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阴影带来的憋屈感尚未在宁安支队完全散去,一个新的、更具冲击力的消息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支队内部激起了层层涟漪。
派往牡丹江(当时称牡丹街,是这一带相对繁华的交通枢纽和城市)附近侦察的战士带回了令人震惊的消息:城里的苏联红军似乎有开拔的迹象!部分驻军开始打包物资,装甲车辆也在向火车站方向集结,看样子像是要撤离!
这个消息立刻在支队内部引发了轩然大波。
“啥?老毛子要走了?”一个原侦察排的战士瞪大了眼睛,脸上满是兴奋,“那牡丹江城里那些大楼、仓库、工厂…不就空出来了?那得有多少好东西啊!”
“可不是嘛!”另一个战士激动地接话,“听说城里以前小鬼子建的兵工厂、被服厂、医院,家伙事儿齐全着呢!还有那满大街的商铺,粮食布匹肯定海了去了!咱们要是能进去…”
这种想法像野火一样蔓延开来。许多干部战士,尤其是部分本地参军、对城市有着天然向往和模糊认知的战士,情绪变得亢奋起来。他们受够了窝在山沟里啃窝头、挨冻受穷的日子,眼看一座“宝库”似乎就要无人看管,那种渴望瞬间被点燃了。
甚至在一次支队非正式的骨干会议上,这种情绪也明显流露出来。
一个性急的排长猛地站起来,声音洪亮:“支队长,指导员!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老毛子一走,国民党那帮接收大员还没摸过来,牡丹江就是一座空城!咱们应该立刻集合队伍,开进去!先把兵工厂、医院、粮库这些要紧的地方控制起来!有了机器,咱们就能自己造枪造炮!有了药品,伤员们就有救了!有了粮食,咱们和乡亲们就能吃饱肚子过冬了!到时候,咱们宁安支队就是这一带最硬的拳头!”
他的话引起了不少人的附和。
“对啊!机不可失!晚了就被别人抢先了!”
“咱们有了城,招兵买马都容易!”
“总不能一直蹲在山沟里吧?”
会议的气氛变得热烈而躁动,仿佛牡丹江已是囊中之物。就连李满仓支队长,听着大家的议论,看着地图上牡丹江的位置,眼神也有些闪烁,显然也被这巨大的诱惑所打动。谁不想让自己的队伍兵强马壮、装备精良呢?
王指导员眉头微蹙,保持着冷静,但他也需要倾听大家的意见。
就在这时,所有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一直沉默不语的林锋。这位新来的连长,虽然资历不深,但他之前的出色表现和那些与众不同的见解,已经让他在支队里拥有了相当的分量。
李支队长直接点名:“林锋,你小子咋不说话?蔫耷耷的?说说你的看法!这牡丹江,咱们是进,还是不进?”
林锋抬起头,目光扫过一张张因兴奋而泛红的脸庞。他理解大家的渴望,但他更清楚历史的走向和现实的残酷。
他缓缓站起身,声音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冷静:“支队长,指导员,各位同志。进牡丹江,听起来很美,但我觉得,现在去,不是机会,而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陷阱,甚至是一场灾难。”
此话一出,如同给热烈的气氛泼了一盆冷水。众人都愣住了,不解地看着他。
“陷阱?灾难?林连长,你这话啥意思?”那个性急的排长忍不住反驳,“难道眼看着肥肉不吃?”
林锋看向他,语气严肃:“首先,苏军是否真的完全撤离?何时完全撤离?我们并不清楚。如果他们只是部分调动,或者留下少量部队看守关键设施,我们贸然进去,就是公然挑衅,后果有多严重,大家应该能想到。”(他回想起仓库区那傲慢的苏军少尉和黑洞洞的枪口)
“其次,”他继续分析,“就算苏军真的全走了,牡丹江就真的是空城吗?城里的伪满残余、潜伏的国民党特务、各地的土匪绺子,甚至一些观望的地方武装,他们会眼睁睁看着我们进去?那里立刻就会变成一个各方势力争夺厮杀的漩涡!我们支队这点力量,陷进去,够填牙缝的吗?”
