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的休整与学习期结束,华东军政大学教导队的结业仪式简单却庄重。没有勋章与授衔,林锋和他的队员们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充实。他们初步理解了人民军队为谁而战的深刻含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融入骨血的准则。林锋整理的数份关于小部队战术、侦察技巧、爆破应用的总结材料,也被上级如获至宝般地收存,并得到了“贴近实战,颇有见地”的评价。
结业当天下午,新的命令便送达了。
依旧是区委周书记亲自传达,他的脸上带着与有荣焉的振奋:“林锋同志,同志们!上级命令!”
所有队员,包括林锋,立刻挺直腰板,目光灼灼。
“鉴于东北地区形势紧迫,国民党反动派正利用海空优势,疯狂向东北运兵,企图抢夺抗战胜利果实。我党中央决心全力争取东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为此,需要大批军政干部和战斗骨干火速北上支援!”
周书记目光扫过每一张坚毅的脸:“现命令你们,即刻编入‘山东干部支队北上先遣队’,随队出发,日夜兼程,赶赴东北!你们的任务是:发挥军事特长,保障行军安全,抵达后听从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安排,投入新的战斗!”
“保证完成任务!”林锋代表全体,斩钉截铁地回应。一股新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东北,那片更为广阔也更为复杂的黑土地,将是他们新的战场。
没有更多的时间告别。几乎是命令下达的第二天拂晓,村口的打谷场上就聚集了一支庞大的队伍。除了林锋小队这样具备战斗经验的军事骨干,更多的是从山东各区抽调的地方干部、学生、技术人才,他们背着简单的行囊,眼神同样充满理想与决心,但其中许多人显然并不习惯长途行军。
队伍前方,一位来自山东军区的指挥员正在进行简短的动员:“同志们!党中央毛主席号召我们‘向北发展,向南防御’!东北三千万同胞在等待着我们!前面的路很长,也很艰苦,但为了革命胜利,为了建立新中国,我们必须用最快的速度,走到东北去!”
“走到东北去!”队伍里响起参差不齐却充满热忱的回应。
林锋看着这支成分复杂、装备简陋的队伍,心中明了,北上之路,绝非坦途。不仅要面对路途的遥远(从苏北到东北,数千里之遥)、补给的困难、气候的变化,更要警惕沿途国民党散兵、土匪、甚至尚未完全肃清的日伪残余的骚扰。
“水生,‘夜莺’,”林锋低声吩咐,“行军途中,把我们的人分散开,前后照应。重点保护非战斗人员,注意侦察警戒。”
“明白!”两人立刻领会,迅速将小队成员安插到行军队伍的关键位置。
嘹亮的军号声划破黎明的寂静。
“出发!”
庞大的队伍,如同一条灰色的长龙,缓缓蠕动起来,离开了给予他们短暂温暖和启蒙的苏北村庄,向着北方,开始了漫长的征程。
最初的几天是在相对安全的解放区腹地行军。虽然劳累,但沿途有地方政府和百姓的接应,能吃到热饭,找到宿营的地方。乡亲们箪食壶浆,虽然只有粗粮窝头、咸菜疙瘩,却饱含着真挚的热情,让这些北上的儿女们倍感温暖。
林锋和他的小队自觉地承担起了更多的责任。他们不仅是战斗员,还成了安全教员、帮扶能手。教那些学生干部如何打绑腿才能走得更远,帮体力不支的同志背行李,夜间宿营时主动承担警戒任务。林锋现代特种兵的管理和野外生存知识,在这漫长的行军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他合理安排休息节奏,寻找水源和安全的营地,使得整个队伍的行军效率提高不少。
他的能力和责任心,很快赢得了支队领导和所有同志的尊重与信赖。
队伍一路向北,穿过鲁南,渡过黄河。越往北走,环境越发复杂,敌情也开始出现。偶尔能听到远处冷枪响起,有小股土匪或国民党特务试图袭扰。每当此时,林锋小队总是最先反应,迅速前出驱离或歼灭敌人,用精准的射击和娴熟的战术动作告诉敌人,这支队伍里藏着利齿。
在一次击退数十名土匪的袭击后,那位山东来的指挥员握着林锋的手:“林锋同志,多亏了你们!真是帮了大忙了!”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林锋平静地回答。保护同志,完成任务,已是他此刻最坚定的信念。
队伍继续北上,经过冀东,逼近山海关。天气逐渐寒冷,秋风萧瑟。每个人的脚底都磨出了血泡,脸庞被风吹得粗糙,但眼神却越发坚定。
林锋走在队伍中,回头望去,长长的队伍蜿蜒在北方苍茫的大地上。他看到了无数张年轻而充满希望的脸庞,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离乡背井,义无反顾地走向遥远的黑土地。
他知道,他们这支北上的洪流,只是千千万万奔赴东北的部队和干部中的一小股。他们的目的地,将是冰天雪地,将是枪林弹雨,也将是希望诞生的地方。
他摸了摸贴身藏好的那把永不磨损的合金军刺,又看了看身边这些同生共死的战友和充满朝气的同志队伍。
过去的“狼牙”已在长江南岸涅盘,未来的“磐石”将在黑土地上扎根。
征程,还在继续。
结业当天下午,新的命令便送达了。
依旧是区委周书记亲自传达,他的脸上带着与有荣焉的振奋:“林锋同志,同志们!上级命令!”
