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几张从尘埃中翻检出的纸片,被林锋小心翼翼地保管起来。他没有声张,只是将相关的发现和自己的严重担忧,通过绝密渠道单独向支队部李支队长和王指导员做了汇报。涉及“荣字”部队和细菌战的可能性太过惊悚,在获得更多确凿证据和上级明确指示前,必须严格控制知情范围。
眼下,宁安支队面临的最紧迫任务,依然是巩固根据地、清剿土匪、应对国民党特务渗透。而这一切,最终都要依靠一支坚强有力的队伍。
侦察连的驻地,选在靠山屯外一处背风的山坳里,几排新挖的地窨子冒着淡淡的炊烟。尽管条件简陋,寒风刺骨,但连队的训练场上,却是一片火热景象。
林锋站在场地中央,目光扫过面前列队站立的战士们。除了从江南带来的老底子,更多是新补充进来的面孔——有原抗联的战士,眼神里带着与日寇周旋多年的坚韧和机警;有刚刚翻身参军的新兵,脸上还带着庄稼人的质朴和对未来的憧憬;甚至还有几个是近期剿匪战斗中表现良好、经过严格审查后吸收的反正伪军,神情中还带着几分忐忑和想要证明自己的急切。
这是一支成分复杂、但充满潜力的队伍。林锋深知,要将他们锤炼成真正的“狼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他不仅要传授杀敌本领,更要塑造他们的灵魂。
训练从最基础的开始,却又远超这个时代普通部队的范畴。
“侦察兵,不是光会打枪就行!”林锋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战士耳中,“你们的眼睛要毒,耳朵要灵,脑子要活!要学会像山里的老猎人一样,从一根折断的树枝、一个模糊的脚印,判断出敌人的方向、人数、甚至过去了多久!”
他亲自示范如何利用地形地物隐蔽接敌,如何在不同环境下辨别风声、鸟鸣中的异常。他让“夜莺”和周大海这些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老兵,分享雪地追踪、密林潜行的诀窍。他甚至弄来一些日军的铁皮罐头盒,让战士们练习听声辨位,判断距离和移动方向。
射击训练也不再是简单的瞄靶。林锋引入了现代特种部队的“运动后急速射”、“多目标转换射击”等概念,在有限的弹药下,追求最大的实战效能。水生成了最好的教官,他那手出神入化的枪法,让所有新兵叹服,也激发了大家苦练的热情。
爆破课上,林锋重点讲解各种炸药的性能、不同装药方式的威力效果,以及如何利用就便器材制作简易爆炸装置和诡雷。“记住,爆破不仅是破坏,更是战术!用来开路,用来断后,用来制造混乱!”他反复强调安全规程,因为血的教训往往就发生在一瞬间。
文化学习也被林锋提到了重要位置。他要求连队里所有识字的战士,包括小陈,轮流教那些大字不识的新兵认字、算术。“一个看不懂地图、听不懂复杂命令的兵,永远成不了真正的精锐!”地窨子里,晚上常常围坐着一圈人,就着微弱的灯光,用木棍在沙地上比划,学习的热情驱散了冬夜的寒冷。
但林锋最重视的,还是“为何而战”的教育。
在一次全连大会上,他没有讲高深的理论,而是让战士们自己发言。
一个原抗联的老兵站起来,含着泪讲述了战友如何被日本人逼进冰窟窿活活冻死。
一个新参军的年轻战士,激动地说起家里分到了土地,终于不用再给地主当牛做马。
一个反正的伪军士兵,羞愧地忏悔过去的错误,发誓要用手中的枪保护来之不易的好光景。
林锋听着,最后沉声说道:“同志们!我们拿起枪,不是为了升官发财,不是为了欺压百姓!我们是为了让千千万万个家庭不再被鬼子屠杀,为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不再受地主老财的剥削,为了这片黑土地上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这就是我们和国民党军队、和土匪最大的不同!我们的力量来源于人民,我们的根,扎在群众中间!”
这番话,朴实却有力,深深烙印在许多战士的心上。连队里的气氛悄然发生着变化。官兵之间的隔阂在减少,互助友爱的情形越来越多。周大海虽然一开始对林锋那些“花哨”的训练方法不以为然,但看到战士们的实战能力确实在飞速提升,尤其是几个他看好的苗子进步神速,也渐渐从抵触变成了佩服,开始主动配合。
林锋特别留意那些有特长的苗子。他发现一个叫顺子的原抗联少年营战士,年纪虽小,但在山林里穿行如同狸猫,眼神特别机警,便让“夜莺”重点培养其侦察潜行能力。还有一个叫大壮的新兵,力气大,不怕苦,对爆破很有兴趣,林锋就亲自指点他爆破技巧。那个曾经给伪军当过文书的赵小川(与早期牺牲的赵小栓同名不同人),字写得好,脑子活,林锋就让他协助小陈处理文书,并学习电台基础知识。
这些被林锋看中的“种子”,在严格的训练和实战的磨砺下,如同吸饱了水分的幼苗,在黑土地的沃土中悄然生长。他们或许还不知道“特种作战”这个名词,但他们正在学习的技能、正在树立的信念,已经为他们未来成为真正的“狼牙”骨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训练间隙,林锋会独自走到山岗上,望着苍茫的林海雪原。他知道,真正的残酷考验还未到来,国民党的大军、隐藏的日伪残余、乃至可能存在的细菌战阴影,都像这冬日的阴云,笼罩在东北上空。但他看着训练场上那些挥汗如雨、眼神日益坚定的年轻面孔,心中便充满了信心。
狼牙的种子已经播下,只待血与火的浇灌,必将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为令敌人胆寒的参天大树。而下一场战斗,就是最好的试金石。他接到支队通知,针对黑云岭残匪的清剿行动,即将开始。侦察连,将再次担任尖刀。
眼下,宁安支队面临的最紧迫任务,依然是巩固根据地、清剿土匪、应对国民党特务渗透。而这一切,最终都要依靠一支坚强有力的队伍。
侦察连的驻地,选在靠山屯外一处背风的山坳里,几排新挖的地窨子冒着淡淡的炊烟。尽管条件简陋,寒风刺骨,但连队的训练场上,却是一片火热景象。
林锋站在场地中央,目光扫过面前列队站立的战士们。除了从江南带来的老底子,更多是新补充进来的面孔——有原抗联的战士,眼神里带着与日寇周旋多年的坚韧和机警;有刚刚翻身参军的新兵,脸上还带着庄稼人的质朴和对未来的憧憬;甚至还有几个是近期剿匪战斗中表现良好、经过严格审查后吸收的反正伪军,神情中还带着几分忐忑和想要证明自己的急切。
这是一支成分复杂、但充满潜力的队伍。林锋深知,要将他们锤炼成真正的“狼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他不仅要传授杀敌本领,更要塑造他们的灵魂。
训练从最基础的开始,却又远超这个时代普通部队的范畴。
“侦察兵,不是光会打枪就行!”林锋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战士耳中,“你们的眼睛要毒,耳朵要灵,脑子要活!要学会像山里的老猎人一样,从一根折断的树枝、一个模糊的脚印,判断出敌人的方向、人数、甚至过去了多久!”
