面凶手听到破门声,吓得一跳,猛地抬起头,看到“夜莺”,眼中闪过一丝凶光,抓起皮包就想从后窗逃跑。
“站住!”“夜莺”低喝一声,手腕一翻,一枚飞镖已扣在指间。
那凶手似乎知道厉害,不敢硬闯,情急之下,竟将刚刚从皮包里抓出的一本厚厚的、用油布包裹的硬壳笔记本,狠狠砸向“夜莺”,自己则趁势撞开后窗,跳了出去,消失在雨幕和复杂的巷弄中。
“夜莺”侧身避开了砸来的笔记本,没有贸然去追那个亡命徒。她迅速扫视屋内,确认没有其他埋伏后,立刻蹲下身检查那名掮客,已经断气了。
她的目光落在那本掉落在墙角的笔记本上。油布散开,露出笔记本陈旧但结实的硬壳封面,没有任何字样。职业的直觉告诉她,这东西不寻常。一个黑市掮客,为何如此紧张这本本子?甚至那个凶手在逃跑前,宁愿扔出这个而不是更值钱的银元?
她迅速将笔记本捡起,重新用油布包好,塞进怀里。然后,她像来时一样,悄无声息地退出了这间充满血腥味的小屋,迅速消失在迷宫般的弄堂里,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回到临时藏身点——“墨香斋”书店后间,“夜莺”立刻将笔记本交给了林锋。
林锋接过那本沉甸甸的、带着雨水泥渍和一丝血腥气的笔记本,打开油布。翻开第一页,他的目光就凝固了。
里面并非想象中的密电码或情报记录,而是一笔笔清晰却又隐晦的账目!
“八月十五日,收王处长(警备司令部)金条五根,抵扣杨树浦仓库棉纱三百件(账面记为‘损耗’)。”
“八月十七日,付张老板(军统)美金两千元,‘清理费’(闸北工人代表刘某某)。”
“八月二十日,收李董事(某商行)法币一千万元,‘疏通费’(确保其侄儿不在汉奸名单)。”
“八月二十二日,支出大洋五百,‘酬谢’《沪上新闻》赵记者(淡化工厂设备丢失报道)。”
“八月二十五日,收宋秘书(某接收大员心腹)名表两只,玉器一盒,换取‘提前查验’上海铁厂精密仪器仓库资格…”
一页页翻下去,触目惊心!时间、人物(多用代号或姓氏职位指代)、事项、金额或物品…记录得清清楚楚。这分明是一本记录着接收大员、军警特乃至无良商人之间权钱交易、贪污分赃、陷害排除异己的黑账本!那个死去的掮客,显然充当了某些见不得光交易的中间人和记账人!
其中,多次出现了“张老板”(指向张孝安)和“王处长”(警备司令部那位李处长)的名字,涉及的金额巨大,事情肮脏。甚至还有几条模糊记录了通过黑市向城外“特殊渠道”出售管制药品和五金材料的条目。
“这东西…”水生凑过来看了几眼,倒吸一口凉气,“这要是捅出去,得炸翻半个上海滩!”
林锋合上账本,面色凝重如水。他知道,“夜莺”带回来的不是功劳,而是一个极度危险的烫手山芋。这本账本,就是一颗足以将许多人炸得粉身碎骨的炸弹。它不仅记录了罪恶,更牵动了无数既得利益者的神经。
张孝安如果知道这东西落在了他们手里,绝对会不惜一切代价,用最疯狂、最残忍的手段将其夺回并灭口。
“消息封锁了吗?”林锋立刻问“夜莺”。
“没人看见我。”“夜莺”肯定地回答,“那条弄堂平时很少有人,下雨天更没人。尸体可能很快会被发现,但没人会联想到我们。”
林锋快速思索着。立刻上交?交给谁?王耀武?他会不会为了大局而压下?或者反而引来更快的灭顶之灾?交给新闻界?风险更大,且可能引发不可控的混乱。
必须谨慎!这本账本,用好了,或许能成为制衡张孝安、甚至撕开上海接收黑幕的利器;用不好,就是催命符。
“加密电告老吴,”林锋迅速做出决定,“‘意外获重要账册,涉及多方高层黑幕,极度危险,请求指示处理方案及安保支援。磐石。’”
他顿了顿,补充道:“另外,通知我们所有人,从即刻起,提高戒备至最高等级。尤其是‘夜莺’,你最近不要单独外出行动。张孝安的鼻子,比狗还灵。”
小小的房间里,空气仿佛都因为那本摊开的账本而变得沉重和危险起来。无形的风暴,正在这本看似普通的笔记本周围急速凝聚。致命的漩涡,已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