所有队员,包括林锋,立刻挺直腰板,目光灼灼。
“鉴于东北地区形势紧迫,国民党反动派正利用海空优势,疯狂向东北运兵,企图抢夺抗战胜利果实。我党中央决心全力争取东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为此,需要大批军政干部和战斗骨干火速北上支援!”
周书记目光扫过每一张坚毅的脸:“现命令你们,即刻编入‘山东干部支队北上先遣队’,随队出发,日夜兼程,赶赴东北!你们的任务是:发挥军事特长,保障行军安全,抵达后听从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安排,投入新的战斗!”
“保证完成任务!”林锋代表全体,斩钉截铁地回应。一股新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东北,那片更为广阔也更为复杂的黑土地,将是他们新的战场。
没有更多的时间告别。几乎是命令下达的第二天拂晓,村口的打谷场上就聚集了一支庞大的队伍。除了林锋小队这样具备战斗经验的军事骨干,更多的是从山东各区抽调的地方干部、学生、技术人才,他们背着简单的行囊,眼神同样充满理想与决心,但其中许多人显然并不习惯长途行军。
队伍前方,一位来自山东军区的指挥员正在进行简短的动员:“同志们!党中央毛主席号召我们‘向北发展,向南防御’!东北三千万同胞在等待着我们!前面的路很长,也很艰苦,但为了革命胜利,为了建立新中国,我们必须用最快的速度,走到东北去!”
“走到东北去!”队伍里响起参差不齐却充满热忱的回应。
林锋看着这支成分复杂、装备简陋的队伍,心中明了,北上之路,绝非坦途。不仅要面对路途的遥远(从苏北到东北,数千里之遥)、补给的困难、气候的变化,更要警惕沿途国民党散兵、土匪、甚至尚未完全肃清的日伪残余的骚扰。
“水生,‘夜莺’,”林锋低声吩咐,“行军途中,把我们的人分散开,前后照应。重点保护非战斗人员,注意侦察警戒。”
“明白!”两人立刻领会,迅速将小队成员安插到行军队伍的关键位置。
嘹亮的军号声划破黎明的寂静。
“出发!”
庞大的队伍,如同一条灰色的长龙,缓缓蠕动起来,离开了给予他们短暂温暖和启蒙的苏北村庄,向着北方,开始了漫长的征程。
最初的几天是在相对安全的解放区腹地行军。虽然劳累,但沿途有地方政府和百姓的接应,能吃到热饭,找到宿营的地方。乡亲们箪食壶浆,虽然只有粗粮窝头、咸菜疙瘩,却饱含着真挚的热情,让这些北上的儿女们倍感温暖。
林锋和他的小队自觉地承担起了更多的责任。他们不仅是战斗员,还成了安全教员、帮扶能手。教那些学生干部如何打绑腿才能走得更远,帮体力不支的同志背行李,夜间宿营时主动承担警戒任务。林锋现代特种兵的管理和野外生存知识,在这漫长的行军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他合理安排休息节奏,寻找水源和安全的营地,使得整个队伍的行军效率提高不少。
他的能力和责任心,很快赢得了支队领导和所有同志的尊重与信赖。
队伍一路向北,穿过鲁南,渡过黄河。越往北走,环境越发复杂,敌情也开始出现。偶尔能听到远处冷枪响起,有小股土匪或国民党特务试图袭扰。每当此时,林锋小队总是最先反应,迅速前出驱离或歼灭敌人,用精准的射击和娴熟的战术动作告诉敌人,这支队伍里藏着利齿。
在一次击退数十名土匪的袭击后,那位山东来的指挥员握着林锋的手:“林锋同志,多亏了你们!真是帮了大忙了!”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林锋平静地回答。保护同志,完成任务,已是他此刻最坚定的信念。
队伍继续北上,经过冀东,逼近山海关。天气逐渐寒冷,秋风萧瑟。每个人的脚底都磨出了血泡,脸庞被风吹得粗糙,但眼神却越发坚定。
林锋走在队伍中,回头望去,长长的队伍蜿蜒在北方苍茫的大地上。他看到了无数张年轻而充满希望的脸庞,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离乡背井,义无反顾地走向遥远的黑土地。
他知道,他们这支北上的洪流,只是千千万万奔赴东北的部队和干部中的一小股。他们的目的地,将是冰天雪地,将是枪林弹雨,也将是希望诞生的地方。
他摸了摸贴身藏好的那把永不磨损的合金军刺,又看了看身边这些同生共死的战友和充满朝气的同志队伍。
过去的“狼牙”已在长江南岸涅盘,未来的“磐石”将在黑土地上扎根。
征程,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