他走到简陋的地图前,指着牡丹江的位置:“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的主力是什么?是依靠群众,在山丘、林区、农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这是我们起家的根本,也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城市,看似繁华,但那里敌人力量强大,情况复杂,我们群众基础薄弱,一旦进去,很容易被孤立、被包围、被切断补给。那就是离了水的鱼,入了笼的鸟!”
他环视众人,目光锐利:“我们现在最需要的不是急于去占领一个大城市充门面,而是脚踏实地地发展壮大!巩固现有的根据地,发动群众,清剿小股土匪,训练部队,积攒力量。只有当我们自身足够强大,强大到敌人不敢轻易来犯,强大到我们有能力真正守住城市的时候,它才会真正属于我们!否则,就算暂时占了,也是守不住的镜花水月,反而会招来灭顶之灾!”
林锋的话,像重锤一样敲在每个人心上。他描绘的不是眼前诱人的肥肉,而是肥肉下面可能隐藏的锋利钩子。
会场陷入了沉默。许多刚才还热血上头的干部战士都冷静下来,仔细咀嚼着林锋的话。
李支队长摸着下巴上的胡茬,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嗯…林锋说得有道理啊…是俺有点心急了。这城里头,水太深…”
王指导员赞许地看了林锋一眼,接口道:“林锋同志的分析很深刻,很有战略眼光。我们不能被一时的利益冲昏头脑。毛主席早就说过,‘农村包围城市’!我们的根,就在这广阔的农村,就在这支持我们的群众中间!牡丹江,迟早要去,但不是现在,不是以我们目前这种方式去!”
最终,支队的决策层采纳了林锋的建议:暂不进军牡丹江。而是继续派出精干侦察小组,密切监视牡丹江方向苏军和各方势力的动向,同时加紧根据地建设,苦练内功,积蓄力量。
“大城市”的诱惑,如同一阵风刮过,虽然撩动人心,但终究被理性的分析和长远的目光所化解。宁安支队这艘刚刚经受住风浪的小船,避免了过早驶入未知的险滩,继续沿着更稳妥却也更坚实的航向前进。而林锋在这场争论中展现出的远见卓识,也让他在支队内部的威信,进一步提升。
派往牡丹江(当时称牡丹街,是这一带相对繁华的交通枢纽和城市)附近侦察的战士带回了令人震惊的消息:城里的苏联红军似乎有开拔的迹象!部分驻军开始打包物资,装甲车辆也在向火车站方向集结,看样子像是要撤离!
这个消息立刻在支队内部引发了轩然大波。
“啥?老毛子要走了?”一个原侦察排的战士瞪大了眼睛,脸上满是兴奋,“那牡丹江城里那些大楼、仓库、工厂…不就空出来了?那得有多少好东西啊!”
“可不是嘛!”另一个战士激动地接话,“听说城里以前小鬼子建的兵工厂、被服厂、医院,家伙事儿齐全着呢!还有那满大街的商铺,粮食布匹肯定海了去了!咱们要是能进去…”
这种想法像野火一样蔓延开来。许多干部战士,尤其是部分本地参军、对城市有着天然向往和模糊认知的战士,情绪变得亢奋起来。他们受够了窝在山沟里啃窝头、挨冻受穷的日子,眼看一座“宝库”似乎就要无人看管,那种渴望瞬间被点燃了。
甚至在一次支队非正式的骨干会议上,这种情绪也明显流露出来。
一个性急的排长猛地站起来,声音洪亮:“支队长,指导员!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老毛子一走,国民党那帮接收大员还没摸过来,牡丹江就是一座空城!咱们应该立刻集合队伍,开进去!先把兵工厂、医院、粮库这些要紧的地方控制起来!有了机器,咱们就能自己造枪造炮!有了药品,伤员们就有救了!有了粮食,咱们和乡亲们就能吃饱肚子过冬了!到时候,咱们宁安支队就是这一带最硬的拳头!”
他的话引起了不少人的附和。
“对啊!机不可失!晚了就被别人抢先了!”
“咱们有了城,招兵买马都容易!”
“总不能一直蹲在山沟里吧?”