他亲自示范如何利用地形地物隐蔽接敌,如何在不同环境下辨别风声、鸟鸣中的异常。他让“夜莺”和周大海这些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老兵,分享雪地追踪、密林潜行的诀窍。他甚至弄来一些日军的铁皮罐头盒,让战士们练习听声辨位,判断距离和移动方向。
射击训练也不再是简单的瞄靶。林锋引入了现代特种部队的“运动后急速射”、“多目标转换射击”等概念,在有限的弹药下,追求最大的实战效能。水生成了最好的教官,他那手出神入化的枪法,让所有新兵叹服,也激发了大家苦练的热情。
爆破课上,林锋重点讲解各种炸药的性能、不同装药方式的威力效果,以及如何利用就便器材制作简易爆炸装置和诡雷。“记住,爆破不仅是破坏,更是战术!用来开路,用来断后,用来制造混乱!”他反复强调安全规程,因为血的教训往往就发生在一瞬间。
文化学习也被林锋提到了重要位置。他要求连队里所有识字的战士,包括小陈,轮流教那些大字不识的新兵认字、算术。“一个看不懂地图、听不懂复杂命令的兵,永远成不了真正的精锐!”地窨子里,晚上常常围坐着一圈人,就着微弱的灯光,用木棍在沙地上比划,学习的热情驱散了冬夜的寒冷。
但林锋最重视的,还是“为何而战”的教育。
在一次全连大会上,他没有讲高深的理论,而是让战士们自己发言。
一个原抗联的老兵站起来,含着泪讲述了战友如何被日本人逼进冰窟窿活活冻死。
一个新参军的年轻战士,激动地说起家里分到了土地,终于不用再给地主当牛做马。
一个反正的伪军士兵,羞愧地忏悔过去的错误,发誓要用手中的枪保护来之不易的好光景。
林锋听着,最后沉声说道:“同志们!我们拿起枪,不是为了升官发财,不是为了欺压百姓!我们是为了让千千万万个家庭不再被鬼子屠杀,为了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不再受地主老财的剥削,为了这片黑土地上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这就是我们和国民党军队、和土匪最大的不同!我们的力量来源于人民,我们的根,扎在群众中间!”
这番话,朴实却有力,深深烙印在许多战士的心上。连队里的气氛悄然发生着变化。官兵之间的隔阂在减少,互助友爱的情形越来越多。周大海虽然一开始对林锋那些“花哨”的训练方法不以为然,但看到战士们的实战能力确实在飞速提升,尤其是几个他看好的苗子进步神速,也渐渐从抵触变成了佩服,开始主动配合。
林锋特别留意那些有特长的苗子。他发现一个叫顺子的原抗联少年营战士,年纪虽小,但在山林里穿行如同狸猫,眼神特别机警,便让“夜莺”重点培养其侦察潜行能力。还有一个叫大壮的新兵,力气大,不怕苦,对爆破很有兴趣,林锋就亲自指点他爆破技巧。那个曾经给伪军当过文书的赵小川(与早期牺牲的赵小栓同名不同人),字写得好,脑子活,林锋就让他协助小陈处理文书,并学习电台基础知识。
这些被林锋看中的“种子”,在严格的训练和实战的磨砺下,如同吸饱了水分的幼苗,在黑土地的沃土中悄然生长。他们或许还不知道“特种作战”这个名词,但他们正在学习的技能、正在树立的信念,已经为他们未来成为真正的“狼牙”骨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训练间隙,林锋会独自走到山岗上,望着苍茫的林海雪原。他知道,真正的残酷考验还未到来,国民党的大军、隐藏的日伪残余、乃至可能存在的细菌战阴影,都像这冬日的阴云,笼罩在东北上空。但他看着训练场上那些挥汗如雨、眼神日益坚定的年轻面孔,心中便充满了信心。
狼牙的种子已经播下,只待血与火的浇灌,必将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为令敌人胆寒的参天大树。而下一场战斗,就是最好的试金石。他接到支队通知,针对黑云岭残匪的清剿行动,即将开始。侦察连,将再次担任尖刀。