会议的气氛变得热烈而躁动,仿佛牡丹江已是囊中之物。就连李满仓支队长,听着大家的议论,看着地图上牡丹江的位置,眼神也有些闪烁,显然也被这巨大的诱惑所打动。谁不想让自己的队伍兵强马壮、装备精良呢?
王指导员眉头微蹙,保持着冷静,但他也需要倾听大家的意见。
就在这时,所有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一直沉默不语的林锋。这位新来的连长,虽然资历不深,但他之前的出色表现和那些与众不同的见解,已经让他在支队里拥有了相当的分量。
李支队长直接点名:“林锋,你小子咋不说话?蔫耷耷的?说说你的看法!这牡丹江,咱们是进,还是不进?”
林锋抬起头,目光扫过一张张因兴奋而泛红的脸庞。他理解大家的渴望,但他更清楚历史的走向和现实的残酷。
他缓缓站起身,声音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冷静:“支队长,指导员,各位同志。进牡丹江,听起来很美,但我觉得,现在去,不是机会,而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陷阱,甚至是一场灾难。”
此话一出,如同给热烈的气氛泼了一盆冷水。众人都愣住了,不解地看着他。
“陷阱?灾难?林连长,你这话啥意思?”那个性急的排长忍不住反驳,“难道眼看着肥肉不吃?”
林锋看向他,语气严肃:“首先,苏军是否真的完全撤离?何时完全撤离?我们并不清楚。如果他们只是部分调动,或者留下少量部队看守关键设施,我们贸然进去,就是公然挑衅,后果有多严重,大家应该能想到。”(他回想起仓库区那傲慢的苏军少尉和黑洞洞的枪口)
“其次,”他继续分析,“就算苏军真的全走了,牡丹江就真的是空城吗?城里的伪满残余、潜伏的国民党特务、各地的土匪绺子,甚至一些观望的地方武装,他们会眼睁睁看着我们进去?那里立刻就会变成一个各方势力争夺厮杀的漩涡!我们支队这点力量,陷进去,够填牙缝的吗?”
他走到简陋的地图前,指着牡丹江的位置:“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的主力是什么?是依靠群众,在山丘、林区、农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这是我们起家的根本,也是我们最大的优势。城市,看似繁华,但那里敌人力量强大,情况复杂,我们群众基础薄弱,一旦进去,很容易被孤立、被包围、被切断补给。那就是离了水的鱼,入了笼的鸟!”
他环视众人,目光锐利:“我们现在最需要的不是急于去占领一个大城市充门面,而是脚踏实地地发展壮大!巩固现有的根据地,发动群众,清剿小股土匪,训练部队,积攒力量。只有当我们自身足够强大,强大到敌人不敢轻易来犯,强大到我们有能力真正守住城市的时候,它才会真正属于我们!否则,就算暂时占了,也是守不住的镜花水月,反而会招来灭顶之灾!”
林锋的话,像重锤一样敲在每个人心上。他描绘的不是眼前诱人的肥肉,而是肥肉下面可能隐藏的锋利钩子。
会场陷入了沉默。许多刚才还热血上头的干部战士都冷静下来,仔细咀嚼着林锋的话。
李支队长摸着下巴上的胡茬,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嗯…林锋说得有道理啊…是俺有点心急了。这城里头,水太深…”
王指导员赞许地看了林锋一眼,接口道:“林锋同志的分析很深刻,很有战略眼光。我们不能被一时的利益冲昏头脑。毛主席早就说过,‘农村包围城市’!我们的根,就在这广阔的农村,就在这支持我们的群众中间!牡丹江,迟早要去,但不是现在,不是以我们目前这种方式去!”
最终,支队的决策层采纳了林锋的建议:暂不进军牡丹江。而是继续派出精干侦察小组,密切监视牡丹江方向苏军和各方势力的动向,同时加紧根据地建设,苦练内功,积蓄力量。
“大城市”的诱惑,如同一阵风刮过,虽然撩动人心,但终究被理性的分析和长远的目光所化解。宁安支队这艘刚刚经受住风浪的小船,避免了过早驶入未知的险滩,继续沿着更稳妥却也更坚实的航向前进。而林锋在这场争论中展现出的远见卓识,也让他在支队内部的威信,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